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著——第一讲 温庭筠
【词的概要】
词,歌词。
脱离“文以载道”传统的文学形式,起初完全是唯美的艺术的歌词,后来又加上了道德伦理的价值标准。
王国维批评清朝张惠言所谓词可以表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观点,认为他将别的作品都套在自己画的框框中,是顽固的。
但是,王国维同时用词描述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词可以给人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
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
最初为歌女写词,并不为正事,所以性格思想都是隐意识的表达,达到了不知不觉中流露真正的感情人格的微妙作用。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王国维)
注释:
1.“要眇宜修”:精致细腻纤细幽微,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女性美。
这种美来自两个方面:
形式上,词比诗更多变化,长短不齐,且不自由。就算句子整齐,也有抑扬顿挫的音乐性。
内容上,大都是写男女的爱情相思离别。
2.“诗之境阔”:能言词之所不能言,可以议论抒情纪事等等,词则一般只写景抒情。
3.“词之言长”:韵味悠长。隐意识的活动,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
【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特色:
常常不用理性的说明,而是用提出来的符号给人一种感官的印象。
“小山”代指床前的山屏
“鬓云”“香腮雪”,鬓发的乌云,香腮的白雪
这种句法和句式,这种注重感官的形象,是中晚唐以来的诗歌中一种流行的写作风气。
用符号学解释,就是不提供给认知的解释,而是感官的形象。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评价:
“飞卿词全祖风骚”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意思是温庭筠的词有《国风》、《离骚》比兴的托意。
比:举此事来例彼事,由心及物。
兴:见物起兴,由物及心。
比兴,就是内心的意识和外物的现象交相感应的结果,是一种心物交感的作用。
多个语码,每一个都能敲响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键钮——
“蛾眉”在联想轴上的作用:
“蛾眉”喻指一种才德志意的美好(屈原《离骚》)
“画眉”有比兴的传统:李商隐的一首描写美丽女子成长的五言诗《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夫妻君臣的伦理关系是相当的,所以多有以女子无托身之人代指自己不得志。
“画蛾眉”:一种精神品格上爱美要好的感情。(屈原《离骚》:“余独好修以为常”)
总结:“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懒起”:(例:杜荀鹤《春宫怨》)
女为悦己者容,无悦己者,是以懒起弄妆;
士为知己者死,无知己者,是以悲不得志。
“弄妆”:就算无人欣赏,也要珍重爱惜自己美好的品质。
“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陶渊明)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前后镜”:
“众镜相照”,“成其无尽复无尽”(《华严经》)
“交相映”:表现了一种重重无尽的,精力饱满的样子,是一种修容自饰的爱美要好的精神。
“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杜甫)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双双金鹧鸪”:代表找到理想的对象和归宿,反衬孤独寂寞的生活。
质疑:
“以无行之飞卿,何足以仰企屈子”(李冰若《栩庄漫记》)
答: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1.诗歌本身是可以生生不已产生丰富联想的生命
2.作者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形象,与同样背景的人分享相同的语码,因此会产生语码的偶合
3.作者潜意识的流露的对于过往生活经历的感慨
总结:
温庭筠作为开山人物,在词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运用感官印象的语言和自身带有浓重中华文化色彩的语言符号,使原来没有深意的香艳歌曲转向诗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