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温水里的青蛙——记一次与学生的对谈

2023-06-09 11:24 作者:月光如水照缁衣  | 我要投稿

周二傍晚下课后,一个学生上讲台来找我,对我的课程内容发表的意见和看法。

简单来说,他认为:我是个愤青,我举例的故事素材都过于偏激,情绪化严重,甚至有些无病呻吟;我所讲的内容(*关于“正义”的讨论)都是无意义的,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社会并不像我讲的那样存在大量灰色(甚至黑色)的状况和问题。。。


一直以来,我坚持两个看法:一是庄子主张的“所有辩论毫无意义”;二是“你不可能改变任何人”。所以,我始终尽量避免将与他的对话演变成一场论辩。但假如现场不做任何回应,对这个学生来讲,也至少是非常不礼貌和不公平的。因此,我做了一些简单解释,比如:法理学、法哲学本身就是讨论法学学科的基础性元问题的,因此,作为纯理论,一定和讨论实践中技术性问题的诸如部门法学科不同。正义问题本身属于元问题,社会科学中的元问题一个特征就是“无解”,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但假如因此就否定法理学讨论的价值和意义,显然是不合适的。至于说到对正义问题的讨论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讨论正义问题非常重要,它能为我们采取具体步骤和措施指出一个正确方向,同时为我们提供一个判断标尺。有了方向我们才不至于南辕北辙,有了标准我们才知道对错。所以,尽管对正义、自由这类问题的讨论,表面上看似乎玄虚空泛,但并不是无意义的文字游戏。


我的这些解释说明显然不能令这位学生满意,他后来持续表达了很多自己的看法。

透过他的言语,我大概清楚了他的三观。随即进一步确认了前面说的两点,我不可能改变他的看法,这种讨论最终只会演变成情绪表达,理性层面的意见交换已不太现实。


在有些尴尬的气氛中,这场对谈宣告结束。


我非常感谢这位学生的坦诚,尤其在当下,稍有意见不合就举报的大环境之中,这种有话当面表明的态度我是激烈赞赏的。


但回家之后,我也很快陷入到不断的反思之中——是不是我的观念真的有了问题?是不是我讲述的内容真的过于情绪化,缺乏理性反思?我所讲的这些内容是不是真的脱离实践?我做的这些是不是真的毫无意义?我是不是真的与时代脱节,变得已然不适合这件工作了?。。。。



在反复思考了两天之后,我觉得,我还是坚持我的道路,这个学生并不能改变我的想法,正如我也无法改变他一样。

但这个结论并不代表观点的交流是无意义的。因此,我想在这里把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写出来,看到的人可以自行做思考、判断和选择。也许将来,在某个契机之下,人的观念的堡垒也会松动,慢慢发生一些变化,亦未可知。



1、愤青


我是“愤青”吗?是的。我永远记得早年间某70后论坛里的一句话——“我依然愤怒!”

说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孔子是“愤青”吗?我觉得,是的。

说出“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记念刘和珍君)的鲁迅是“愤青”吗?当然也是!

我一介无名之辈,不敢自比夫子和先生,但我以被称为“愤青”为荣。


几年前我在一篇关于电影《十二怒汉》中“怒”的意味分析的文章中,谈到愤怒是一种好的品质,愤怒与良知、勇气相关,就像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那样。


勇气是极为可贵的,但眼下,在这片土地上,又是极为缺乏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做错了,不敢面对,不敢承认,同时却想尽办法用更多的错误去覆盖。从上到下,从小到大,这种例子俯拾皆是。


有天然的良知,有勇气,才会产生“良性”的愤怒。这种愤怒对一个社会而言,是好事。


前几年我看村本的一段漫才,感动到飙泪。并不是因为他讲的那些本国社会问题打动我,而是他让我想到,这样一段机关枪式的漫才,表达的是他对这个国家炽热的爱啊!正如艾青的名句所说:为什么我的双眼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有这样的激烈壮怀,才会产生对丑恶、对扭曲、对错误的不满,才会愤怒。

这种愤怒,在我看来,是社会有机体的自我修正机制。假如这个机制停止运作,就相当于人没有了免疫系统。


至于说“青”,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前辈先哲早已论述过青年的观念和精神世界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关系。假如青年们丧失了愤怒的能力,都变得无动于衷、麻木不仁,那这个国家、民族会怎样呢?


所以,我一直说,“愤青”这个词在这些年,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值得反思。


*说到“丧失愤怒的能力”可能并不公允和准确,我想表达的是,年青人不能只想着化身热血战狼。  修身,齐家,然后_____,才能平天下。



2、批评的价值


前些年开始,我在自己的课程内容里添加了一个小专题——法学与医学。

我在这个专题主要想表达一个我原本以为是常识的观念——要正确看待批评。

从某种角度讲,法学和医学都是研究“问题”的,就像人假如都不得病,身体都不出问题,就不需要医生,不会产生医学一样,假如社会不出问题,法学也不会产生。正是由于人与人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产生问题,发生矛盾,才需要对其加以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进而建立相关的制度,从而产生法学。


所以,如同医生要直面脓疮,伤口甚至死亡、尸体一样,法律人也注定要直面各种各样的社会阴暗面。

这种“面对”是一个前提,因为只有先“面对”,才能知道该如何治疗。


可这些年来的社会大环境,已经慢慢形成一种对批评的拒斥氛围。举例来讲,在篮球迷的圈子里有一句名言,叫做“陈述事实就是黑”。即你只要讲某球星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哪怕原封不动,哪怕有视频图片为证,都是在“黑”他。对这位球星,只能讴歌、赞颂甚至跪拜,不能有其他。


这种状况只限于篮球迷的圈子吗?



3、铁屋子


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我始终庆幸,自己所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以前,我认为,自己工作的价值是“启蒙”。我曾经对90后的学生们说,你们是“尚未启蒙”的一代。

这几年,随着越来越高压的言论管控,随着整个社会氛围环境的剧烈改变,我已经不再谈所谓“启蒙”问题了。


假如打个比方,我觉得我现在能做的是——借助手电筒的微光,告诉学生们,“墙”在哪里。


鲁迅先生铁屋子的比喻很重要。

直接说结论,铁屋中的人,醒着比睡着好,因为醒着至少有逃出去的希望。

但眼下的环境以及这几年的经历、见闻让我觉得,这个铁屋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睡着,假如你把他叫醒,他会发火:“你干嘛叫醒我?!”这让我不禁联想起柏拉图的“洞喻”,里面被绑缚的人会杀死那个回来想解救他们的人。。。



4、温水里的青蛙


月初我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在用的一个资源网站宣布关门大吉了。


这件事在我心底激起了一些小小的波澜。

当天晚上我在想,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不知道以前互联网是什么模样。。。。

我有幸经历了国内互联网从无到有的过程。回想起国内刚刚接入因特网的年代,真是毫无疑问的黄金时代。用一个词概况就是——FREE——自由,且免费。


今天的互联网和以前相比,已经“报纸化”了——你能看到什么内容都由某些人控制,资源被高度集中、严格管控,面向大众开放的领域基本上一片荒芜,仅有的一些,又由资本设置了种种收费门槛。

这在我看来,是互联网的巨大退化。我相信将来有一天,这一状况会否极泰来,会进入一个重回巅峰的轮回,但现在,还是要在荒漠中忍耐。


我说的这些,是作为一个过来人的感受和看法。

问题在于,那些出生在这个时代的人,他们并不了解以前的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就会认为,互联网“本来”就是这样,眼下的种种状况都是“正常”的。


就像柏拉图的“洞喻”里,那些出生在洞穴里,一生下来就被绑缚在座椅上的人,他们会认为,周遭的一切都是“正常”的,眼前看到的全都是“真实”的。哪怕有一天,他看到了,了解到了真相,他也会拒绝承认,继续回到被绑缚的温暖乡。


图片来源:worldwidekitsch.com


所以,当那个来找我发表意见的学生说,平时并没有看到什么社会负面、阴暗的东西时,我心里想说:难道你没有意识到那是有人不想让你看到吗?

*青年学生对社会状况的认知局限问题我以前专门写文章分析过。这里不再重述。本质上,多说也无益,走出校园,真正进入社会之后,自然会慢慢明白。


*说明:

关于题目“温水里的青蛙”,我原本想说的话是“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但当时觉得这句话说出来对那位学生而言太过激烈,因此改为一句相对温和的话。

而之所以讲“温水里的青蛙”,也部分源于我今年忽然有的一个体悟。之前研究54运动,看到了很多以前没看到的面向,比如那三个“卖国贼”,究竟是怎样的人,做了什么,为什么,后来怎样了等等。再比如,当年一些重要人物对54的评价、评论。其中有位名人写了一首诗,很隐晦地提醒青年学生。这首诗的用意,我如今人到中年,忽然深有感触。但同时也觉得,很多事,只能静待时间流逝,人才能慢慢领会,即使提前告知,年纪太轻,也一定不能接受。



5、重读记念刘和珍君


重读了一遍《记念刘和珍君》,再次感叹鲁迅先生的伟大!很多话,早已被先生讲明了。我与这位学生对谈中很多已说的和未说的,都已经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了。

只是,如同先生自己在某篇杂文里所感叹的那样,时间流逝,一切却并未改变。。。


摘录几段,作为结尾——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是很寥寥。”



温水里的青蛙——记一次与学生的对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