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mm榴弹炮背后的冷静联想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中国“即将招标一种新的203mm火炮”的论题甚嚣尘上,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可能在考虑研制一款新的203mm榴弹炮。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个人秉持一个观点:任何没有出现实物的东西,都有很大的变数可能。如2018年一度盛传的新式8轮底盘,如今也没有批量生产入列的迹象;而更有名的联想则是2018年前后,003航母开建时期的核动力破冰船的招标,让人联系到003可能是核动力航母,最终证明003仍然是常规动力。因此,只凭一张招标书就无端联想某种新技术的批量生产,个人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头脑过热的行为。
更重要的一件事则是:这门炮的指标“能把85kg的弹丸加速到930m./s”,其实如今看起来基本不具备任何的先进性。如中国早已下马的w90型203mm加农炮(引进西班牙和英国技术),就具备把100千克弹丸加速到930米/s的能力。



由此可见,所谓的“亚洲第一”“新203”,从炮本体本质上仅仅是一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炮而已。但是,没有人会做毫无意义的研究,那么这次研究的目的,又是该如何推测呢?
通过对招标条款分析,个人认为有可能是两个方向。

1、新型炮弹的实验
招标书第一行明确提到了“试验后弹体的软回收”。一般来说,单纯的火炮实验,是不会考虑回收弹体的,因为现实中的炮弹通常落地就会爆炸,因此回收炮弹本体意义通常不大,除非是衡量炮弹发射过程中能否导致炮弹的过载损坏。因此,个人认为,对炮弹的软回收 ,可能正是要评估一种新型炮弹。

本人曾经撰写过《炮弹增程技术》的专栏,我们会发现,如今比起增加炮管倍径,提升炮管膛压等传统手段,最高效的炮弹增程技术当属设计新的增程弹药,如M982“神剑”采用的GPS+惯性制导配合滑翔增程的技术,或者更为全新的冲压发动机增程技术等。这两种炮弹能够将传统炮弹的射程增加 2-4倍,极大的拓展现有火炮的射击范围。

当然,要想让增程炮弹“飞起来”,也有一定的前置条件,而最重要的就是开始增程动作时的飞行高度和速度。尤其是 对于冲压发动机来说,发动机只有在一定速度范围内才能达到指定的工作压力而点火,因此发射增程炮弹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射表,将炮弹送入指定位置,就像飞机在投放滑翔制导炸弹和冲压发动机导弹前做的事情一样。因此,这次特别强调飞行速度和软回收 ,很可能是要测试冲压发动机增程弹一类的新式弹药。

2、防御能力测试
通过招标书中”靶标“、”侵彻力“来推算 ,说明不仅要回收弹头,而且也需要做弹头的侵彻测试。连同战支部队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反方向去思考一个目的:针对特定弹药的防御能力。
我想,一定会有人问:为啥要用炮弹来测试呢?因为对于战斗部测试来说,火炮可以通过改变装药和发射速度的方式,测试不同条件(如入射角度,入射速度)的情况下的破坏能力,因此比起用火箭弹和炸弹测试更为优越,此时的炮其实是扮演实验平台的角色。而这种203mm。重量80千克,速度约900米每秒的战斗部,现实中正好有一个对应起来的角色——那就是在海湾战争和俄乌冲突都大显神威的AGM-88反辐射导弹。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美国装备量最大的反辐射导弹,在导弹末端触碰目标时,它的战斗部质量和末速度都和一枚203炮弹较为接近。考虑到这些数据都是早期型AGM-88的数据,在美国最新一代的AGM-88G上,可能战斗部的性能还会有所提高,而且制导模式也从单一的被动雷达制导转向被动雷达+GPS+惯性制导+末端毫米波主动雷达扫描的复合制导,并加装双向数据链,使得敌方雷达就算是紧急关机下,导弹仍然会飞向目标并开机搜索逃窜的雷达车,并使用数据链向载机发送对方信息,以提升对假目标的识别能力。因此,对于现代雷达和其他强烈辐射源(如大功率卫星通信系统)来说,在战场上规避敌方打击尤为重要。

但作为中国主管军事卫星网络和航天发射的战支来说,他们手里最为惧怕反辐射导弹的设施反而是巨大的卫星通信基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网络。这些巨大的设施通常是固定的永久设施,就算是战时关闭通讯,也会因为其固定的位置而遭受打击。因此,考虑到战时保卫这些设施的目的,也有必要探讨 此类设施抗击AGM-88等反辐射武器的生存力,那么以203火炮搭载实验用战斗部,以 相近的速度和落下角度对模拟靶标进行毁伤测试,也是很有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