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争中的谋士——张良

2019-01-17 22:48 作者:小小小小小说  | 我要投稿

  (其实还是昨天的文章,今天改了改,由于b站没有专栏修改的功能,只能将旧的删除掉再发新的,无语。)

        历史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聪明绝顶,才智卓异,虽是文人却精通兵法,身处帷幕之中却名扬天下,以区区数言就可以改变天下大势。他们就是所谓的“谋士”。从姜尚到张良,从诸葛亮到刘基,众多名臣皆属谋士之列。谋士们在历史舞台上曾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谋士这个身份本身却并不明确。我们常常会想:“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谋士呢?”


  这并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标准,有些历史人物大家公认他是谋士,而有些却难以被人广泛认同。比如孙膑,师从鬼谷子,以兵法名世,却由于受过膑刑不能带兵,只以军师身份参与作战指挥。从他的实际职务来看,他和郭嘉、贾诩、刘基等人相仿,但少有人称他为谋士。只因在大家心目中,往往把孙膑作为“兵家”的代表,指挥打仗是他的本行,因而人们更倾向于把孙膑看成一个军事家而非谋士。还有一个例子,唐朝的李勣,本叫徐勣,即徐茂公, 在民间的演义中是瓦岗寨的智囊,当属谋士无疑,而在正史之中,李勣所任职务几乎全为军职,是个正经的将军。一个戎马一生的猛将,为何会变为民间认同的谋士?这是个难题。


  “谋士”这个概念的边界是模糊的,我也不打算对其进行非常清晰的界定,只是想以几位大家公认的谋士为例,来探求大家心目中谋士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个大的题目,我也不太可能完成得非常好,只是尽我所能罢了。好了,交代完毕,让我们先从张良开始吧。


  张良,后人称之为“谋圣”,一般认为是刘邦的谋士。他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被封为“留侯”。《史记》记载张良得到了黄石所化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也有传说黄石公所传为《素书》,并且该书留传至今,还有后人认为黄石公教给张良的是由黄帝的大臣风后所创的《奇门遁甲》,《仙传拾遗》记叙张良最后成仙,做了太上老君座下的太玄童子,而创立道教的张道陵是他的后人。


  这是我找到的一些资料,并不全面,但很有意思。古人迷信,常常把某些历史人物神化——未卜先知、望气观星,呼风唤雨、驱遣六丁六甲等等神奇能力往往被安在了谋士们的身上。《新唐书》中有记载:“世言靖精风角、鸟占、云祲、孤虚之术,为善用兵。”“靖”即李靖,唐初名将,唐传奇《红拂女》的男主角,“武庙十哲”之一。当时人认为他精通阴阳术数,因而每战必胜。除此之外,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也被描述成“多智近妖”的角色,不仅身负奇门遁甲之术,甚至可以通过祈禳之法延长寿命。中国的占、卜、巫、史之学源远流长,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进——易经、讖纬、奇门遁甲、星象、灵棋经、八字、算命、相面、测字、风水等等杂学层出不穷,中国古人自然也深受影响,对谋士们的神化不过是我国巫教传统的又一体现罢了。张良作为被后人尊崇的“谋圣”,自然也难逃被神化的命运了。


  然而,张良真正能够名留后世靠的是他的智慧。张良为刘邦献了很多计策,可谓每算必中,算无遗策,刘邦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们如果品评当时诸多英杰,就会发现他的深谋远虑,可居第一。我并不打算把张良的每个计策一一列出,然后抄几段《史记》,讲讲历史故事,这样做并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谋士"这一身份的本质。所以我挑选了张良的两次献计,重点对这两个计策进行分析,以此来反推张良的某些特质,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人物。


   第一策:计定峣关(张良献计到底破的是武关还是峣关,史记记载有冲突,《高祖本纪》为武关,《留侯世家》为峣关,现姑且以后者为准)。峣关是刘邦进军咸阳的最后一个关隘,过了峣关,咸阳便近在眼前。当时楚怀王与诸侯相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关中地势险要,战国时秦距函谷关而退六国兵。任何有争夺天下野心的诸侯,都要先占领关中才能有资格称帝。刘邦自然有野心,但他此时兵力不足以让他攻打峣关,且攻城历来为兵家所忌,《孙子兵法》有云:“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更何况,这时正是争分夺秒的时刻,刘邦的一生之敌——项羽已经接纳了秦朝降将章邯,长史欣,兵临函谷关了。 


  刘邦心急,张良献计:让刘邦派说客持重金前往游说守关将领。守关将领是贪财的人,见钱眼开,立即答应联合刘邦攻入咸阳。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心中兴奋可想而知,立即准备与守关军队合兵一处进攻咸阳,不料张良却反而劝他趁着守将懈怠的时机攻打峣关,《史记》记载着张良的话:"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冷静了下来,选择出奇兵攻打峣关,关内守军毫无准备,因而大败,刘邦率军乘胜出击,在蓝田再次大破秦军,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关中的诸侯。


  张良在此战中的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我们需要探寻的是张良背后的一些东西。首先,一个"五世相韩"的贵族之后为何会通晓军事呢?在春秋战国之时,只有立志为将的人才会学习兵法,因而那时懂得兵法的都是掌兵的将领,如赵奢、孙武、吴起、司马穰苴、乐毅、白起、王翦等人。张良作为文臣之后,如果韩国未灭应该也是成为一个韩国大夫,他没有动机去学习兵法,他的家族也没有谈兵论战的氛围,所以张良的军事才能从何而来呢?有人可能会说:"难道张良非要学习了军事理论才能出谋划策吗?难道他的才能就不能是天生的吗?张良天生聪慧,不学而知,不可以吗?"这当然也是一种合理的说法,但我更愿意相信他系统地学习过兵法。原因有二:第一,当时的军事思想理论化,系统化了。百家争鸣促使兵家众人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思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在当时都已经写成了,《史记》所提的《太公兵法》虽假托太公之名被认为伪书,不过也有学者考证出它成书于秦末汉初年间,这些兵书为张良学习兵法提供了客观基础。第二,秦灭六国后,六国后人反秦情绪高涨,他们希望找到击败强大的秦军的方法,所以兵法就成了反秦的必要武器,项梁不就曾教过项羽兵法吗?张良年轻时刺秦失败,为了更有效地颠覆秦朝转而学习兵法也是合乎情理的。那现在我们假设:张良通过兵书——不论是哪一部——学习到了系统的军事理论,但《史记》记载:"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意思是说,张良由于身体多病,并没有担任过将领之职。在这里,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分离。我们把韩信和他对比,韩信同样以用兵闻名,刘邦是拜他为大将的,韩信也亲自上阵南征北战,平定了燕地和齐地。可以看到在张良的身上,存在着一个矛盾:他是一个会用兵但不统兵的人,这在之前的历史上似乎没有出现过。管仲、孙叔敖、百里奚、文种、范蠡、晏子、邹忌、范雎、张仪、苏秦等等人物都可以称为谋士,他们却并不知兵,也许有人指出:前文所述的孙膑也是知兵不领兵的,张良并非首例。不过如果对比这二人的人生轨迹的话,就能明白张良的特殊性了。孙膑从拜鬼谷子为师开始就主要钻研兵法,而张良是"半路出家",前者立志为将,不统兵是迫不得已,后者原本立志为相,不统兵是理所当然的。一般人也都认为:"将""相"是分开的,只不过这一春秋战国时因循的旧例在秦末出现了些许动摇:张良兼具了为将者的军事才能和为相者的政治才能,将两者融于一身。从此之后文人用兵开始普遍,不过这些文人并不都是以将军身份统兵的,有些在军中起着作战参谋一样的作用,而这些人我们现在称之为"谋士"。


  总结出来我的看法就是:军事理论的流传使文人以另一种身份参与军务,这种新的身份就是"谋士"。这当然不过是我的看法,至于它是否合理,读者还需自己思考做出判断。


  我举出的第二策就是:销印罢封。郦食其和刘邦谋划削弱项羽的势力,郦食其主张效仿"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的历史,分封六国之后,使天下百姓感怀刘邦的仁义。他天真地认为当刘邦仁义之名播扬天下的时候,项羽会不战而臣。刘邦本为无赖之人,对仁义道德嗤之以鼻,但不知当时怎么想的,竟相信了郦食其的话,让他去刻六国印,行分封之事。幸好此时张良进来,刘邦向张良咨询意见,张良听了此计之后列出八条"不可",打消了刘邦分封六国之后的念头,把刘邦从失败的边缘拉了回来。太史公大概也是赞同张良的看法的,在《史记》中用七百余字讲述了这个故事,原文较长,我只是略述其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史记》。


  单凭这个故事就可以写很多东西:比如秦末分封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倒行逆施;比如如何批判地看待历史以使其对现实起指导作用;比如刘邦未封六国之后是否间接导致了汉初"布衣将相"的出现等等话题。本文篇幅有限,不能面面俱到,现仅从一个角度切入来分析张良这个人物。我们知道,张良作为韩国相门之后在前半生里都是以复国为目标的,在跟随刘邦之前他始终对韩王不离不弃,然而当韩王身死之后,刘邦打算复封韩国之后为王时,张良却劝止了。这是一个对张良而言意义深远的举动,这表明从那时起,他效忠的就不再是韩国,而是刘邦了。张良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转变,我们无从知晓,或许是韩王的懦弱无能——只能依附项羽而活——让张良对他感到失望,从而促使张良放弃了复国的念头;又或许是刘邦的言听计从感动了张良,使他愿意追随刘邦去争夺天下;还有可能是张良看透了六国之后争权夺利只为一己私欲的本质,结交到了布衣百姓中的诸多英才,所以他才顺潮流而动,奉刘邦为主……。无论如何,自此后张良就再也没有离开刘邦,并且一直出言献策直到帮他得到天下。而刘邦对张良的态度也不一般,他素来反感繁文缛节,但对身为韩国相门之后的张良却没有丝毫不敬,并且十分看重张良的意见。两人之间几乎没有猜忌与怀疑,联想到刘邦对其他有功之臣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关系多么难得了。


  再说回张良劝止刘邦这件事本身,张良对自己所说服对象坦露出了满满的诚意:他放下了韩国贵族之后的身份,放弃了前半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那时,他只是一个谋士,他只是刘邦的谋士,他没有其他顾虑,他在纯粹地分析利弊,只为了挽救自己主公的过失。古语有云:"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张良对刘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如果说"计破峣关"体现了他的"谋",那"销印罢封"就展露出了他作为"士"的忠义。我写到这里又想起鸿门宴上张良是陪在刘邦身边的,他并非不知道那是龙潭虎穴,但他还是去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忠肝义胆太史公才会把张良想象成魁梧奇伟的男子吧,直到看见张良的画像,才在《史记》中留下感叹:"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关于张良的事,我就想说这么多,但是张良的故事却远不止这些,本文"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是想要得到关于"谋士"的稍微清晰一些的轮廓。张良对后世谋士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他打破了将才与相才的壁垒,为谋士争取到了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也给后世谋士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才能标杆。再者,他对刘邦的忠诚又为后世精于谋算的谋士们划下了一条道德上的底线,无论这忠诚是否符合正义,它却成为了人们心中谋士必需具备的品德。怕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张良才会被称为"谋圣"吧?


战争中的谋士——张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