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泛谈03】“无”与虚无主义——借海德格尔与尼采贯穿西方哲学

2023-06-17 13:03 作者:北林的硬币不多了  | 我要投稿

本文不是为了揭示什么存在和虚无的关系,而致力于探究西方哲学现有的关于虚无主义的理论,缝合尼采和海德格尔及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并一个最简单的关系梳理,仅作为梳理和导读使用,所以写的有些随意还请谅解(因为这篇文章是和朋友探讨后的一个小总结,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霍金那句话——讨论从那个地方开始)。不要问我为什么写这么难,对非哲学生来说看不懂虚无之类的东西是好事。


这篇文章写得不够好,研究和参考不够多,开始打算是写浅点的文章所以内容架构会有点文学味道,没有以太多的哲学思路演进,内容也比较少也就几千字。不过毕竟我不拿这当论文啥的,无聊写写,还有很多问题尚待探讨,剩下的问题就暂时先剩下吧。

原文链接(欢迎来我公众号玩):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ODgyNjkwMg==&mid=2247483956&idx=1&sn=b5a4498836ebac32f8fac8c9a05f6b9d&chksm=cea7284df9d0a15b0e3d9527cebebfe3f68a905c5daf8695219985cb7651a858222ff7489ed1#rd


面对尼采,海德格尔重提了莱布尼兹的那个疑问——既然存在者存在,那“无”为什么不在?


百年前喊着上帝已死的尼采没有料想到,上帝的倒台没有让人走上舞台。


“无”为什么不在?


当人真正走到上帝的位置时,却无法忍受这一位置的空洞,很快便跌落神坛。


一战二战,打在人类最发达的地方;五月风暴不了了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人总是需要那么一个东西管住自己。从前人贬低自己,预设了一个上帝的位置,并把上帝当做一个父亲一般结构性的存在,因为人离不开上帝。宗教将神主体化,例如上帝以一个绝对者的形象规定了万事万物,是为了摆脱人自身对不可名状的随时可以扭曲自身的实在世界的恐惧,让人心里有个底。


然而那时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底之下的是虚无。尼采在自己的哲学中批判上帝,实际上是想成为上帝,只不过在占据了上帝的位置之后,上帝不复存在,尼采即上帝本身。然而尼采并没有意识到,人不可能成为上帝,因为人终究是人。


人心里总得有个底,这个底在过去委托于希望的主体化(最终成为上帝),而现在变成了权力的符号化。


福柯说掌握话语就掌握了权力,掌握了权力也就掌握了话语。


拉康说主体是能指的效果,无意识是大他者的话语,我于我不在之处思。


齐泽克说主体不像过去那样疯狂地强迫症似的争夺权力,因为主体渴望被凝视,在大他者的凝视中获得享乐。


人和上帝是主体的一体两面,只不过主体难以把上帝那一方纳入自身。尼采没有意识到主体的脆弱而妄想弥合这种异质性的同一——于是他宣称上帝已死。实际尼采在语言的内在性中,同时杀死了人和上帝。而在下文,我们会细聊这一点——尼采在杀死上帝的同时,也杀死了西方关于理念,本质的执念,杀死了过往的一切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不仅认为尼采杀死了上帝,而进一步认为尼采动摇了西方一切有关本质,理念的基础,使得西方整个“超感性世界”濒临崩溃。


从这个角度来说,尼采终结了形而上学,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位试图重估一切价值的哲学家实际只是走向了形而上学的反面。尼采将柏拉图理念与现实的两极世界翻转并认为理念世界不存在,当下的世界才是真实世界——这同样是对存在的遗忘,因为真实世界是存在以存在者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显现,存在本身隐而不显。


因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公然抛弃理念这一作为存在物抽象的存在,恰恰是对存在本身的遗忘(因为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物的抽象不是存在,下文再说)。从这个角度出发,海德格尔称尼采才是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尽管尼采终结了形而上学。


黑格尔作为形而上学的集大成,沿着形而上学的脉络把存在作为存在物的存在,而尼采打碎了形而上学,只不过是走在了形而上学的反面——将存在归还给存在物。这是对存在的遗忘。


如此说来,形而上学掩盖了虚无主义,而尼采的否定从根本上动摇了形而上学,使得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虚无主义真正现身出来。因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并没有克服虚无主义,因为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尼采遗忘了作为被遮蔽的,提供一切存在物根据的存在本身。意即尼采通过这种否定存在物背后那个抽象的本质,忽略真正的存在,以建立自己的虚无主义去解释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虚无,本身就是一种面向存在者之抽象本质的虚无主义,即本真的虚无主义。


对照尼采与形而上学来看,两者恰恰从两方面凸显了对本真的存在(一种非存在物的存在,非存在物的抽象形式的存在)的遗忘。


这种本真存在以不在场的方式存在着。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成其自身的方式是以存在物的方式无蔽地,本质性地现身,但 “存在”本身,即无蔽状态本身依然不显,即无蔽状态本身就是遮蔽状态。(存在是向外敞开的(这种敞开就是无蔽),然而这个敞开的存在本身是不显的,就像盲人,知道这个世界对他敞开,然而这个世界在他的眼里是不显的)。


让我们再来审视莱布尼兹的这个问题:既然存在者存在,那“无”为什么不在?


本真存在的背后,虚无栖身于此。海德格尔不仅反对尼采用本真的虚无主义来批判形而上学虚无的方式,并试图跳出形而上学的思路,开辟不同于形而上学的第一开端。


哲学起源于惊奇,因为形而上学的时代,人们因存在物的存在而惊奇。


但现在,哲学起源于惊恐,因为虚无主义的时代,人们因为无的不在而惊恐。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认为的真正开端。形而上学所谓的开端不过是第二开端,不过是用存在物完成了对存在以及背后的虚无这第一开端的遮蔽。


海德格尔在表明尼采所说的存在者的抽象本身不能作为虚无之后,接着回答,“如果虚无说的是非存在者,那我们就要下决心把存有设定为虚无。”这是一生都在追问存在的海德格尔第一次直面有关虚无的问题,在长达数年的面向尼采的研究中。


海德格尔走到这里,还远远不够,包括拉康齐泽克,福柯德里达等在内的许多人都曾接触过有关虚无相关的看法,但还远远不够。


海德格尔对虚无的回应一定程度上预言了西方在二战之后的走向。也许新的反对声音在霍金这里,霍金说,“哲学已死,因为哲学跟不上科学。”


可能霍金忘了存在主义兴盛于二战之后,忘了几十年前两颗原子弹炸死了日本几十万人,而后几十年全世界军备竞赛又造了无数颗这样的原子弹。也可能霍金不知道曾有早餐公司资助几十位科学家研究,并联合发表声明——不吃早餐不利于健康,更不用说什么所谓科学地治疗抑郁症不过是药物公司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所构建的一种典型资本主义话语。


霍金也走了尼采的老路,满怀着豪情将科学摆在崇高的位置上,将他所认为的崇高的哲学踹下舞台。


哲学确实跟不上科学,可霍金代表科学说出哲学已死时,本质上也宣布了科学的死亡,因为哲学难以指导科学。


虚无主义问题,不仅是科学危机,也是当代哲学所面临的一大危机。


拉康在五月风暴对革命的学生说,你们只是想要一个新主人罢了。果然,在利好形式出现后革命队伍迅速在内部土崩瓦解。马克思企图用劳动者这个似乎可以统摄万物的概念代替上帝,然而成功遥遥无期,因为劳动者不过是上帝重新符号化的结果,而这符号化的剩余又会有多少?又会以何种形式被重新符号化,并重新以破坏,腐化的形式侵入劳动者本身?追问所谓本质追问到最后,都会面临一个所谓“无”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无”的问题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而如今终于可以说,这个“无”本身稍微明晰了一点起来。


先验主体性的走向究竟如何?主体能不能从作为话语表象的客体中解放出来?科学往实证主义的方向还能走多远? “无”为什么不在?


在其中,虚无主义的难题,仍可以说是当代哲学所面临的一大,甚至是最大难题。

 

 

 

 

 

 

 

 

 


【泛谈03】“无”与虚无主义——借海德格尔与尼采贯穿西方哲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