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小逻辑》笔记(16)本质论-现实
梁志学译本
本质论,C.现实,a.实体性关系 & b.因果性关系 & c.交互作用
142
现实是本质和实存或内部和外部所直接形成的统一。现实事物的表现就是现实事物本身,所以现实事物在表现中同样还是本质的东西,而且只有在具有直接性、外部的实存时,才是本质的东西。
之前,存在和实存是作为直接东西的两个形式出现的。存在是没有得到映现的直接性和向他物的过渡。实存是存在和映现的直接统一,因此就是现象,它既出于根据,又回到根据。现实事物是这种统一的被设定起来的存在,是变得自相同一的关系,因此,现实事物己不再过渡,它的表现就是它的内蕴力量;它在表现中映现到了自身中;它的特定存在仅仅是它自身的显现,而不是他物的显现。
(存在完全是直接性的东西,尚未到达表层与底层相互映现的阶段;实存是自内映现与他内映现的直接统一,是有根据的存在,而根据是纯粹映现规定,因而实存也可说是存在和映现的直接统一,是本质之反映于外,即现象。至于现实事物则是上述内与外的直接统一之设定存在,在这里,内与外的同一是自相同一的关系。因此,现实事物不再像存在那样过渡到他物,而是外在性即内蕴力,在外在性中即返回到自己。)
【批判现实与思想/理念/理性的对立】人们常说,具有真理性的思想并未见之于现实。这表明他们对思想和现实的性质都没有正确的了解。因为在这种说法中,一方面思想被认为与主观的观念、计划之类的东西是相同的,另一方面现实被认为与外在的、感性的实存是相同的。[抽象知性把这种差别视为固定不变的对立]。——然而,一方面观念或理念并不仅仅隐藏在我们的头脑里,并且理念根本不是某种很软弱无力的东西,以致它能否实现似乎都依赖于我们的意愿,倒不如说,它是完全起作用的东西,同时也是现实的东西,另一方面,现实也并不像实践家想象的那么不合理。现实就其与单纯的现象不同,首先是内部与外部的统一而言,并不作为他物而与理性相对峙,所以倒不如说,现实是彻底合理的东西,而一切不合理的事物正因为不合理,也就不应认为是现实的。例如,人们拒绝承认一位不能做出丝毫合理的成就的政治家是真实的政治家。[批评关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关系问题上的成见]。
(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
143-149:可能性,偶然性,必然性
143
现实作为这种具体的东西,包含了上述规定以及它们的差别,因此也是它们的发展;所以,它们在现实里同时被规定为映像,被规定为仅仅设定起来的东西(141)。1.作为一般的同一性,现实首先是可能性,是自内映现,它被设定为与现实事物的具体统一性相反,被设定为抽象的、非本质的本质性。可能性是对现实性来说的本质东西,不过是这样的,即现实性同时也仅仅是可能性。
【知性的抽象可能性】康德将可能性连同现实性和必然性一起看作模态,“因为这些规定并不能使那个作为客体的概念丝毫有所增加,而只是表示概念对认识能力的关系”(纯批)。实际上,可能性是自内映现的空洞抽象,是刚才所说的内部东西,只不过现在它被规定为得到扬弃的、仅仅设定起来的和外在的内部东西,因而也当然被设定为一种单纯的模态,被设定为不充分的抽象,更具体地,被设定为仅仅是属于主观思维的;反之,现实性和必然性并不是为他物而存在的一种单纯的样式,恰恰相反,它们被设定为具体的东西,这种具体东西不仅是设定起来的,而且是在自身完成的。——因为可能性与作为现实事物的具体东西相反,是自相同一性的单纯形式,所以,关于可能性的规则仅仅是说一个东西不得自相矛盾,于是按这种说法一切都是可能的,因为抽象思维可以把同一性的这种形式赋予一切内容。但是,一切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一切内容中,既然内容是具体东西,规定性就可以被看作是特定的对立,因而被看作是矛盾。——因此,没有任何说法比关于这种(不)可能性的说法更加空洞。
【知性的抽象可能性】对表象来说,可能性是较广泛而现实性则是较狭窄的规定。所以便说:一切都是可能的,但并非一切可能的因而也是现实的。实际上,即按照思想来说,现实性反而是较广泛的,因为现实性作为具体的思想,把可能性作为一个抽象环节包含到了自身之内。——通常意识主要是按照用抽象同一性的形式去把握一个内容的方式运用了思维的根据律,按照这条规律,说什么任何能让人找出其根据的东西都是可能的。正因为可能的东西只是可能的,所以,有理性的人要坚持现实的东西,不过,这种现实的东西当然不是单纯被理解为那种直接在此时此地存在着的东西。——进一步说,一切有理由被认为是可能的东西,也有同样的理由可以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内容(内容是具体东西)在自身不仅包含不同的规定,而且包含相反的规定。例如,按照那类说法,就没有什么比自我存在更不可能的了,因为自我既是与自身的单纯联系,同时也完全是与他物的联系。整个来说,正是空洞的知性在玩弄这类空洞的形式,而哲学要指明它们的虚妄不实和毫无内容。一个事物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这取决于内容,就是说,取决各个现实性环节所组成的总体,而这个总体在其展开的过程中表明自身是必然性。
144
2.但现实事物在它不同于那种作为自内映现的可能性时,本身仅仅是外在的具体东西,非本质的直接东西。或者说,当它最初(142)是内部与外部的简单的、本身直接的统一时,它直接是非本质的外部东西,因而同时(140)也是单纯的内部东西,自内映现的抽象;所以,它本身就被规定为一种单纯可能的东西。现实事物在只有单纯可能性的这种意义时,就是偶然东西;反过来说,可能性是单纯的偶然性本身。
145
可能性和偶然性是现实性的两个环节,即被设定为单纯形式的内部和外部,而这些单纯的形式构成现实事物的外在性。它们在这种在自身得到规定的现实事物里,在内容——作为它们的本质的现实根据——里具有它们的自内映现。因此确切地说,偶然东西与可能东西的有限性在于形式规定与内容的分离,所以某物是否偶然的和可能的,这取决内容。
可能性是现实性的单纯内部东西,正因如此,也是单纯外部的现实性或偶然性。偶然东西本来是这样一种事物,其存在的根据不在自身,而在他物中。这就是现实性最初用以向意识呈现自己的形态,而这种形态往往被人们与现实性本身混淆起来。但是,偶然东西仅仅是采取他内映现的片面形式的现实事物,或者说,是在单纯可能的东西的意义上的现实事物。因此,偶然东西是这样一种事物,这种事物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可能这样存在,也可能那样存在,而且它存在或不存在、这样或那样存在的根据都不在它本身,而在他物之中。——[批判人们把偶然性抬高到不适当的地位]1.[自然界的例子]。
【偶然性与自由意志】2.[意志方面的偶然性]意志自由,常常单纯被理解为任性,即具有偶然性形式的意志。虽然任性作为决定我们去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的能力,无疑是按其概念来说拥有自由意志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决不是自由本身,而首先只是形式的自由。真正自由的意志在自身包含着得到扬弃的任性,既意识到自己的内容是一种自在自为地坚实的内容,也同时完全知道这种内容是属于自己的。与此相反,停留在任性阶段的意志即使决定做一种就内容而言符合真理的事情,也总是不免带有虚骄的性质。进一步,任性是一种矛盾,因为在任性中形式和内容还是相互对立的。任性的内容是一种从外界给予的内容,并没有被理解为一种以意志本身为根据的意志,而是被理解为一种以外在环境为根据的意志。因此,就这样的内容来说,自由仅仅在于选择的形式,而这种形式的自由也应该看作是单纯想象的自由,因为在最后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意志决定做这样的而不做那样的事情的原因也必须归诸意志遇见的内容所依据的同样的外在环境。
根据以上,虽说偶然性只是现实性的一个片面环节,因此不可与现实性本身相混淆,但偶然性作为整个理念的一个形式,也在客观世界里有其存在的权利。1.[自然界];2.[意志方面]意志把以任性的形式出现的偶然东西作为一个得到扬弃的环节。哲学的任务在于认识偶然性的映像里隐蔽的必然性,然而,不可这样理解,好像偶然的东西仅仅属于主观表象,因此,为了求得真理,似乎就必须完全排除偶然的东西。
146
现实性的那种外在性进一步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即偶然性作为直接的现实性在实质上是仅仅作为设定起来的存在的自相同一的东西,而这种存在同样遭到扬弃,是一种特定存在着的外在性。这样,现实性的那种外在性就是某种预先设定起来的东西,它的直接的特定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可能性,并且具有得到扬弃,成为一个他物的可能性的预定目标;现实性的这样的外在性就是条件。
偶然东西作为直接的现实性,也是一个他物的可能性,然而不是最初的抽象可能性,而是存在着的可能性,因而这样的可能性就是条件。条件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定在、实存,指直接的东西,二是指这种直接的东西会遭到扬弃,用以实现一个他物的预定目标。——直接的现实性是种自身破碎的、有限的现实性,而且它的预定目标就在于被消耗。但现实性的另一方面又是它的本质性。这种本质性最初是内部东西,它作为单纯的可能性同样注定了要遭到扬弃。这种被扬弃了的可能性,是一个新的现实性的兴起,这新的现实性以第一种直接现实性为自己的前提。这就是条件概念在自身包含着的交替性。事物的各种条件显得是某种毫无偏颇的东西,但作为条件的直接现实性在自身包含着发展为他物的萌芽。这个他物最初仅仅是可能的东西,它后来则扬弃了可能性的形式,而转化为现实性。如此产生的这个新的现实性,是它所消耗的直接现实性固有的内部东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形态全然不同的事物,而不形成任何其他东西,因为最初的现实性仅仅是根据其本质加以设定的。这些作出牺牲而被消耗了的条件,在另一个现实性里仅仅是与它们自身结合起来。——现实性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就是这样。现实性不单纯是直接存在着的东西,而且作为本质性的存在,也是对其固有的直接性的扬弃,因而是能够自相中介的。
147
3.这种如此得到发展的外在性是可能性和直接现实性这两个规定构成的一个圆圈,它们的相互中介的过程是整个现实的可能性。作为这样的圆圈,它又是总体,因而是内容,是自在自为地得到规定的事物的实质或事实,并且按照可能性与直接现实性两个规定在这种统一中的差别来看,它同样是形式自身的具体总体,是从内部到外部和从外部到内部的直接自身转化。形式的这种自身运动是能动性,是事物的实质作为扬弃自己而发展为现实性的实在根据的活动,并且是偶然的现实性或各个条件的活动,即它们发展为一个现实性,发展为事物的实质的现实性的自内映现和自身扬弃。当一切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实质必定会变为现实的,而且事物的实质本身也是条件之一,因为它在最初作为内部东西,本身也仅仅是个预先设定的东西。得到发展的现实性作为内部与外部合而为一的交替,作为内部与外部的两个相反的、已经合而为一的运动的交替,就是必然性。
必然性虽然已经被正确地定义为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但仅这么说,这个定义还是肤浅的。必然性的概念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必然性是概念本身,而概念的各个环节还是一些现实性,它们同时也毕竟只能被理解为一些形式,被理解为自身破碎的和正在过渡的。
【相对的必然性和绝对的必然性】当说某物是必然时,首先会问为什么。所以,必然的东西必须表明自身是设定起来的东西,得到中介的东西。但如果停留在单纯的中介上,就还没有得到那种被理解为必然性的东西。单纯得到中介的东西是其存在不取决于自身而取决于他物的东西,因而这种东西也只是偶然的东西。与此相反,必然东西则是其存在取决于自身的东西,因而这种东西虽然得到了中介,但同时也把中介作为被扬弃了的环节包含到自身之内。所以必然的东西是存在的,并以这种方式把它当作简单的自相联系,在这种东西中祛除了受他物制约的性质。
(相对的必然性,是指其存在取决于他物,而非取决于自身的必然性。绝对的必然性是指一物之所以是一物乃是通过它自身的必然性,这虽然也可以说是有中介性的,但它所依赖的是自身而非他物,因为它能扬弃它所中介的东西,使之包含在自身之内,从而摆脱掉依他性。在黑格尔看来,有限事物都有偶然性,其必然性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无限的绝对才能有无条件的、绝对的必然性。)
【必然性与盲目】说必然性是盲目的,就目的还没有作为自为的目的存在于必然性过程中而言,是有理由的。必然性的过程开始于一些分散的事态的现实存在,这些事态显得彼此毫无关系,在自身没有任何联系。这些事态是一种在自身崩溃的直接现实性,从这种否定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现实性。在这里得到一个在自身具有双重形式的内容,它一方面是我们所涉及的事实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一些分散的事态的内容,这些事态表现为肯定的东西,而且最初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这个内容实际上是自身虚妄不实的东西,因此就转变为自己的否定的东西,从而变为事实的内容。直接的事态作为条件归于毁灭,但同时也作为事实的内容被保存下来。于是人们就说,从这样的事态和条件中似乎产生了某种全然不同的东西,并且把作为这种过程的必然性称为盲目的。与此相反,若考察合乎目的的活动,就会在目的中得出一个以前已被认识到的内容,因此这种活动不是盲目的。概念是必然性的真理,把必然性作为得到扬弃的环节包含到自身之内,正如反过来说必然性潜在地就是概念一样。必然性只有在未被理解时才是盲目的。
[必然性观点对于意向和行为的意义][例子]主观性也不单纯是与事实对立的和有限的主观性;真正说来,主观性反而是寓于事实之内的,因而作为无限的主观性,就是事实本身的真理。[宗教命运相关]。
(以下两节作出对于构成必然性的各个环节的更详细的说明)
148
在条件、事实和活动这三个构成必然性过程的环节当中,
a.条件是1)预先设定的东西;条件作为仅仅设定的东西,只与事实相关,但作为预先的东西,则是自为的,是不顾及事实而现实存在着的偶然的、外在的事态;不过在这种偶然性里,这种预先设定的东西在同时顾及作为总体的事实时,是由各个条件构成的一个完整圆圈。2)这些条件是被动的,对于事实来说是作为材料加以利用的,因而便进入事实的内容;这些条件同样符合于这种内容,并且已经在自身包含着这种内容的全部规定。
b.事实也同样是1)一种预先设定的东西;事实作为设定的东西,只是内部的和可能的东西,作为预先的东西,则是自为独立的内容;2)通过利用各个条件,事实保持了自己的外在的实存,维护了自己的各个内容规定的实现,而这些内容规定是与那些条件相互对应的,所以事实同样根据那些条件证实自身为事实,并且由那些条件产生出来。
c.活动也同样是1)自为地、独立地现实存在着的(如一个人,一种性格),同时活动也只有在各个条件与事实中才拥有其存在的可能性;2)活动是条件转变为事实和事实转变为条件——作为实存的一个方面——的运动;但更确切地说,这种运动不过是从潜在地包含着事实的各个条件中发挥出事实来,并通过扬弃各个条件所具有的实存,而赋予事实以实存的运动。
就这三个环节彼此具有独立实存的形态而言,这种运动过程是外在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以限定的内容为自己的事实,因为事实是以简单的规定性组成的整体;但这个整体既然在其形式方面是外在的,那么在其自身和内容方面也是外在的,而事实的这种外在性就是事实的内容的限制。
(相对必然性是指一物之必然性在于他物而不在于自身,一切有限之物的必然性都是相对必然性。所以,相对必然性也可以说是外在的必然性。说这种必然性是外在的,是因为凡有限之物,其条件、事实和活动都各有其独立实存的形态,事实与条件作为两个独立的实存之物,各有其偶然性,彼此的关系有外在性。所以这种必然性的内容事实都是有限制的[受外在于它的实存之物的限制]而不是无限的。)
149
因此,必然性自在地是唯一的、自相同一而内容丰富的本质,这个本质是这样映现在自身中的,即它的各个差别具有独立的现实东西的形式,而这个同一的东西同时作为绝对的形式,也是把直接性扬弃为间接性和把间接性扬弃为直接性的活动。——凡属必然的东西都是通过一个他物存在的,这个他物已经分裂为一个起中介作用的根据(事实与活动)和一个直接的现实,即一个同时也是条件的偶然东西。通过一个他物存在的必然东西并不是自在自为的,而是单纯设定的东西。但这个中介过程也同样直接是其自身的扬弃;根据和偶然条件被转变为直接性,通过这样的转变,那个被设定的存在被扬弃为现实性,并且事实达到了自相结合。在这种向自身的复归中包含的,是完全必然的东西,作为无条件的现实性。——必然的东西是通过各种事态构成的一个圆圈得到中介而存在的,它之所以这样存在,是因为各种事态就是这样存在的;同时它也是未得到中介而存在的,它之所以这样存在,是因为它本来就存在。
(绝对必然的东西,只因为它是这样,所以它是这样;此外,它既无条件,也无根据。——但它同样是纯粹的本质,它的存在就是单纯的自身反思;它之所以这样,因为它是这样。作为反思,它有根据和条件,但它只是以自身为根据和条件。——参考《大逻辑》)
a.实体性关系
150
必然的东西是一种在自身绝对的关系,即(在上面各节)得到阐发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关系也同样扬弃其自身而过渡到绝对的同一性。
必然的东西在其直接的形式中是实体性与偶性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绝对自相同一性就是实体本身,实体作为必然性是内在性的这种形式的否定性,因而设定自身为现实性,但同样也是这种外在东西的否定性,根据这种否定性,现实的事物作为直接的东西仅仅是一种偶性的东西,这种偶性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这种单纯的可能性,过渡到另一种现实性;这个过渡是作为形式活动(148与149)的实体同一性。
(绝对的必然性就是绝对的关系。绝对的关系,正如前几节所说,是必然性与偶然性、事实与条件相互转化的发展过程。不过,绝对的关系是就关系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已经被扬弃而成为绝对的同一性而说的,——是就其被扬弃而成为上节所说的无条件的现实即无限的整体而说的。所以绝对的关系不同于前面所讲的本质的关系。绝对的关系分实体性关系、因果关系、交互作用三个阶段。实体与偶性的关系是绝对关系的直接形式,是其最初的形式。实体就是绝对的同一性,即无限的整体,因此,它的必然性即在它自身。)
(绝对的必然性就是绝对的关系,因为绝对的必然性不是存在本身,而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之所以是这样,因为它是这样;这种存在作为与自身绝对中介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就是实体;作为存在与本质的最后统一,实体是一切存在中的存在。——参考《大逻辑》)
(本质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力与力的表现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关系]都是讲的表层与底层的关系,那种关系在其最高形式[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中已被扬弃了,正因为那种扬弃,本质的发展才进入它的最高阶段现实。至于绝对的关系,则是现实的范畴,是内部与外部的统一、存在与本质的统一,比本质的关系要高一级。当然,也可以说,绝对关系中的实体相当于本质关系中的整体、力和内部,偶性则相当于其中的部分、力的表现和外部,但表层与底层的关系却缺乏绝对关系中所包含的分化的思想。也许有人认为扬弃了本质关系的绝对关系不应该列入本质论中,但也该注意到,绝对关系已是本质论的结束,它即将跨进概念论的大门——参考:麦克塔加尔特《黑格尔逻辑学注解》)
151
因此,实体是各个偶性构成的总体,它在各个偶性里,将自身显现为它们的绝对否定性,就是说,显现为绝对的力量,同时也显现为一切内容的丰富性。但这个内容无非是这种显现本身,因为那种在自身被映现为内容的规定性本身只是形式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在实体的力量的支配下过渡到另一个环节。实体性是绝对的形式活动和必然性的力量,而一切内容只是唯独属于这个过程的环节,是形式和内容彼此之间的绝对转化。
(因为实体是自身的根据,在这方面,它是一种自我关系。但自我关系就是同一性,而作为自我同一的东西它就是统一。每一种这样的自我关系都是一否定的自我关系,它借助于从自身区别自身而把自身表现为差别和多样性。因此,实体同样分化自身为一种外在的杂多。不过,实体从自身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只是它自身,因此,它又消失于实体的自我关系中。它是实体的一个单纯的环节,暂时就它似乎是某种分离的东西来看。实体把这些杂多的消逝着的环节从自身表现出来,只是为了重新吞没它们使之成为自身存在的变形,这些 消逝着的环节就是偶性。黑格尔所谓绝对否定性也就是指实体分化自身为偶性的力量。其所以叫作绝对的否定性。是就它[实体]否定着它的否定性[偶性]而说的,是就它既表现其自身于外使成为偶性,又重新把偶性吸收于自身而说的。——参考:斯退士《黑格尔哲学》)
【关于斯宾诺莎的实体】针对斯宾诺莎体系的责难有无神论和泛神论。之所以遭到责难,是因为他把上帝理解为实体且仅仅理解为实体。实体虽说是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并不是理念本身,不是绝对理念,而是采取依然有限的必然性形式的理念。上帝虽然无疑是必然性,或者说,是绝对的事物的实质,但同时上帝也是绝对的人格,而这正是斯宾诺莎没有达到的地方。斯宾诺莎哲学中蕴含把一切有限事物都单纯视为倏忽即逝的东西的观点,然而这种观点缺乏个体性原则(莱布尼茨单子论)。——[回应无神论]批评斯宾诺莎为无神论的责难可以归结为,差别或有限性的原则在这种哲学中并未占有其适当的地位,因此,既然这种哲学认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肯定的存在物的意义上的世界,那么,斯宾诺莎的体系就不应被称为无神论,而应反过来被称为无世界论。[回应泛神论]若把泛神论理解为一种认为有限事物本身或其复合是上帝的学说,那么,斯宾诺莎哲学不应被指责为泛神论,因为他的哲学认为有限事物或世界本身完全没有什么真理性;可另一方面,正因为他坚持无世界论,所以他的哲学无疑是泛神论的。[批判斯宾诺莎体系]在他那里,内容方面这样得到公认的缺点同时也表明自身是形式方面的缺点,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斯宾诺莎把实体置于其体系的顶点,定义为思维与广延的统一,而没有证实他如何达到两者的差别,达到这种差别向实体的统一的复归。他对内容所作的研讨是用数学方法完成的,首先提出一些定义和公理,紧接着许多定理,而这些定理的证明仅仅在于用合乎知性的方法把它们归结为那些未经证明的前提。其体系在内容方面的缺点恰恰在于形式未被认识到是寓于内容之中的,因而形式仅仅对内容表现为外在的、主观的形式。这类不预先经过辩证的中介而直接为斯宾诺莎所把握的实体,作为普遍的否定性力量,仿佛仅仅是黑暗的、无形的深渊,它把一切特定的内容都作为本来子虚乌有的东西吞噬到自身之内,却没有从自身创造出任何具有肯定的持续存在的东西来。
152
由于在上述环节中实体作为绝对的力量是把自己作为单纯内在可能性而自相联系的力量,是因而规定自身为偶性的力量,并且由此设定的外在性又与这种力量有差别,所以,实体就像在必然性的第一种形式里是实体那样,现在是真正的关系,即因果性关系。
(在因果性关系中,实体与偶性的关系变成了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主动的实体,一个是被动的。实体明白地把偶性看成自在地是实体;那自在地是实体的偶性,正因此也是被设定起来成为这样的偶性。)
b.因果性关系
153
实体是原因,因为实体与它的向偶性过渡相反,在自身中得到映现,因而是原始的事物的实质或事实,但它也同样扬弃自内映现或它的单纯可能性,把自身设定为它自身的否定东西,因而产生出一个结果,即产生出一种现实性,而这种现实性虽然仅仅是被设定的,但通过产生结果的过程,同时也是必然的。
【原因与结果的同一】原因作为原始的事实,具有绝对独立性的规定和一个相对于结果而保持自身的持续存在的规定,但原因在那种以自己的同一性构成原始性本身的必然性中,却仅仅过渡到结果。只要又能谈一种特定的内容,在结果中就决没有任何内容是不存在于原因里的;必然性的那种同一性是绝对内容本身;但这种同一性同样也是形式规定。在结果中,原因的原始性得到扬弃,而使自身成为一个被设定的存在。不过,原因并不因此而消逝,以致现实事物似乎只是结果。因为这个被设定的存在也同样直接遭到扬弃,甚至可以说是原因在其自身中的映现,是原因的原始性;只有在结果里,原因才是现实的,原因才是原因。因此,原因自在自为地是自因。——即使在有限原因及其观念里,也有原因和结果在内容方面的这种同一性;作为原因的雨与作为结果的湿,都是同一种现实存在着的水。在形式方面,原因(雨)是消失在结果(湿)里的;但这样一来,结果的规定也随之消失,因为没有原因,也就没有结果,而只剩下非因非果的湿了。
【通常意义的因果关系】通常意义的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是有限的,因为原因的内容(像在有限实体中那样)是有限的,原因与结果被想象为两个不同的独立的实存;但如果把两者的因果性关系抽掉,它们也仅仅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的实存。因为在有限性里我们停留在因果关系的形式规定的差别上,所以可以颠倒过来,也把原因规定为一种被设定的东西或结果;这个结果又有另一个原因,于是产生了从结果到原因的无限递进过程。同样,也会产生从原因到结果的递退过程,因为结果就它与原因本身有同一性而言,既可以被规定为这个原因,也可以被规定为另一个原因,而这另一个原因又有另一个结果,如此递退,以至无穷。
【有限的因果性,事物的有限性】如果问题在于把一种内容理解为必然的,那么,当作知性反思的事情的,主要是把它归结为因果性关系。虽然因果性关系无疑属于必然性,但这种关系只是必然性过程的一个方面,扬弃因果性所包含的中介,表明自己是简单的自相联系,这同样属于必然性过程。如果停留在因果性本身,得到的就不是因果性的真理,而只是有限的因果性,并且其有限性在于坚持原因与结果的差别。但这两者不仅有差别,而且又是同一的,这也见之于通常意识,即说原因之为原因,仅仅是因为它具有结果,结果之为结果,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原因。因此,原因与结果两者具有同一个内容,它们的差别首先仅仅是设定的活动与被设定的存在的差别,而这种形式的差别同样又扬弃自身,这样,原因就不仅是一个他物的原因,而且也是其自身的原因,而结果也不仅是一个他物的结果,而且也是其自身的结果。由此可见,事物的有限性在于原因与结果按它们的概念来说是同一的,但这两个形式却是以这样的方式分离开出现的,即原因虽然也是结果,结果虽然也是原因,然而原因之为结果却不是在原因之为原因的同一个关系上,而结果之为原因也不是在结果之为结果的同一个关系上。于是,这就又发生了以原因的无限系列为形态的无限进展,而原因的无限系列也同时表明自身是结果的无限系列。
154
结果是与原因有差别的;结果是被设定的存在。但这种被设定的存在同样是自内映现和直接性,并且只要我们坚持着结果与原因的差别,原因的作用或原因的设定活动同时也是预先的设定活动。这样一来,就存在着另一个实体,结果对它发生作用。这另一个实体既然是直接的,就不是自相联系着的否定性,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不过,这另一个实体既然是实体,也同样是主动的,要扬弃预先设定的直接性和设定到自身的结果,并且作出反应,就是说,要扬弃第一个实体的主动性,但是第一个实体也同样要扬弃自己的直接性和设定到自身的结果,从而扬弃另一个实体的主动性,并且作出反应。这样,因果性就过渡到了交互作用的关系。
在交互作用里,虽然还没有设定因果性的真正规定,但原因和结果的无限进展作为进展已经得到了扬弃,因为从原因到结果和从结果到原因的向外伸展的直线式过程已经返回自身,变成圆圈式的过程。无限的进展变为自身封闭的关系的这种圆圈化过程,正像到处存在的那样,是这样一种简单的映现关系,即在那种没有思想的重复中只包含着同一个东西,就是说,只包含着这一个原因与另一个原因以及它们彼此的联系。然而,这种联系的发展或交互作用,本身就是差别的交替,但不是原因的交替,而是这样两个环节的交替,在这两个环节中,又再按照原因在结果中才是原因(反之亦然)的同一性,即按照原因与结果的这种不可分离性,给每一个独立的环节同样也设定起另一个环节。
c.交互作用
155
在交互作用里两个作为不同的规定加以坚持的规定,1.自在地是同一个东西;一个方面像另一个方面一样,是原因,是原始的、主动的、被动的等等。另一个方面的预先设定活动和对另一个方面的作用,直接的原始性和交替所设定的存在,也同样是同一个东西。被当作第一个原因的原因由于有直接性,也是被动的,是被设定的存在和结果。因此,所谓两个原因的差别是空虚的,而自在地存在的只是一个原因,它既在自己的结果里作为实体扬弃自身,也同样在这种作用里才使自身成为独立的。
156
2.不过,两个规定的这种统一也是自为的,因为这整个交替都是原因固有的设定活动,只有原因的这种设定活动才是原因的存在。两个规定的差别的虚无性不仅是自在的,或者说,不仅是我们的反思(前节),而且交互作用本身就是又扬弃被设定起来的两个规定中的每一个,使之转化为相反的规定,因而设定起两个环节的那种潜在的虚无性。结果被设定于原始性,即原始性得到扬弃;原因的作用变成反作用,如此等等。
【交互作用与概念】交互作用是得到充分发展的因果性关系,当用因果性观点作考察却由于无限进展而不能向反思证明自身充分时,交互关系常被反思作为避难所。例如,一个民族的礼俗是其宪法的原因,还是反过来,它的宪法是其礼俗的原因?人们用交互作用的观点去理解礼俗与法律这两方面,这样,原因就在其为原因的同一个关系中同时也是结果,而结果在其为结果的同一个关系中同时也是原因。——虽然交互作用无疑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最切近的真理,而且可以说交互作用正站在概念的门口;然而,在要获得概念的认识时不应满足于这种关系。[对中介的要求未在交互作用中满足]交互作用关系的应用中令人不满足的地方,在于这种关系不可能算是与概念等当的东西,倒不如说,它本身首先须要得到概念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这样完成的,即交互作用关系的两个方面不可作为直接给定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加以保持,而是应作为一个第三者的、即更高东西的两个环节加以认识,而这个第三者在以后就是概念。例如,若把斯巴达民族的礼俗视为其宪法的结果,并且反过来把其宪法视为其礼俗的结果,那么,这种观点无论是对于斯巴达民族的宪法还是礼俗,实际上都没有作出概念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只能这样完成,即上述两个方面以及表示斯巴达民族的生活与历史的所有其他特殊方面都被认为是以斯巴达民族的概念为基础的。
157
3.因此,这种纯粹的自相交替就是揭示出来的或设定起来的必然性。必然性本身的纽带是依然内在的和隐蔽的同一性,因为必然性是许多被当作现实事物的东西的同一性,然而这些现实事物的独立性恰恰应该是必然性。因此,实体通过因果性和交互作用的过程仅仅是这样的设定活动,即独立性是无限的、否定的自相联系;它之所以一般是否定的联系,是因为在这种联系里差别和中介变成各个彼此独立的现实事物的一种原始性;它之所以是无限的自相联系,是因为这些现实事物的独立性恰恰仅仅是它们的同一性。
158
因此,必然性的这个真理是自由,实体的真理是概念,是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成为各个不同的独立东西的自相排斥,同时作为这样的排斥,也是自相同一的,而且这种在自身持久的交替运动也仅仅是与自身在一起。
【必然性的真理是自由】只要停留在必然性本身,即必然性的直接形态里,说必然性无情就有道理。在这里得到一种内容,它有它的自为的持续存在,而且在必然性中首先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即在这种内容之上发生了另一种使之遭到毁灭的内容。这是直接的或抽象的必然性的无情的东西。两个在必然性中表现为相互约束,因而丧失独立性的方面所具有的同一性,最初仅仅是内在的同一性,对于那些屈服于必然性的人们来说还是不存在的,所以,在这个立足点上的自由最初也仅仅是抽象的自由,它只有通过放弃人们当前所是的东西和直接拥有的东西,才可以得到挽救。——但进一步说,也有这样一类必然性的过程,这类必然性克服了最初存在的僵硬外在性,把自己的内在本质显示出来,从而表明那两个相互约束的东西实际上彼此并非异己的,而仅仅是同一个整体的两个环节,它们之中的每一个都在与另一个的联系中存在于其自身,并与其自身结合起来。这就是必然性转化为自由的过程,这种自由并不单纯是抽象否定性的自由,而是具体的和肯定的自由。——必然性本身当然还不是自由;但是,自由是以必然性为其前提,并且把必然性作为得到扬弃的东西,包含到了自身之内。[例子]有道德的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内容是必然的东西,是自在自为地有效的东西,因而很少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损害,以致自己的自由反而只有通过这种意识,才变为现实的和内容充实的自由,而不同于那种作为依然没有内容的和单纯可能的自由的任性。——人的最高独立性是认识到自己完全取决于绝对理念。
159
这样一来,概念就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因为在自身中的映现的映现同时也是独立的直接性,而不同的现实性的这种存在也仅仅直接地是在自身中的映现。
因为概念已经证明自身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而这两者都返回到了作为它们的根据的概念里,所以也可以反过来说,概念是从作为自己的根据的存在里发展出来的。前一方面的进展可以看作是存在向其自身的深化,通过这一进展,存在的内在东西被揭示出来,而后一方面的进展则可看作是比较完善的东西从不甚完善的东西中展现出来的过程,当仅仅从后一方面加以考察时,人们就会对哲学提出责难。关于不甚完善的东西和比较完善的东西的肤浅思想在这里所包含的特定内容,是作为直接的自相统一的存在与作为自由的自相中介的概念所具有的差别。当存在表明自身是概念的一个环节时,概念也从而证明自身是存在的真理;概念作为自己的这种自内映现和中介的扬弃,是直接事物的预先设定,这种预先设定是与向自身的回复同一的,而这同一性就构成自由和概念。因此,当一个环节被称为不完善的东西时,概念这个完善的东西当然应该从不完善的东西中发展出来,因为概念在本质上是自己的前提的扬弃。不过,也同时只有概念才作为设定自己的东西而构成前提,就像一般在因果性中,尤其在交互作用中业已得出的那样。
这样,就概念与存在和本质的联系来说,概念已经被规定为是回复到作为简单直接性的存在的本质,这本质的映现由此获得了现实性,并且这本质的现实性同时也是在自身中的自由映现。概念以这样的方式具有了存在,把它作为概念的简单的自相联系,或作为概念的在自身中的统一的直接性;存在是一个很贫乏的规定,以致这个规定是极少能用概念加以表示的东西。
从必然性到自由或从现实事物到概念的过渡是极难理解的,因为一个独立的现实性应该被设想为在过渡的过程中,在与其他独立的现实性的同一性中,才具有自己的实体性;这样,概念也就是最难理解的东西,因为概念本身正是这种同一性。但现实的实体本身,即在自己的自为存在中不想让任何东西渗入自身的原因,已经屈服于过渡到被设定的存在的必然性或命运,并且更确切地说,这种屈服也是最难理解的事情。反之,对必然性的思维倒是这些困难的解决;因为思维就是思维在他物中与其自身的结合,就是解放,这种解放不是逃避到抽象思维去,而是在另一个现实事物——通过必然性的力量,一个现实事物已经与这另一个现实事物结合到一起——中去拥有自己,但不把自己作为他物,而是作为自己固有的存在和设定活动。这种解放就其自为地存在着而言,叫做自我,就其发展为自己的总体而言,叫做自由精神,就其为感觉而言,叫作爱,就其为享受而言,叫作极乐。——斯宾诺莎实体的伟大直观形象仅仅自在地是有限的自为存在的解放;但概念本身却自为地是必然性的力量和现实的自由。
为什么不把概念作为开端?因为真理在构成开端时,是以单纯的保证为基础,而被思考的真理本身却必须向思维证明自身是可靠的。——我们考察了存在和本质固有的辨证发展,并认识到它们能够扬弃自身而达到概念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