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自证预言、星座性格与MBTI
话先说在前头,如果评论区出现类似于“你说的都对但是我就觉得星座很准啊”的评论,我会直接当作阅读理解不过关处理。评论区质疑“你有什么证据”的,我会直接当作没看文末参考文献列表就急着来展示自我处理。
有理有据地讨论“文中存在哪些逻辑问题”,行。不带脑子的杠,不行。
以下正文。

1 星座性格理论是巴纳姆效应和自证预言的完美案例
1.1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先来看这样一段话: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善于交际,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让你给这段描述自己的准确度从0到5的分数打分,你觉得它对你的描述有多准确?
1948年,心理学家弗勒(Bertam Forer)对学生进行了一项“人格测验”,在经过了一长串问题之后,弗勒给每个学生都作出了以上描述,并让他们对这段描述的准确度打分。
尽管每个人得到的描述内容都一模一样,但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这段话说的就是我自己”:从0到5的准确性评分中,这段话得到了4.26分的高分(Forer B R, 1949)。
唯一的问题是,这段话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弗勒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摘抄出来的。
这就是巴纳姆效应:对于一些十分模糊和普遍的人格描述(通常是偏向正面的描述),人们会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这段描述,可以看到原文当中有大量的“虽然(负面)……但是(正面)”,“有时”,“一定程度上”,“大体上”的限制性语句。当然还有一些正确但无用的废话,比如“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巴纳姆效应大量地出现在星座对性格的描述中,例如“射手座的男性天生幽默,乐观开朗,懂得生活……酷爱自由,并且不想受到任何限制”。
谁能准确定义幽默(很多人甚至分不清幽默、挖苦与阴阳怪气之间的区别)?谁不热爱自由?谁希望自己受到限制?
但是总是有人觉得“啊,这段话说的完全是我”。
1.2 自证预言(self-fulling prophecy)
1968年,社会心理学家Robert Rosenthal在一所中学进行了一次智商测验。在测验完成后,他给了老师一份“高智商学生名单”。在之后的跟踪调查中发现,被打上“高智商”标签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确实产生了统计学意义上的进步(Rosenthal, 1992)。
那问题又来了,这份名单是Robert瞎编的。
这个实验通常被认为是自证预言(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老师会有意无意地向名单中的“高智商学生”透露出“你的智商很高,我对你有很高的期望”的信息,而这些学生也确实相信了自己的智商更高,从而会用高智商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期望是双向的。我们对其他人有什么样的期望,他们通常就会表现出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M Snyder, 1978)。相对的,我们认为别人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望,我们也会表现出符合别人期望的行为。
自证预言讲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我们先入为主的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会实现。所谓“预言”,就是我们的判断最后真的成为了现实。
简单来说,就是你给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最后大家通常真的就活成了这个标签的样子。
放到星座性格理论当中,因为每个星座对应的性格全是瞎几把编的,所以自然有准确的描述和不准确的描述。但是这些不准确的描述唤起了我们新的行为,最后反而使得本来不准确的描述成为了现实中“啊,我就是这样的”的性格(Merton R K, 1968)。
2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和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2.1 确认偏差
在讨论确认偏差之前,我可能需要说明一件事情:最简单的验证某个命题的真实性的方式是证伪。
例如Peter Watson曾经提出的扑克牌问题:
“在这四张牌当中,如果①某张牌的某一面是E,那么②这张牌的另一面是4。”四张牌的正面(朝着观察者的一面)分别印着E、K、4、7.

如果要验证这个命题是否成立,应该翻过哪两张牌检验?
根据“最简单的验证某个命题的真实性的方式是证伪”这个指导思想,应该把E和7翻过来进行“证伪”,而不是翻E和4来“验证”这个假说。
而大部分未接受过逻辑学训练的人会选择“验证”,而这就导致了确认偏差的存在。即“我会用有利的事实来验证星座性格说的正确性”,但通常忽视了不利的事实,即可以证伪的事实。
2.2 逆火效应
逆火效应的触发条件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论(Wood T, 2019),因此我也不做过多的解读。一般来说逆火效应说的是“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其中支持逆火效应存在的正面例子主要是2005-06年间Brendan和Jason在美国大学生中进行的实验(Nyhan B, 2010)。
确认偏差(和逆火效应)叠加可以解释很多事情,不仅仅是星座,包括一些奇奇怪怪的传教也可以解释。
其中最离谱的一个例子是美国的末日神教(我忘记叫什么了),大概讲的就是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世界会毁灭,而外星人会开着巨大无比的宇宙飞船来拯救信徒。很多信徒在末日前变卖一切家当(还向教会捐钱买船票),最后末日当然没有发生。
结果……信徒们更加坚信是自己的虔诚感动了上天,拯救了世界,反而开始向其他人大力宣传宣传末日神教。
我们的认知由“事实认定”和“社会认同”两个部分组成(这句话好像我之前提到过但还是重新说一遍)。如果事实认定背叛了自己的认知(例如世界末日并没有发生),那么信徒就会转而从社会认同方面获得安慰。这是谣言的社群性,一群人比一个人更难说服。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寻求安慰,毕竟这种事情实在太傻了,能多拉一个下水就仿佛感觉自己的智商恢复了几分。
3 MBTI的误解和争议
3.1 MBTI的适用范围究竟是哪
其实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看到了知乎上有一个问题:INTP容易变成废物吗?
下面一群人“啊啊啊对对对我也是INTP我感觉我自己好废”
那我换个说法:“双鱼座容易变成废物吗?”“啊啊啊对对对我也是双鱼我感觉自己好废”。(非杠非黑,纯属骚话,并无敌意,仅表达字面含义无讽刺、暗示意味,仅代表个人观点并无意引发论战及侵占公共资源,语言不当之处请见谅,本人尊重黑女穆同等一切团体,若本回复冒犯到您我诚挚表示歉意,若您不赞同我的观点不必特地回复我)
毫无违和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MBTI“职业”性格测试适用的范围一直是“职业性格和职业方向测试“,它一直没有说自己适用于生活中的性格(至少作为持基础证书的心理咨询师我没见到过这种用法,如果需要测试的话更多用的是16PF和/或五大性格特质测试)。
所以我不知道他们是在哪里做的,也不知道是谁宣传的MBTI可以适用于生活。
用我药学的话说,这可是超适应症用药。
3.2 MBTI存在的争议
虽然MBTI是一个被非学术社会认可的问卷,也被很多企业用于测试员工的入职方向,但是它一直在心理学界中存在争议。
主要争议的点在于,它实在是太巴纳姆了。
看似专业的问卷+看似合理的结果+模糊且基本通用的分析,这可不是巴纳姆效应吗?这可太巴纳姆效应了。反对它的心理学家如是说。
加上部分文章和书籍明确的指出“MBTI就是伪科学”“此工具不应该被用于职业生涯规划咨询”(Pittenger D J, 1993; Thyer B A, 2015),MBTI实际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我自己当然也测过,其实在测试的过程中我的个人感觉就是很多问题设计并不科学,两个选项都很适合我,两个选项我都能选。甚至有时候不同的选项适合到我都选不出来。所以我个人对MBTI的准确性是打了一个小小的问号的,也不希望有人用MBTI的测试结果给自己的生活贴标签。得不偿失。
4 总结
怼着怼着一篇下来也有三千字了。我的主要观点就是:第一,星座性格是彻头彻尾的,基于巴纳姆效应的,受众由于确认偏差、自证预言和可能存在的逆火效应从而相信其分析的,伪科学。第二,MBTI的适用范围已经超过了其设计使用的范围,这对于一个原本就存在争议的测试来说会进一步降低它的可靠性,甚至最终被拖到和星座性格一样的“伪科学”的分区内。
5 参考文献
[1] Forer B R. The fallacy of personal validation: a classroom demonstration of gullibility[J].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49, 44(1): 118.
[2] Rosenthal R, Jacobson L.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J]. The urban review, 1968, 3(1): 16-20.
[3] Snyder M, Swann Jr W B. Behavioral confirmation in social interaction: From social perception to social reality[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8, 14(2): 148-162.
[4] Merton R K, Merton R C.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M]. Simon and Schuster, 1968:477.
[5] Pellea Human Search.Wason Selection Task – It Is Not What It Seems (OLD VERSION) - youtube[EB/O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_G7KV81CT8,2017-8-31.
[6] Wood T, Porter E. The elusive backfire effect: Mass attitudes’ steadfast factual adherence[J]. Political Behavior, 2019, 41(1): 135-163.
[7] Nyhan B, Reifler J. When corrections fail: The persistence of political misperceptions[J]. Political Behavior, 2010, 32(2): 303-330.
[8] Thyer B A, Pignotti M.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M].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15.
[9] Capraro R M, Capraro M M.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score reliability across: Studies a meta-analytic reliability generalization study[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02, 62(4): 590-602.
[10] Boyle G J.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 some psychometric limitations[J].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1995, 30(1): 71-74.
[11] Pittenger D J. Measuring the MBTI… and coming up short[J]. Journal of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1993, 54(1): 48-52.
[12] Pittenger D J. Cautionary comments regarding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J]. 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05, 57(3):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