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研讨系列(8)(每周六更新)——《哈佛凌晨四点半——哈佛大学送给年轻人的8个

2023-09-16 12:02 作者:黄金屋探索  | 我要投稿

脚本:本书的第五篇题目是《积聚人脉,把握人生》。首先,我们要先强调的是“聆听”,在社交的人际来往关系当中,少说多听,善于聆听绝对是一种高雅的素养,认真聆听他人的谈话,光是这么简单的动作,便已经彻底表现了对说话者的尊重。也因此,人们常常将善于聆听的人当做值得信赖的“朋友”。

在聆听的过程中要找到对方的谈话重点,当然,能准确地掌握住对方谈话的重点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主播那样清晰且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在紧张或者心有不满的时候,“迂回重复”或者“颠三倒四”的情况都是人们说话常见的状态。所以,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辨别出对方想要传递的重点内容,从而在反馈时能够真正帮助到对方。

同时,在聆听对方时避免一些虚假反应。当你与他人交谈时,你的反应会直接反应在脸上,你无异于就是他的一面镜子。对方会根据你的反应来决定自己是否要继续说下去以及说到什么程度。因此,最好的回应方式是,不但要用话语应和对方,还要使出你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表情。例如,带有赞许的微笑、点头示意表示理解等都是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的有效回馈,也能让对方对于你的耐心倾听给予好感。

还有一点就是要适时表达意见,让对方真正感受到你真的是在倾听。同时也应该正确面对批评,但实际上喜欢被批评的人不多,能正确面对批评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特别是自卑的人对批评会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就会对批评产生恐惧,而这种恐惧更会吞噬原本就不足的自信心,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在这个社会受到批评的机会总是大于赞美,那么我们就要学会正确面对批评。

对于正确面对批评,你可以这样思考:

·仔细聆听他人对你的批评,不要中途打断别人的解释,也不要用肢体语言和脸上表情告诉对方你不高兴听到批评的话。

·当对方指出你的不足时,想办法改变自己这样的状况。

·请教批评你的人该怎么做才能改善,这样不但可以了解对方,还能学习不同的处理方式。

·如果你觉得对方的批评是没有根据,或者是毫无道理的,也应该在听完对方的话之后再为自己辩解。

·如果对方批评得有道理,就应该向对方表示歉意,并表达自己愿意改正的意愿。

积聚人脉,就应该将自己划为对方的“自己人”。在奥巴马的演讲里,他就善于捕捉人们的心态和情绪,时刻把自己和听众联系起来,让听众知道他和他们站在同一条战线。正是这种方式使得奥巴马赢到了广大听众的心,最终顺利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其次,应该降低自己得姿态,从而使自己与对方缩短距离。法国大革命期间,知名的革命领袖马拉(Jean-Paul Marat)被人们称之为

“群众之友”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己人”的相同地位。马拉原本是一名医生,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曾创办《人民之友》报,并且批评《人权宣言》只是富人安慰穷人的诱惑物,因为他与群众处于同一个阶层,最终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而他的见解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另外,对别人感兴趣,同时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人际沟通学大师卡耐基(Dale Carnegie)曾说:“你要是能真心地对别人感兴趣,那么两个月之内,你的朋友就能比一个光要别人对他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所结交到的朋友还要多。”我们说,当多数人的条件都相差无几之时,一个人越有才华,就越容易得到他人的青睐。当一个人能力出众、才华横溢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人际吸引力,使他人对你产生钦佩并欣赏你的才能,愿意主动将你拉入“自己人”而与你接近。也因此,若你想强化“自己人效应”的话,就不能不重视你的能

力、才华的有效提升。关于提升自己,可以从性格特质上着手,以下是一些建议:

·善于合作,能谦让和体谅他人的不顺遂。

·能够客观地思考展开问题的讨论,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已见。

·思想成熟,可以为他人带来帮助。

·热情直爽,可以与他人开诚布公地交谈。

·性格开朗,爱好活动。

·决策能顾全大局,而不是自私自利。

·具有责任感,必定善始善终。

·对自己有正确不偏颇的评价。

·思考活跃,有个人观点,能创新。

要想与对方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或想说服对方照你的意思行动或给予助,那么你就要能发挥“自己人”效应,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建议,而顺利达到你的目标。

  积聚人脉,最主要的便是你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哈佛大学找的绝不是学习成绩有多么优秀的“书呆子”,而是有自己特色的与才能的学生。同时,自己也应该对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坚持,只要是正确的,那么自己就应该努力坚持下去,并努力践行。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去做最真实的自己,你根本就不需要为了迎合周围的人而去背离自己的原则,成为不真实的自己,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做最真实的自己,发挥出自己最真实的能力,最终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到周围的人或者才能真正成就自己。同时也应该包容他人,我们说海洋正是因为包容了一条有一条小溪,最终才成就了他的辽阔无垠。最后,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特色,就应该树立“学无止境”人生态度,让自己在生命的长河中不断成长。

   本书第六篇的题目是《大胆行动,抓住成功的机会》。想要收获自己的成功,就应该看准时机去行动。《易经》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当事物处于穷尽局面时,那么时机就来了,这时则必须要变革,变革之后就会通达,通达了,就能更为长久。微软公司的创办人比尔·盖茨,虽然在就读西雅图湖滨中学时,就显露出他对计算机的兴趣与天分,但他还是在父母的建议之下去念哈佛大学的法律系,一边读书一边研究计算机,并协助一家公司开发BASIC程序语言。但是未满20岁的他突然意识到“软件时代“即将来临,于是他毅然决然从哈佛退学,投入到新兴的计算机软件产业。

在不断地为梦想行动的过程中要学会接受现实,接着改变现实,现实的残酷不可怕,可怕的是多数人不愿意去改变。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出“舒适圈”,在“舒适圈”里,周围的环境是自己熟悉的,自己也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把控力,对于任何事情,自己也能处理好,但倘若只是一味地停留在“舒适圈”,那么,自己就很难有过多的进步,因此,只有不断的踏出“舒适圈”,让后在通过不断地胆大心细地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实现不断地在踏出“舒适圈”和建立“舒适圈”之间转换,那么,你最终必将会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功。

为了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功,一切都应该提早规划,对于制定的目标,应该三年定期更新,不断地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去做出适度的调整。确立目标时,一定要确保自己的大方向是对的,否则终会是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在不断地为自己的目标去坚持不懈的奋斗时,一定要使自己保持热情。比尔·盖茨相对于巴菲特来说绝不是会赚钱的人,但他就是凭借着自己对计算机的热情,在这个行业中不断探索,最终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成就,其中就包括成为世界首富。

本书第七篇题目是《竞争与双赢,是驰骋社会的法宝》。关于竞争,那就是将自己视作竞争对手,人生没有输赢,盲目地比较,只会使自己的生活失去平衡,只有于自己的竞争才能是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且最具有创新能力的自己。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倘若我们想要获得某个机会,我们就不得不参与到与他人的竞争中,但我们也应时刻明白,竞争,决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这是在竞争中绝对不能突破的为人原则。那么,如何在这一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首先,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准定位,然后便是将自己打造成富特色的一个“品牌”,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过程中一定要葆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避免自己被“定型”,实际上被“定位”并不可怕,可怕的便是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便被社会“定型”。

倘若在竞争中能与他人合作,那么我们必将收获更大的成功。这里我们就以著名的“雁行理论”为例。它指出:没有一只单飞的大雁能够飞得又高又远,只有加入到雁群当中,大雁才有可能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地飞到共同的目的地。所以,学会与他人合作,自己也必将走得更高更远。在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时一定要十分慎重,因为一个好的合作伙伴终将会影响你的一生。就拿比尔·盖茨和安·温布莱德来说吧,在创业初期,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有关计算机和物理学的问题,有时一个问题就能争论上一个星期。但是世事多有变化,盖茨和温布莱德最后还是分手了。尽管两个人不再是恋人关系,但是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问题。

对于盖茨来说,温布莱德可以说是他的“姐姐”,甚至在很多私人问题上,盖茨都会跟她商量。比尔·盖茨的传记作者詹姆斯表示:“比尔需要从温布莱德身上得到某些精神上的东西。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像两个孩子,往往就某个问题争论不休。”在盖茨的眼中,温布莱德不仅是自己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更是人生中的合作伙伴。”

本书第八篇题目是《回馈社会,幸福之源》。一个人若对他人与社会有所帮助,心中就能充满喜悦,这样的人生也才能够称为“真正的”成功。我们的成就取之于社会,无论是大成就还是小成就,都理应对社会与周遭的贵人心怀感恩,理所当然地,也应对社会有所回报,如此我们的生命才更有价值,这样的美德也才能永远传承下去。对于第八篇的介绍虽然很少,但懂得“感恩”终归是为人的基本,因此也就不再多加赘述了。

本书从八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由哈佛校训引导出的哈佛理念、哈佛精神,如独立思考、创新能力、拥有梦想、反馈意识与社会责任等等。其中每个主题又分别从不同方面加以论述,在编写上阐述以发生在哈佛人身上真实、通俗的事例,重点说明其能辅助读者达成梦想与目标的关键特质。

读书研讨系列(8)(每周六更新)——《哈佛凌晨四点半——哈佛大学送给年轻人的8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