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我介绍|「国中吾见」系列视频的创作背景

2022-08-17 19:39 作者:载珠之舟  | 我要投稿

大家好呀。

第一篇专栏文章,先做个自我介绍。

我们是旅行UP载珠之舟,账号主体是夫妻一对儿,掌柜的姓朱,剩下的姓周。

因为从谈恋爱起,我们就喜欢到处玩儿,再结合一下姓氏,就造了这么一个ID。

还取了个意象:一艘装满珍宝的船。也是希望观众朋友们,能从我们的视频里面有所得吧。

一个简单的LOGO

为什么做旅行博主?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自己「延寿」。

我们一致认为,童年过得很慢,因为还不完全熟悉这个世界,今天学认字儿,明天学做饭,总有新东西进脑子里,需要消耗精力去理解、吸收,也就刺激了记忆的产生。

记忆堆积多了,便会觉得时间流逝得很慢。

但从青少年开始,特别是工作以后,时间走得越来越快,快得有些恐怖。

因为重复性动作太多,吃饭睡觉、走路打字、和人说话、刷短视频,都成了机械式、本能式的操作。

新鲜玩意儿变少,甚至没有,也就不需要动脑去理解、吸收,也就不能形成有效记忆,便觉得时间流逝得很快。

我们害怕这种状态,因为它等于在偷窃生命。

解法也很明了,就是不断接触新东西,比如再学一门艺术,再读一册好书。

对我们而言,回想近十年的恋爱经历,那些印象深刻的片段往往都在旅行途中,因为够新鲜、够丰富,对眼球和脑袋的刺激很大,所以继续旅行、全职旅行,成了我们的解法。

我们不担心变老,只怕老得太快,老得不明不白。

我们的六平米蜗居,一辆房车

二是为文化传播。

这又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对内的。

横向上看,中国很大,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各有不同,决定了地区人群的体貌、语言、风俗、性格等等也不尽相同。

这种差异客观存在,又很难被深入理解,在地区间就容易形成标签式的刻板印象。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做视频,尽量客观、清晰地展示某个地区的文化内容,加深各地区人群之间的理解与认同。

示意,来源见水印

纵向上看,活跃在网络世界的用户们,各抒己见,是社会舆论的重要来源。

这些知识、观点、情绪,对大量依赖于网络认识世界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影响很大,也有好有坏。

问题在于,这些有条件在网络上发声的人,其实只占据全国人口的一部分。其中城镇人口偏多,青、中年群体偏多。

相比之下,涉及乡村和边缘群体的内容就显得不够。容易让人产生「这就是中国」的错觉。

所以我们的视频,不会偏向于城镇或乡村,不偏向某一类人,尽量全面、丰富地展示某个地区的文化内容,至少让人看到「中国不止是那样」。

数据来源CNNIC,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一个是对外的。

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非常强烈(普遍的而非绝对的)。

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就现在的国际语境,多数国家对我们的文明有一定程度的偏见和误解。

我们希望通过记录真实,让他们看到存续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特产,和人民身上的精神品质。那些偏见和误解,能够因此得到一些改善。

当然,这项工作,对目前只有不到250个粉丝的我们而言,有些天方夜谭。并且还需要双语字幕和重新剪辑,只能暂时搁置。

不过咸鱼都有梦想嘛,取其上者得其中,到最后能够影响一两位,也算没有白费。

离250不远了

因为这一内一外两个原因,我们最终把这个系列名敲定为「国中吾见」。

既可以从左向右读:表明这是我们以平民百姓、过客旅人的视角记录的,在中国各地区的所见所闻。

也可以从右向左读:通过划分不同地理板块为不同单元的系列视频,观众能够对整个中国的风土人情有一个系统性了解。

由于「国中吾见」注定是超长视频,在现在的网络环境里并不讨喜,所以除它之外,我们也计划更新一些其他类型的短、中系列视频,作为链接在它之下的补充。

这样做,一是从流量角度考虑,希望得到更多关注;二是为已经成为粉丝的朋友们换一换口味,不要总那么严肃。

不过无论这些短、中视频反响如何,我们都不会放弃「国中吾见」正片的制作。

经过仔细讨论,最终,我们将同步更新的所有系列敲定如下:

一、国中吾见:正片,长视频,人文地理旅行纪录片;

二、一期一会:强调奇遇,中视频,记录旅行中的一段独立的奇闻异见;

三、浮生路记:强调日常,中短视频,记录琐碎的旅居生活或拍摄花絮;

四、番外篇:强调个人,时长不限,呈现旅行之外的与我们相关的内容。

前两个系列,在每一个旅行周期(地理板块)都会固定推送一条;后两个系列不定期、不定时,总量会比前三个多一些。

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自我介绍|「国中吾见」系列视频的创作背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