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功課正文:新市鎮的發展與九廣鐵路角色的轉變 (2)

2022-07-16 21:13 作者:harrycsk  | 我要投稿

4. 九廣鐵路現代化與大埔

九廣鐵路電氣化計畫第二階段在1983年5月完成,自此電氣化火車服務延伸到大埔。鐵路電氣化計畫第二階段完成時,九廣鐵路在大埔只設大埔墟一站[1];後來隨著區內人口增長而設太和站。在吐露港公路於1985年落成啟用之前[2],車輛和巴士都需要使用大埔公路前往市區,使九廣鐵路成為往返市區較快捷的交通工具。

 

4.1 公共房屋 

作為大規模建屋計劃的一環,大埔作為荃灣、沙田和屯門以外的新市鎮,規模將會較小,預計大埔的房屋可以容納3萬3千人[3]

 

大元邨是大埔第一座公共房屋,於1980年開始入伙,原址為元州仔村。由於當時的徵地行動,政府對原居民補償了臨時房屋,且讓他們在大元邨落成時獲優先租住[4]。大元邨的住宅全部建成後,預計可容納3萬人。

 

在大元邨落成後,廣福邨及其旁邊”居者有其屋”項目宏福苑在1981年批出建造合約[5],在1983年中落成入伙,計2500單位共容納約1萬1千人[6]。差不多同一時間,政府又批准建造富善邨,容納3萬人[7],在1986年入伙。富善邨建成之後,又有太和邨和寶雅苑於1989年落成,提供超過6900個單位並容納3萬人[8]

 

大埔的公共房屋項目在1980-1989年間陸續落成,可以容納合共約8萬人。

 

4.2 私人屋苑

和沙田一樣,大埔也有為數不少的私人發展項目。大元邨附近有新鴻基地產發展的大埔中心,提供合共4080個單位[9],1984年開始發售[10],1985年開始入伙;為了吸引買家,除了標榜鄰近學校和交通便利外,屋苑亦設住戶專用的遊樂場甚至泳池。

 

大埔中心下設一商場(今大埔超級城),使居民不用長途跋涉到區外購物。由於商場面積較大且鄰近巴士總站,使大埔中心成為大埔新發展區的核心地帶。

這些屋苑合共提供約7400單位,共容納約3萬人。

4.3 大埔工業邨 

與沙田的發展一樣,為了滿足”自給自足”和”均衡發展”的原則,新市鎮的設計都考慮到區內就業[11],而由於規劃時工業尚在高峰,因此大埔也設有工業區。

 

大埔工業邨佔地187英畝(0.75平方公里),1976年開始接受廠家入駐申請[12]。工業邨於1981年啟用時已有30家海內外商家設廠房,有部分工廠已經開始生產。由於工業邨落成時大埔人口較少,而熟練技工都因為途程遠而不到工業邨就業[13],因此當時廠商有”請人難”的問題。不過,廠商相信在大埔的房屋落成後會改善勞工短缺問題。

 

另一方面,在一個1983年的調查中,大埔區就業的製造業工人有70%來自大埔區,表示大埔新市鎮已經可以”自給自足”[14]。從這裡可以看到,大埔工業邨的發展吸引了一批技工到大埔居住,以省下往返市區的通勤時間。


5   九廣鐵路現代化與粉嶺/上水

九廣鐵路餘下路段(大埔-羅湖段)於1983年7月完成電氣化,在北區設粉嶺及上水兩站;這兩個站在電氣化以前已經存在,它們在電氣化時都經過大規模改造;其中上水站從一個月台變成兩個。

 

5.1 聯和墟

50年代,龍躍頭一帶的居民組建了聯和墟,並形成了粉嶺地區的中心。到了80年代,聯和墟開始有了變化:當時建立的天光墟被遷往一座新的批發市場,象徵政府開始對該區農產品買賣採取管理和配合。另外,批發市場附近也出現一些兩層高的唐樓建築[1]

 

到了90年代,原有的兩層建築開始被高層大廈取代。另一方面,聯和置業公司拍賣地皮,並讓發展商在該區建造新的住宅及商場。

 

由此可見,隨著粉嶺新市鎮的發展,聯和墟也逐漸從以往的區域集中點墟市轉型為一個以住宅為主的區域;當時聯和墟人口逐漸上升,到90年代中期已經有約2.2萬人居住。


5.2 公共房屋

作為規模較小的新市鎮,粉嶺上水一帶同樣有房屋建設計劃。其中,彩園邨及相連之居屋於1982-1983年建成,可容納約1.75萬人。該屋邨鄰近上水站以及石湖墟,居民可以到該處購買日用品[16]。其後,又有天平邨[17]以及祥華邨[18]建設的計劃,並先後於1987年以及1986年落成,分別容納1萬及五千人。

 

隨後尚有華明、嘉福、太平和清河等屋邨,都在90年代相繼落成[19],礙於篇幅所限則不作討論。


腳註:

[1] 原大埔墟站被保留並翻修為香港鐵路博物館,而大埔滘站則被廢除。

[2] 〈新界的士獲准駛吐露港公路〉,《香港華僑日報》,1985年9月20日,第五張第一頁。

[3] 規劃署《建造宜居新市鎮:大埔》。取自https://www.pland.gov.hk/pland_en/outreach/educational/NTpamphlets/2019/pdf/nt_tp_tc.pdf2022312日擷取。

[4] 〈大埔元州仔村拆遷待決 鄉會提折衝〉,《香港華僑日報》,1977年12月4日,第二張第二頁。

[5] 〈蝴蝶邨廣福邨公屋建築合約簽署〉,《香港華僑日報》,1981年7月21日,第三張第二頁。

[6] 〈大埔廣福邨居屋 已落成即入伙〉,《香港工商晚報》,1983年7月5日,第六頁。

[7] 〈大埔富善邨 機械建築法投標 已獲房委會接納〉,《香港工商日報》,1983年6月21日,第六頁。

[8] 〈青衣島增建第七屋邨 命名長發邨容萬餘人 大埔太和邨續第三期發展〉,《香港華僑日報》,1986年3月30日,第二張第三頁。

[9] 美聯地產:屋苑專業:大埔中心。取自https://www.midland.com.hk/zh-hk/list/estate2022312日擷取。

[10] 新鴻基地產,VCR Commerical上載《1984-Tai Po Centre大埔中心(第二期)》。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3dpp-H-Hwo2022312日擷取。

[11] 屋宇地政處,城市設計處:《香港城市規劃》(香港:政府印務處,1986年)。頁19。

[12] 〈大埔工業邨廠地 接受廠商申請〉,《香港工商日報》,1976年12月7日,第七頁。

[13] 〈大埔工業邨離市區遠交通不便 熟練技工短缺 廠家備受困擾〉,《香港華僑日報》,1981年7月7日,第六張第四頁。

[14] 〈政府與中煤達成協議 大埔工業邨建廠 供應全新界煤氣〉,《香港工商日報》,1983年8月20日,第七頁。

[15] 陳國成:《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三:粉嶺》(香港:三聯書店,2019)。頁172-174

[16] 〈上水屋邨彩園邨 空氣清新景色幽〉,《香港工商晚報》,1982年6月13日,第六頁。

[17] 〈粉嶺天平邨第二期工程將進行打樁〉,《香港華僑日報》,1984年6月8日,第五張第四頁。

[18] 〈祥華邨建新廈 可容納四千五人〉,《香港工商日報》,1983年10月1日,第六頁。

[19] 另外,上水私人樓宇比公共房屋更遲落成,多數在90年代初期入伙

功課正文:新市鎮的發展與九廣鐵路角色的轉變 (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