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超全经验指南|二胎宝妈的过来人建议!
二胎刚生完4个月,分享11个我觉得值得注意的地方,希望给刚生完孩子的新手妈妈一些参考。
了解坐月子注意事项,科学度过产褥期
其实坐月子真不是中国特色,全世界的产妇都需要,只不过他们不叫坐月子,注意事项也略有不同而已。
我家俩娃都是在瑞士医院出生的,从产后必做的几件事,就可以看出歪果仁是否也「坐月子」:
1,生完第二天,就跟妇产科医生约好了产后42天的检查,检查子宫恢复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做腹直肌盆底肌等产后康复治疗。
2,产后8周以内,医院的助产士每周2次上门,检查子宫收缩情况,泌乳情况,肌肉恢复情况以及婴儿发育指标是否正常。
3,根据42天检查的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做盆底肌、腹直肌的相关修复。我的腹直肌恢复良好,做了9次盆底肌康复。
在西方妇产科医生的概念里,虽然没有「坐月子」,但是有产褥期的概念。
我们传统的「坐月子」只是产褥期的前30天,其实产后恢复所需要的时间比这个还要更长些。
那么问题来了,在产褥期,产妇需要注意什么呢?六个字就可以概括:
多休息,少用力!
1,多休息,宝宝睡你也睡
这点不用多说了吧,无论是东方的坐月子还是西方的产褥期,最重要的就是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别说生娃失血流汗耗费体力了,从发动到生动辄十几二十几个小时,就算是正常熬个夜也需要好好睡几条来恢复体力和精神啊。
除了睡觉时间,倒不是要一直“坐”着。久坐反而不好,容易导致肌肉酸痛静脉曲张等问题。
只要能够保证充足的睡眠,正常的走路散步甚至做点简单的家务都是没问题的。
2,少用力,尤其不要提重物!
这个重的标准是什么呢?我的助产士给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
比你家新生儿重的东西就算是重物了!除了抱孩子,尽量什么重的东西都不要提。
刚生完前几天,最好最好,连孩子都不要抱!
我在瑞士普通公立医院生孩子,住院开始医生护士就告诉我除了喂奶尽量让其他人照顾宝宝。
白天爸爸是可以全天陪护的,换尿布洗澡脐带消毒等照顾新生儿的事项助产士都是直接教给新爸爸的,妈妈如果感兴趣在旁边看就行了,不需要亲自上手。
如果爸爸不在,助产士也会在夜里查房检查宝宝是否需要换尿布,如果你听到宝宝拉粑粑了抬手按铃叫值班的助产士来帮宝宝换尿布洗屁股就可以了。
爸爸在给Den宝换第一片尿不湿
在歪果仁的认知里,除了以上这几点确实没有太多其他的讲究了。
关于我们常见的坐月子注意事项,其实现在新一代妈妈们也都在改变,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聊聊
1,洗头洗澡
传统的坐月子提倡不洗头不洗澡,其实根本原因完全不是在洗头洗澡本身,而是受制于客观条件。
生活水平差的年代,尤其是在冬天,洗头洗澡容易感冒发烧,而产妇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细菌感染生病的几率就更高。老人们说坐月子期间要用烧开再晾凉的水也是一样的道理,高温烧开的过程本身其实是一个灭菌过程。
现在生活条件整体变好了,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家家都有吹风机,洗头洗澡根本不是问题,洗完及时吹干头发做好保暖工作就可以了。
再说回我在瑞士医院生产的经历,生完第二天医生就会检查伤口恢复情况和泌乳情况,而在医生查房之前,护士就会把干净的病号服拿一套给你,洗完澡换好衣服后再通知医生过来。至少顺产情况是这样的。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一个月不洗头不洗澡的产妇已经很少见了吧。产后分泌物增多,不洗澡才会增加感染几率呢!
2,产后饮食
饮食习惯上面,各国确实有比较大的差异。
西方人习惯了冷食,小孩发烧儿科医生建议你给他吃冰淇淋的事情是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医院的产后病号餐里也会有酸奶冰果汁之类。但这些都是佐餐,每日午晚餐的主菜都有三种套餐可以选,其中两个热餐一份冷餐。
这是我住院期间几份餐,都是选的热食,有鱼有肉有菜有汤有水果。当然,住院期间我自带了保温杯,别人喝茶和咖啡的时候我在大口大口喝热水哈哈。
关于所谓的产后下奶汤,那些催奶汤也不是不能喝,但绝不能一生完就喝。如果不是在月子中心而是在家坐月子的话,建议提前买好月子餐食谱给伺候月子的人看看,开始几天饮食一定要营养又清淡。
产奶的关键是大量的水和足够的蛋白质摄入,汤里的有用的只有水,脂肪摄入量过多反而容易导致如至粘稠导致堵奶,真的不要喝太多。
统筹可用资源,确保有人帮忙
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需要静养,一定不要逞强,能多休息就多休息,家务和照顾新生儿的工作尽量让其他人来分担。
有条件去住月子中心或者请月嫂是很有必要的,实在不行也可以像我们一样请个阿姨帮忙做饭打扫。
当然了,如果有靠谱长辈帮忙那就更幸福了。生我家哥哥的时候婆婆来了三个月,她本身就是医生又堪称模范婆婆,无微不至照顾我们生活起居,我除了喂奶几乎啥都不用管,吃吃睡睡就度过月子期间了。
妹妹出生因为疫情原因家人没有过来,也没有月嫂可以请,帮我分担的注意就是阿姨和老公两个人
1,请阿姨帮忙
原本是打算请月嫂的,但是瑞士没有这个业务。朋友介绍了一家意大利的中介,推荐过来的月嫂报价6000欧,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她张口满月发汗闭口骨盆修复...好歹我也是个野生母婴博主,这些年没少看育儿书,于是直接拜拜。
后来,经过多方比较找了一个阿姨,不需要她照顾新生儿,只要负责做好饭以及下午陪因为疫情失学在家的Den哥哥玩一会儿就好了。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实在是英明!阿姨非常给力,每顿三菜一汤,我想吃什么提前告诉她就行了。
我家阿姨做饭真的非常好吃,对Den宝又特别好。于是出了月子之后阿姨又继续留下来,给我们做一日三餐,下午Den爸在家办公我睡午觉的时候也都是阿姨陪大宝玩。
圣诞元旦期间她休假了,我感觉生活质量一落千丈!每天又累又烦,天天盼着她赶紧回来!
2,跟队友合作
从我怀孕38周起,Den爸就开始在家办公了,就是为了到时候发动了方便陪我去医院。
可可出生之后,他先是休了两周陪产假,后面又继续在家办公,直到现在可可四个月了他还没有正式回办公室。
我家Den爸是我家的育儿主力,Den宝超级粘他,我也很依赖他。既然这次家人过不来,免不了我们两个都要辛苦些。
妹妹出生前我们就达成共识了,月子期间他会尽量管好两个娃尤其是大的,让我好好休息。
执行操作环节他也没有让我失望,一直在挤时间陪伴大的照顾小的。
产后盆底肌修复真实体验!不黑不吹,帮你少交智商税
生完二胎4个月了,我在产康中心做了9次盆底肌修复,刚刚收到账单,保险报销了大部分,需要自付300多瑞郎,算成人民币2000多。
跟那些动辄上万甚至十几万的产康项目相比,好像也不算太多,但我觉得这里面,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智商税吧。
首先呢,对于大多数产妇来说,唯二可能需要做的产后康复项目就两个:盆底肌修复和腹直肌修复。
除此之外,像骨盆修复啊满月发汗啊淋巴排毒啊之类,基本都是智商税了,不光没啥用,说不定还会有副作用,大家一定要谨慎对待。
我们在产后6周左右都需要去做一个检查,只要不是你的妇产科医生说需要做的,那建议你都不要做。在瑞士的话,如果没有妇产科医生的处方,产康中心都不会接收你去做治疗。
我两次产后检查腹直肌都没问题,所以关于腹直肌修复这块我也没去了解。盆底肌呢,生完大宝之后医生说没啥问题,自己在家里用手机下个G动,没事跟着做做凯格尔运动就可以了。而且这个凯格尔运动啊,不只是产妇,甚至不只是女性,无论男女老少谁都可以通过这个运动来锻炼盆底肌的。
那我这次生二胎,宝宝只有5斤7两,无侧切无撕裂,自我感觉也是相当良好的,但是产后检查医生说盆底肌有一点点松弛,给开了9次修复治疗的处方。
本着遵医嘱的原则,我把这9次都约上了,从产后第7周开始做的,最近才刚刚做完。
你要说它一点用都没有吧,那也不公正。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帮我找到了盆底肌在哪儿,以及怎么才能让它运动起来。产康中心提供给我一个感应探头,有了这个探头呢,你用力是否正确,在电脑屏幕上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我刚开始确实没找好位置,不是肚子用力就是屁股用力,这些都是不对的。在医生的指导以及感应探头的帮助下,我大概用了两次的时间,完全掌握了正确用力的方法。
所以说对我而言,前两次是真的有用的,后面7次可有可无吧,就是凯格尔运动。
不过既然钱都花了,我征得医生的同意把每次练习的内容都拍了视频,有收缩..保持..放松的,有收缩放松收缩放松的,还有收缩一点保持一点最后到达顶峰再慢慢放松的等等,花样还是蛮多的。下面是我从视频里面截的图,黄色是建议用力示意图,上升表示收缩下降表示放松平的就是要保持主,蓝色的线是我做的效果。
另外呢,如果你不去产康中心,我来分享一下帮你快速找到盆底肌的经验哈。试一下憋尿,甚至是小便的时候把尿夹断,这个时候用力的肌肉就是盆底肌。这个方法只是帮你感受到盆底肌到底是那块肌肉,真正做凯格尔运动之前,需要先排尿的,以免增加膀胱压力。
那做凯格尔运动的时候呢,大腿肚子屁股肌肉都是放松的,只有盆底肌需要运动。而且每做一组运动,都需要休息相同甚至是两倍的时间,让肌肉完全放松。
以上这些都是我个人还新鲜热乎的产后修复经验,希望对孕妇或者产妇朋友们有参考作用哦。最后说明一下,我并不是专业的医生,每个人情况也都不一样,至于到底需不需要做,要以医生检查结果和建议为准,不要随便听信所谓康复机构的说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