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回眸丨30秒了解世界航天动态

0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决定给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驾乘飞船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圆满完成以2次出舱活动、2次太空授课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任务,在轨驻留6个月,于2022年4月16日安全返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收官之战,首次实现载人飞船径向停靠空间站,创造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为空间站后续建造和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实现新突破,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前行,携手努力、共创未来,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心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同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矢志报国、团结协作,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翟志刚同志2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3次出舱活动,成为目前出舱活动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同志两度飞天圆梦、再上“太空讲台”,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叶光富同志扎实训练、艰苦磨砺,光荣入选神舟十三号乘组,圆满完成担负任务。为褒奖他们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著功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翟志刚、王亚平同志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叶光富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同志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献身崇高事业的时代先锋,是探索宇宙、筑梦太空、建设航天强国的标兵模范。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受到褒奖的航天员为榜样,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小编简评
“航天功勋奖章”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褒奖航天员建立的卓著功绩而颁发的奖章。“航天功勋奖章”分为“航天功勋奖章”、“一级航天功勋奖章”、“二级航天功勋奖章”、“三级航天功勋奖章”。除此之外,还有“航天英雄”荣誉称号,授予给了杨利伟(2003年11月)同志和翟志刚(2008年11月)同志。
02
一箭三星!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五号02组卫星
6月23日10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组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24次飞行。
小编简评
长征二号丁是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第一、二级基础上研制,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LE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卫星。火箭全长40.611米,起飞重量251吨,,运载能力近地轨道4吨。2021年11月6日11时,同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三十五号卫星A星、B星、C星送入预定轨道。
03
我国成功发射天行一号试验卫星
2022年6月22日10时0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行一号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等试验。

快舟一号甲火箭是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具有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需求少、发射成本低等特点。


此次任务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第15次飞行。
小编简评
快舟一号甲(KZ-1A),全长约20m,起飞质量约30t,最大直径1.4m,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00kg,其属于三级固体运载火箭,首飞时间为2017年1月9日。
小编在此给大家科普一下航天器运行轨道的概念及其缩写。

04
中国两颗风云气象“新星”
主要数据产品将向全球用户开放共享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在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75次届会上宣布,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两颗风云气象“新星”的主要数据产品将向全球用户开放共享。
被誉为“黎明星”的风云三号E星于2021年7月5日成功发射,是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业务卫星,搭载了包括3台全新研制仪器在内的11种有效载荷,填补了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在晨昏时段的卫星资料观测空白。风云四号B星于2021年6月3日成功发射,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业务星,在继承风云四号A星试验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充分挖掘卫星平台及有效载荷能力,提高了卫星整体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探测精度,并新增快速成像仪,具备分钟级250米分辨率区域成像能力。
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两代4型19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7颗在轨运行,作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值班卫星,正持续为全球12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
未来中国气象局将继续推动风云气象卫星为WMO及其会员的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贡献力量。
小编简评
风云1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第一代准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1988年、1990年和1999年,先后发射了3颗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即风云1号A、B和C气象卫星。1997年和2000年先后发射了两颗静止轨道风云2号气象卫星。
05
NASA月球勘测轨道器
在月表观察到神秘双重撞击坑
近日,美国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发现、拍摄了这个神秘火箭3月4日撞月产生的撞击坑。这个撞击坑实际上是两个撞击坑,一个东部撞击坑(直径18米)叠加在一个西部撞击坑(直径16米)上。

报道称,这枚失控的火箭残骸在今年1月中的一次与月球轨道交汇时被月球吸引,改变了运行轨道,预计将以超过5770英里/小时(约2.58公里/秒)的速度撞上月球暗面。
小编简评
火箭残骸坠落月球这种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年阿波罗任务期间,NASA的土星5号火箭的第3级就曾多次坠落到月球表面;也有一些探测器由于着陆失败或任务终结而坠毁在月球表面。而本次这样的撞击本质上是一种意外,而且也没有出现过形成两个撞击坑的先例。
新闻中的月球勘测轨道器,对应英文为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
06
NASA “洞察号”火星着陆器
将为科学提前“结束生命”
NASA" 洞察号(InSight)" 火星着陆器团队改变了计划,现在该着陆器的地震仪将运行更长时间,其也将因此更早地耗尽电力。

洞察号火星着陆器可用的电力日渐减少,根据其团队此前的计划,该着陆器预计将在 6 月底自动关闭地震仪以节约电力,这也是其最后一个运行中的科学仪器,靠其充满灰尘的太阳能电池板所能产生的能量生存到 12 月左右。
不过该团队现在计划对该着陆器进行重新编程,使地震仪能够运行更长的时间,也许到 8 月底或 9 月初,这也会使着陆器的电池在那个时候耗尽电量,但这样做能使地震仪能够探测到更多的火星地震。
小编简评
洞察号2018年在火星上着陆,已经探测到 1300 多次火星地震,提供的信息使科学家能够测量火星地壳、地幔和内核的深度和组成。通过其他仪器,洞察号记录了宝贵的火星天气数据,调查了着陆器下面的土壤,并研究了火星古代磁场的残余。
07
韩国确认自研火箭“世界号”发射成功
6月21日下午5时10分许(当地时间),韩国科学技术情报通信部部长李宗浩正式宣布:此前发射的韩国首款自研火箭“世界”号发射成功,运载的模拟卫星已成功落入轨道,并达到预期目的,韩国也成为全球第七个成功自研并发射火箭的国家。

此前,“世界”号火箭于21日下午4时许(当地时间)发射,并于发射14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据了解,“世界”号是首个完全由韩国自主研发的火箭,作为三级运载火箭,其总重200吨,可将1.5吨级卫星送至距离地面600至800公里的轨道。2021年10月21日,“世界”号因第三级发动机熄火早于预期,未能将搭载的模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今年原定于6月15日进行发射,但因天气原因推迟;16日由于数据异常,“世界”号发射再次被推迟。
小编简评
小编给各位读者们补充下,韩国前面六个成功自研并发射火箭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日本和印度。在21日进行的发射中,除了一个1.3吨重的人造卫星之外,“世界”号还携带了1个火箭性能验证卫星,以及4个由韩国多所地方大学开发的用于研究的立方体卫星。
08
“火星快车号”MARSIS正在远程刷机
19年老设备焕发新生
欧空局(ESA)“火星快车号”(Mars Express)上的火星高级地下和电离层探测雷达(MARSIS)以在火星上发现液态水迹象而享誉业内,现在它正接受一项重大系统升级,能够让这款火星探测器更详细地观察火星及其火卫一(Phobos)。

“火星快车号”是 ESA 对火星的第一次探索。这颗轨道飞行器在 19 年前于 2003 年 6 月 2 日发射升空,花了近 20 年时间研究地球的邻居,并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火星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火星快车号”上的 MARSIS 仪器对于寻找和发现火星上液态水的迹象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埋在南极地区 1.5 公里以下的疑似 20×30 公里咸水湖。MARSIS 由意大利国家天文研究所 (INAF) 运营,并由意大利航天局 (ASI) 全额资助,使用其 40 米长的天线向地球发射低频无线电波。
小编简评
火星快车号(Mars Express)是欧洲航天局的火星探测卫星,包括两个部份:火星快车号卫星与小猎犬2号登陆器,不过小猎犬2号后来失去联系,任务失败。“火星快车”探测器重达2吨,上面携带了欧洲各国的7台科学仪器,主要任务是对火星表面进行拍摄。
09
ESA分享卫星从太空拍摄的合影:
1000名员工摆出ESA Logo
据CNET报道,周五(6月24日),欧空局(ESA)分享了一张由位于435英里(700公里)轨道上的地球观测卫星拍摄的迷人的合影,1000多名员工聚集在一起摆出了该机构的Logo。

一颗Pleiades Neo卫星于周三在荷兰的欧洲空间研究和技术中心举行的欧空局聚会期间拍摄到了这一图像。这是在“旨在欢迎人们在两年的COVID-19大流行之后回到现场工作的游戏和活动日”。

为了完成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需要进行一些协调,必须在卫星飞过的时候进行计时。员工们聚集在一个橄榄球场上的欧空局标志形状,并举起他们头顶的白纸片。这些字母被提前标记出来。
小编简评
小编特别期待,如果有CNSA的太空拍照合影,那肯定更壮观。Pleiades Neo卫星是法国AirBus公司全新一代超高分辨率光学图像,可向全球用户提供0.3米分辨率的光学遥感影像。
10
SpaceX将200吨的火箭成功吊起
为后续测试做好准备
作为其火星火箭发射活动的一部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周五在德克萨斯州博卡奇卡的测试设施中用起重机吊起了其星际飞船下一代火箭重达200吨的超级重型助推器原型。相对于其猎鹰9号火箭在被送上发射台前的组装,SpaceX公司计划在发射台上自行吊起Starship的两块火箭,为了做到这一点,该公司建造了一个大型起重机结构。
小编简评
星际飞船(Starship)原名大型猎鹰火箭(BFR)。SpaceX计划未来用它来进行载人绕月飞行、前往火星等太空探索。2020年8月4日,SpaceX不锈钢材质的全尺寸“星舰”原型机SN5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测试基地完成150米跳跃,试飞时间持续约1分钟。2021年5 月 5 日,成功完成了SN15的高空飞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