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偷偷拔草

2023-07-27 03:22 作者:恩醯NX  | 我要投稿

《飓风掠过蔗田:一个中国记者的古巴见闻录》


之前有多期待,读完就有多失望。被标题吸引,本以为记者视角会带我敏锐细致地捕捉古巴细节。可合上书深感与作者气场不合,感受不到他的职业热情,印象里只剩下油腻自负的习气,莫名其妙的比喻,和几个无法跳脱新闻价值的话题。


新闻价值考量的话题

卡斯特罗的葬礼、海明威故居、美古移民政策、雪茄的历史等。倘若我想看的是这些,为什么不直接去看新闻或读史书?!


稀碎的行文风格

作者太过关注自己,宁愿打断行文叙述,也要花一整个段落写因为数日的奔波,脚上冒出一个水泡,甚至包上创可贴也不见好转。在讲述2001年普利策新闻奖的照片:一名美国边防特工将步枪对准一个藏在壁橱中的古巴男孩的篇章里,都没有附上这张获奖照片,却一定要展示一张奥巴马和劳尔联合记者会的照片,并特意说明右下角举手提问的背影就是作者本人。(一个白眼翻上天,我想看的是古巴,我不关心你!)


八字不合的三观

哪怕是普通超市或菜市场,当地政府也要求向农业部申请采访许可,加之古巴民众对媒体并没有那么亲近,甚至有些冷漠敌视,身为一名驻外记者,作者是这样做的“后来每逢在哈瓦那采访,我都让摄像准备一个套着防风罩的枪式麦克风。我把它随意握在手里,在看似闲聊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拍摄。这种方式能尽量模糊采访的形式感,也避免给对方带来过多镜头的压迫感。” 可这符合新闻伦理吗?漠视规则耍小聪明还很骄傲是吧?!


莫名繁冗的比喻

写海明威故居时,“浴室门背后的白墙上用黑色铅笔写着一串串小字,仿佛行进中的蚁群,也像清晨时分歪歪斜斜的早操队伍”;写重游电影场景冰淇淋店时,“广场的树荫下竖立着一块三角形广告牌,上面画着一双芭蕾舞演员的腿,但并不纤细。如果说这是为了形容冰激凌的丰盈绵密,但却呈现出一种劳动人民的壮实感”;写天气变化时,“上一次来古巴也不过是三个多月前,但季节的更迭比变心的恋人还要无情,一件长袖衬衫已经抵挡不了寒意”;这和古巴有一丁点关系吗?为了凑字数还是为了彰显自己会娴熟地使用比喻?


最后再说说标题,原本冲着这个标题也想给个及格分来着。可当我读到书中许多类似“自己正在被看”这样的翻译体句式时,好奇搜了下这本书是不是用外文写作,又译成中文的。竟发现“Hurricane over sugarcane”是萨特和波伏娃1960年应邀前往古巴时写给法国晚报的16篇报道合集标题。行吧,读萨特的《飓风掠过蔗田》去了!


偷偷拔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