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人民币的认识》说课稿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1.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一般对人民币都有了一点认识,能大致分辨出人民币面值的大小.学生比较困难的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如何付钱、换钱等。我根据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比如导课时谈话内容的设计,{师:知道东西时用什么吗?钱除了能买东西,还能干什么?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钱,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课题:认识人民币)}不仅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新课中,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2、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的设计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路径的引导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试图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通过购物来揭示元、角、分之间关系这一环节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3、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本课的教学设想之一。本课中的“购物”和“换钱”活动的设计正是源于这种构想。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人民币的认识。1、认识人民币。(1)先整体感知:把自己带的认识一遍。再根据实际情况先让认识了很少见的分,再认识元,后在对比易认错的2元和2角时总结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2)通过电脑演示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这样比一张一张的拿节省时间。(3)并让学生认识盲点和国徽。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2、分一分。3、认识人民币的单位。这两个环节,我是放在一起处理的。结合学生的分法,引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并板书。4、歌曲《一分钱》的设计不仅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休息、活跃了课堂,还教育学生拾金不昧。(三)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创设购物的情境,在活动中明确:1元=10角,1角=10分并说明:在人民币中,元是最大的单位,分是最小的单位。[通过购物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购物过程中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人民币及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教学变成数学活动的教学。(四)简单换算。由于时间紧,只说了5元的,这个环节有点弱。(五)在总结后有了解了一些其他国家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