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戏里戏外皆人生】读老友新书 看京剧票房一叶(翁思再)

2023-04-05 11:44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图片
杨柏年先生


【秋思按】杨柏年老师,浙江镇海人,1933年出生于上海,2014年8月去世,享年81岁。1954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后,到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工作。1960年调市局消防处后任防火监督员,高级工程师,多年从事消防文艺宣传和消防影视片创作和摄制工作。1994年退休于上海市消防局。2003年,转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军休干部。


杨老师生平热爱文艺、戏剧。系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理事:并担任上海国际京剧票房副理事长和上海春秋京剧票友社总干事等社会职务。


杨老师生前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文字集结成书《戏里戏外皆人生》,通过文字杨老师把自己毕生所学,对京剧麒派艺术的感悟,以及在票界多年的所见所闻做了很好的梳理与记录,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上海票界活动史料。因为是杨先生自费出版,印量不多,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精选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在公众号展示,通过这些文字老戏迷们能回忆当年的过往,新戏迷们则能领略当年老先生的风采。


图片
翁思再先生


杨柏年像一根铁针,被西皮二黄这片磁场牢牢吸去,实实痴迷了一辈子。读了他的这些平实而真挚的文字,我倍感亲切。


初识杨柏年先生大概是在二十年前。后来,青年时期和我一起玩的琴师阎一川成为他的女婿,于是我和他之间来往就更多了。在票房里,老杨往往是最活跃的一位,学了麒麟童又学杨宝森,下鼓扦子又去拉胡琴。他豪爽好客,常把朋友约到家里,檀板金樽,尽欢而散。他的皮黄追求,并非“房间玩意儿”而已,而是从小拜师,练基本功,习麒派而重视谭余基础,学表演而钻研皮黄锣经。他还有心回顾整理前人说的戏,结合记谱,付诸出版等等。比起一般清唱自娱者来,杨柏年显得更为执著而系统。他能粉墨登场,非但能演老戏,还能塑造现代人物。有一次黄浦京昆之友社的范肇鹏告诉我,他们编演了一出反映陈毅元帅戎马生涯的现代戏,扮演陈毅的就是杨柏年。我从杨柏年在剧照里透出的眼神,看到他对于表也是花过心思的。


有一次杨柏年先生来我处,居然头顶大盖帽,肩扛警衔牌,一身戎装,俨然祖国卫士,与他“老顽童”嘻嘻哈哈的样子判若两人,这时我才意识到,杨柏年是公安系统里的一位团职干部。他是华东致法学院五十年代毕业生,一般情况下是应该去当法官或者律师的,大概领导从他身上嗅出文艺气息,便让他做宣传工作。数十年来,他抓过公安局的文艺演出队,编过法制教育电视片,写过消防宣传的科教电影,还曾被评为“全国最佳消防文艺工作者”。他的人生色彩,何其丰富!京剧艺术赏玩性极强,沉迷其间要耗费许多精力和财力,票友中因此而耽误本职工作的有之,玩物丧志“弄尴尬”的亦有之。老杨何以能够工作玩票两不误?何以能够在艺术和公安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之间,弄出一片“边缘科学”的土壤?建议同好者,有空不妨读一下这本杨柏年自传。


书里还记载了一件趣事:少年杨柏年曾托人引见给周信芳,企图当场拜师,却被麒老婉言谢绝,说道:“正在上学的孩子还是好好读书,将来有一定的技术,不一定吃唱戏饭。你若喜欢,课余之暇来院里看我排戏,有机会点拨点拨就是了。”周信芳不愧大师远见,并且成全了杨柏年戏里戏外的两栖人生。我们尽可以玩京剧,研究京剧,却未必都去做专业演员。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不是美差。相反,立足本职工作,置身票界,仍然可以为京剧事业做事,甚至做出贡献。杨柏年以他在公安系统工作的组织经验以及京剧学识,参与了几个大票房的管理,都获得成功,不亦票友的人生快事?


在杨柏年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各时期票友活动的影子。余生也晚,解放前上海滩的票房情况,通过看资料而知梗概,而上世纪五十年代几个票房的情况,似乎在杨柏年之前,还没见人专门写过。如今通过这本书而知其一鳞半爪,是我意外的收获。惜乎老杨写得还比较简单。盼望他,也盼望更多前辈能够打开记忆之窗,进一步为上海京剧史补上这漏掉的一页。(翁思再    2006年9月10日于上海)

【戏里戏外皆人生】读老友新书 看京剧票房一叶(翁思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