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人得了重病,该如何正确决策?


我是一名烧伤科医生,我的妈妈最近去世了。
她生前罹患卵巢癌,斗争了三年,还是走了。
在面对恶性肿瘤的时候,我和所有病人家属一样,都感到绝望和无助。
这时候该怎么办?我就像面对一片原始森林,不知道该走哪条路,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前面还有路。
我把这些年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大家,每一条都是经过心理上巨大的折磨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在黑暗中给迷茫的朋友一点光亮。如果您想知道如何避免自己或家人得肿瘤,可以直接看最后一条建议。
本文共6000字,阅读需要约15分钟。

-- 8条建议 --
不要着急,第一步做对很重要
大事要集中精力
不能全都交给医生,自己也要积极参与
按专业程度取舍建议
尽量使用成熟的治疗方法
听懂医生的言外之意
学会放手
防患于未然
不要着急,第一步做对很重要
刚得知家里人得了肿瘤,作为子女来说,肯定是五雷轰顶、心急如焚的。脑子里会很乱,想的最多的,就是要找最好的医生,赶紧把肿瘤切掉。当然还会去想:将来可能要失去至亲。我自己之前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总以为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但是,从诊断的那天起,就必须认真考虑这件事了,你还有很多事没有和她一起经历,很多回忆没有办法再重温。
没太多时间去伤感,这种时刻,家里需要你去做决定的事情很多:第一步就要做对。 肿瘤这种疾病,第一步治疗尤其重要。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会筛选出更强大的基因,适应身体的环境,长的越来越快。这就像你刚到一个新的地方工作,可能前面几个月都在适应环境,干得很辛苦,收入也低。等过了一段时间,你看明白了一些规则,自己也掌握了窍门,那么收入就可能大幅度提高。肿瘤也是一样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蛰伏,后面的恶性程度会越来越高,长得越来越快,这时候就不好办了。
但是第一步要做对,并不意味着第一步就要快做。肿瘤手术是限期手术,也就是说,并不急着一两天内就要做。有些是需要先化疗,缩小瘤体以后再做的,这叫做“新辅助化疗”。 所以要沉住气,不要鲁莽。
记住:事宜缓成,事因急败。
大事要集中精力
《孙子兵法》的第一句话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办任何大事,都要集中所有的精力和资源。
人面临选择的时候,大多选择好走的路而非正确的路,然后后悔。 都知道帮父母治病,比什么都重要。但是现实往往又是琐事缠身,工作的压力很大,毕竟还要养家糊口、要挣钱治病。每个人的精力都很有限,在遇到大事的时候,要分配好精力,不能想着什么都要,该请假的时候要请假。我现在就很后悔,当初工作太忙,应该请个长假,再好好谋划一下。
办大事和小事不一样,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不要找理由骗自己。尊重客观现实,多问问,多想想,多跑跑。路在脚下,不在心里。

不能全都交给医生,自己也要积极参与
前面两条,大部分普通人都能做到,这第三条内容,可能有人会觉得:“你自己是医生,懂的东西和资源要比我们普通人多。你能做的我们做不到,我们又不懂医,找到合适的医生之后,治疗交给他就好了。”
正因为我自己是医生,我才知道,医生也是凡人。精力和注意力都非常有限。家属如果把全部的治疗都交给某个医生,本身对病人也是不负责任的。 所有人都想找最好的医生,但是医生名气越大,也意味着他越忙。一个正常的人,可能连自己昨天晚饭吃的啥都想不起来,又怎么能把每一个病人的每一个指标都记的一清二楚呢?肿瘤病人的化验报告都能订成一本书,如果一个医生就花5分钟看了一眼,家属能放心他的治疗方案吗?
所以我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都是妈妈的病例资料,有需要的时候随时调阅。里面有一个主要的文档,是整个病程的演进,包括所有的治疗方案和检查结果,按时间排序,好几十页。在每次面诊前,我都会打印出来,重点的画圈。这个版本不是给医生看的,是给自己看的,医生问的时候,及时查阅。还会有一个简单的版本,3页左右,可以留给医生做个参考。
再进一步说,如果医生问你:“家里人什么时候做的什么手术?”你都想不起来,要让医生自己看病历,那么他还会认真给你看病吗?尊重是互相的,如果你觉得家人的病很重要,那么就要投入精力。
再说个典故:神医华佗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曹操头痛,让他医治,他说曹操脑袋里有一根弦,要把脑袋劈开,取出这根弦之后就能好。曹操一听,这怎么行?怀疑华佗要谋害自己,为了给关羽报仇。一气之下,就把他杀了,导致我国损失了一位医坛巨匠。 现在看来,曹操的选择是对的。因为他的病,基本上是偏头痛,不用手术治疗。当然也有可能是颅内肿瘤,这需要CT或者磁共振才能确诊,不过按当时的医疗技术,华佗即不懂无菌术,又没有显微镜,只有简单的口服麻醉药,如果真的冒险实施了这类手术,曹操十有八九还是会死于颅内感染。当然,最后华佗也要承担医疗事故的责任,还是会陪葬。
这个故事其实是《三国演义》虚构的,说它的目的不是说我们要怀疑医生,按自己的常识来判断病情。我的意思是:大家作为家属,要充分参与治疗,医生也不是神仙,总有照顾不到的时候。
我举个自己的例子,我妈妈化疗后副反应比较重,血小板跌到个位数,但我妈妈的医生并没有建议停止化疗或者更改方案,我并不太懂为什么,我能做的就是自己去献血给妈妈补充,最后还是挺过去了。如果我消极一点,排队等血库统一调度,这个血可能永远也输不上。 很多人觉得医生的资源丰富,在医院里可以特事特办,左右逢源。要知道,公立医院是国家开的,动用公共资源为自己办私事是要判刑的。医生也是老百姓,大部分的收入一样是用来还房贷,能调动的资源不多。我除了腆着老脸去问问同事的意见之外,其他的事也都和普通家属一样,排着队去给妈妈献了血,她才能输上。
虽然现代医学很发达,但是在面对肿瘤这个问题上,还是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案,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医生们知道会怎么样,但是几乎不知道是为什么?大部分的时候,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也许我们现在看古代御医有多可笑,将来的人看现在的医学水平就有多可笑。
但是,不管在哪个时代,唯有用心,才能做出当下最正确的选择,也不会留有遗憾。

按专业程度取舍建议
人生艰难的事,并不是决定,而是选择。
比如医生说:这个病需要手术,然后好心的邻居又告诉你,他有个亲戚得了一样的病,吃药就好了。该听谁的呢? 再比如,医生说:可以手术治疗,但是手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很高,而且谁都说不清具体风险有多高,你该如何决策? 或者说,有一种疗法,要花好几十万,但是效果不确定,你要不要尝试? 究竟要听谁的?又该如何取舍呢?
两个建议:
1、按对方的专业程度取舍 我有三个好朋友,都一直在替我妈妈的病出主意,我很感激。他们分别是脑外科医生、泌尿外科医生、肿瘤科医生。如果他们意见不同,我应该先听肿瘤科的,再听泌尿外科的,再听脑外科的。因为他们所在的专业,和卵巢癌的相关性是这样排序的。如果有妇产科的医生,那她的意见应该排在第一位。相同专业的医生,按他们的经验、专长和所在医院的等级来排序。如果是亲朋好友的意见,则排在最后。
2、按指南处理每种疾病都有指南,上面记录了这种疾病目前最规范的诊疗方法。比如卵巢癌的指南叫作《卵巢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花点心思在网上找一下,然后看一看。一开始肯定看不懂,这都是正常的,里面太多的专业术语和药物名称,我也看不太懂卵巢癌的指南。但是慢慢就会看懂了,因为上面写的内容,你正在逐步经历,这些拗口的名字,会是你最熟悉的。
尽量使用成熟的治疗方法
家里人得了病,都希望能用最先进的方法治疗。现在肿瘤的治疗,也确实有很多新的治疗方法,比如PD1、CAR-T。 CAR-T疗法就是网上说的120万一针的技术。这些技术都在全世界推广应用,而且取得了确实可靠的疗效。但是,这些毕竟还是比较新的科技,但凡是新技术,总有许多瑕疵。很可能只适合于一部分人,甚至想要起效,还需要靠一定的运气。
要知道,飞机从刚发明到普及商用,也用了好几十年。并不是一种新方法刚发明的时候,就完美无瑕的,神药只能出现在电影里。
比如5G也是很成熟的技术,举全国之力研制,但是真正应用起来的时候,发现覆盖范围小,用电量还大,三大运营商都在亏本运营。而且用户体验和4G差不多,并没有特别合适的应用场景,什么远程医疗、无人驾驶,都还是水中花、镜中月。 这时候,你想换回4G套餐,那就回不去了呀。抗肿瘤药物也是一样的道理,并不是说用了没效果,换回原来的方案就行了。
用肿瘤科医生的话说就是:“药打进去,是抽不出来的。无论你选择何种治疗,都是在折腾她。” 当时我并不太理解这句话,觉得:打针吃药有啥折腾的,这是在治病啊。小时候一直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治疗过程越痛苦,疗效可能就越显著。 但肿瘤的治疗并非如此,因为大部分药物的毒性及副作用都很大,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人体能耐受的药物量是有限的。也许一种药物打进去,肿瘤细胞是死了,但是人是否能熬得住,真就不一定了。
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对新疗法抱有太大的希望,特别是当这种疗法需要投入很多金钱的时候,更需要十分慎重。
我妈妈病程的后期使用了PD1这种免疫疗法。这是最新的技术,科学家们认为:肿瘤是一种会不断进化的生命体,如果用没有生物活性的化疗药物去治疗,往往会很快产生耐药性。所以科学家们就想到了——要利用也会不断进化的人体免疫系统去对抗不断突变的肿瘤细胞——师夷之长以制夷。这个理念非常超前,但是实践之路充满了坎坷。 PD1有一个副作用,就是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我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觉得甲减嘛,就是人淡漠一点而已,问题不大,保命要紧,那管得了淡漠不淡漠。但实际上,对于肿瘤晚期的病人而言,一点点的副作用也会导致很多系统的失衡,我妈妈最后阶段病情的恶化,就是从甲减导致她吃不下东西开始的。

听懂医生的言外之意
这一条可能是最重要的。前文说了,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但在和医生的交流过程中,家属会有一个心理上的陷阱。就是医生往往不会说的太绝对,而家属都抱着一丝希望期待奇迹出现。
这就导致了家属心理预期上的偏差,与实际的病情走向不相符。 比如我妈妈肿瘤复发以后,在决定她是否要二次手术的时候,我们医院的妇科老主任笑了一笑,对我说:“具体要不要二次手术,你最好再去问问其他人,比如肿瘤医院或者红房子医院的专家,我给你推荐几个人选。”我当时在想:“卵巢癌并不是一个罕见病,复发后的治疗方案,不是应该非常成熟的嘛。为啥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妇科医生,会那么难抉择呢?” 后来我才明白:卵巢癌一旦复发,无论手术与否,治愈的希望都很渺茫,手术还可能会增加肿瘤远处转移的风险。
这就好比你想去西藏一次,问朋友:“到底是自己蹬三轮去好,还是搞辆共享单车骑过去好?”朋友当然会很为难了,但是又不能告诉你——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万一你就真的搞成了呢?只能说:“要不你再去问问别人?”
很多妇科医生都反复提醒我说:“卵巢癌恶性程度很高。”我一开始并没有很在意这句话,我想恶性肿瘤不都是这样的嘛,有什么好多强调的,而且我妈妈的肿瘤也是慢慢长大,总体感觉可防可控。直到她二次手术以后,突变后的肿瘤体积一个月增大了64倍,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恶性程度很高”。
医生的很多话,都不是随便说说的。所以在听医生说话的时候,要用心听,听懂言外之意(其实医生可能总共也说不了几句),不要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揣测医生的意思。如果实在搞不清啥意思,尽量往坏处想。
学会放手
晚期肿瘤的治疗,路一般会越走越窄,不断地妥协和放弃,最后难免会走到回天乏术的地步。这个时候,家里人要学会的是放手。尽管有许多的不舍,但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太阳总要下山,再亲的人,都有告别的时候。
曾国藩说过:“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治疗恶性肿瘤是大事,以家属的决策为主,以医生的才华为辅;是不是能成功,医患的努力是一半,天意是一半。 肿瘤科的同事也劝我——该放手时要放手,让老人家舒服一点,不然太痛苦了——当时我没有听,我很执着地想多挽留妈妈一会儿,其实这种做法只有增加她的痛苦。 我妈妈最后的时刻,住在我们医院的急诊留观室,护士长站在我身边,一起陪着她远去。我和护士长很熟悉,我们十几年前就一起在急诊值夜班,凌晨3点一起面对一群醉鬼的经历是永生难忘的。她见过的离别场面比我多,她安慰我说:“虽然我们都穿着白衣,但是在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刻,其实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无助。你妈妈还是幸运的,离开的时候,家里人都在身边,还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帮她忙前忙后,走得很安详。”
但是我还是很久都不能释怀……
防患于未然
上医治未病,肿瘤的预防是最重要的。
这一条,是对您本人最有帮助的内容。
肿瘤有两个特点:遗传和环境。
先说遗传:子女所有的基因都来自于父母,可以说每一个器官就像是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优点缺点都很相似,寿命也都差不多。我们经常说遗传病,其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会遗传,或者说都有遗传倾向。
比如父亲有心脏病,60岁的时候发病。如果儿子遗传父亲这边的基因多一点,那就说明他的心脏结构大部分和父亲是相似的,他将来也可能在60岁左右发病。如果他工作压力大,天天996,反复PUA,可能40岁就出现症状;如果保养得好,早睡早起,躺平等死,可能80岁才发病。要是这位儿子还幸运地遗传母亲的基因多一点,那么他可能90岁或者100岁心脏才会出问题,这时候大概率已经自然死亡了。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人体有一个基因叫BRCA基因,负责抑制肿瘤细胞,如果这个基因有缺陷,那么携带者有很大的概率会得乳腺癌和卵巢癌,而且家族遗传性很强,也就是说,只要父母有一方有这个缺陷基因,后代就有很高概率会得肿瘤。 我们知道著名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是这个缺陷基因的携带者,所以她选择提前切除了自己的乳房,从源头上杜绝了乳腺癌的发生。要知道,让一个女明星去切除自己健康的乳房,需要有多么强的证据才能让她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
我妈妈也是乳腺癌和卵巢癌,所以她的BRCA基因高度疑似有突变,我的肿瘤科同事强烈建议我给我女儿筛查一下基因。我当时对她说:“还好我是个男的,遗传了也没事。”她说:“你以为男性就不会得乳腺癌了吗?”吓得我赶紧摸了摸自己的胸部。
再说环境:人体就像一个国家,大脑是皇帝,其他细胞都是老百姓。如果皇帝拼命剥削百姓,就会导致农民起义,最后搞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颠覆了整个帝国。肿瘤细胞原本都是正常的细胞,因为反复受损、凋亡、再增殖,导致了突变。
也就是说:正常细胞被不断折磨,最后崩溃了,释放出了恶魔。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我没有虐待自己的身体啊?都很爱惜的。”要知道,你觉得舒服,不一定细胞就活得好。 举些具体的例子:比如抽烟的时候,人是舒服了,肺里面的上皮细胞天天被烟雾熏,被尼古丁毒害,每天很多细胞被熏死。死了以后,剩下的细胞就要增殖来弥补空缺。有一天,身体筛选出了一个最精壮的细胞,增殖异常快速,它每天增殖的比被熏死的更多,这就是肿瘤;再比如胃癌,老一辈总是吃剩饭剩菜,里面的亚硝酸盐会一直杀死胃里的细胞,最后筛选出了一个不怕亚硝酸亚的细胞,也不怕人体的免疫系统了。再比如说熬夜,身体疲劳的时候,肝脏就要承担更多的解毒工作,时间一长,肝细胞受不了这样的工作量,就会增殖,多找点人来干活嘛。但是招工会有风险,如果不小心招到了黑社会,就会带着工人们一起造反了。
我妈妈出生于50年代,他们那代人,经历了文革、上山下乡、下岗潮、股票崩盘,房价飞涨等一系列动荡,难免心态不好,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内分泌就会改变,有些激素会分泌的多,卵巢细胞容易受到激素的影响,进而诱发突变,就容易得这方面的肿瘤。
那怎么样才能让身体的细胞少折腾、少受苦呢?
可以反着想嘛,如果你想折磨一个人,怎么对待他呢?让他该吃饭睡觉的时候不能正常吃饭睡觉,这叫生活不规律;让他三天两头换新工作,而且长时间工作,这叫工作不规律;让他接受很重的任务,然后完成不了,比如写论文,整天心理负担很重,觉得自己是个废物,这叫PUA;反复玩弄欺负他,让他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这叫憋屈。
所以,要防止得肿瘤,和长寿的秘诀是类似的:规律生活、规律低强度工作、心情愉悦、淡泊名利、活得没心没肺、不要自寻烦恼。
最后说说体检:体检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肿瘤的治疗越早越好,大家都懂。这里说个我自己的教训,老一辈往往舍不得花钱,真的需要晚辈主动去关心和安排。我之前就一直问我妈妈是不是定期去体检,她都说体检的,最后发现是街道那种免费的肿瘤筛查。我很后悔自己没有再多问一句。
结语:
为了妈妈的病,我忙乎了三年,作为一个病人家属,也煎熬了三年。去治一个治不好的病,去打一场注定要输的仗。心情随着病情起起伏伏,像坐过山车,但我知道,车道的尽头是无尽的黑暗。
上面的几条经验,是妈妈最后教会我的东西,我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病人家属的心路历程,再结合我从医这些年来的专业经验,把它们整理成文,希望更多的朋友看了以后能少走弯路。如果您有一天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境况,希望能比我做得更好、更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