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36、资本

2022-04-11 10:16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36、资本

  资本是靠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任何一个资本家,在开始他的剥削活动时,手里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以便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招雇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因此,资本最初总是采取货币的形态,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例如,在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商品交换中,货币只是一般的流通手段,而不是资本;农民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时,货币也只是一般的支付手段,同样不是资本。

  只有当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时,它才变成了资本。举例来说,假定某一纱厂的资本家,原来为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人工资,垫支了10,000元的货币,经过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价值11,000元的棉纱,然后他把棉纱卖掉,得到11,000元的货币,这样就比原来增殖了1,000元。这部分新增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由于货币生下了金蛋,带来了剩余价值,所以它就变成了资本,而不再是一般货币了。

  那么,剩余价值又是从何而来呢?如上所说,资本家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时,也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它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过,和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而且会创造比它自身更大价值。所以,上面讲到的1,000元剩余价值,就正是纺纱工人用他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可见,货币能够成为资本,乃是由于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劳动力商品的存在,是货币变成资本的基本前提。

  然而,劳动力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商品,它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成为商品的。作为个别现象,劳动力的买卖远在奴隶社会就存在了。但它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却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基本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广大劳动者既丧失了生产资料,也丧失了生活资料。他们为了不致饿死,不得不依靠向资本家出卖自己仅有的商品        劳动力来过活。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虽然在现象上总是表现为某种物品,如货币、机器、厂房等等;但从本质上说,资本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具体地说,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品上,给这个物品一种独特的社会性质。”[i]他还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ii]

  资产阶级学者历来总是歪曲资本的含义,混淆一般生产资料和资本的严格界限。他们把一切生产资料都叫做资本,甚至把原始人使用的石块、棍棒之类的东西,也荒谬地说成是资本。很明显,他们这样做乃是妄图模糊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以及其他劳动者之间的阶级区别,掩盖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并把资本主义制度解释成为一种永恒的制度。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说自明,它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假如停止了运动,它就不能继续带来剩余价值,从而也就会丧失资本的属性。因此,资本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它必须不停地吸收活的劳动,即不停地剥削雇佣工人,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而它所吸收的活劳动愈多,它的生命也就愈加活跃。资本的人格化,就是资本家。资本家的心也就是资本的心,资本家的性格也就是资本的性格。资本既然只有不停地吸收活劳动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命,资本家也只有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他才能成其为资本家。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或者说对利润的狼一般的贪欲,正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始终认为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并且严正批判现代修正主义者所散布的所谓帝国主义本性已经改变的无耻谰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中,资本总是采取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等。上述资本这一概念,乃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具体的资本形态的总称。


[i]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55-956页。

[ii]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6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36、资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