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城脚下的非遗故事|口皮加工技艺

2022-12-14 09:46 作者:周末到河北  | 我要投稿

口皮加工技艺摘要

口皮就是过去张家口地区的皮革产品。张家口地区的皮毛贸易在元代时开始发展,清代达到巅峰。张家口的口皮品种有百余种,是名扬天下的裘皮制品,今天依然传承发展口皮加工技艺的,仅有堡子里大源永商号了。

张家口地区最早开始利用皮毛,可以追溯到大概200万年前的泥河湾文明。汉代时,张家口地区就有一定规模的皮毛集市,秦朝设宣化上谷郡(现河北宣化区),这个地方实际也是边境口岸。元代,弘州(今河北阳原)设有专局制造,张家口皮毛加工出现一个小高峰期。明末清初,长城内外茶马古道逐步进入了高潮期,张库大道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张家口大境门口皮博物馆。

清顺治入关以后,满蒙两族关系友好,大境门开了以后,边境贸易发展迅速,张家口的皮毛行业得到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这几百年是张家口皮毛行业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人们把张家口生产的皮革制品称为“口皮”,“口皮”是知名品牌,可以销售到南方去,甚至可以销售到欧洲去。


张家口大境门口皮博物馆。

张家口的口皮种类较多,主要分为两类:粗皮和细皮。粗皮行主要做一些常见的牛羊皮,羊皮又分很多种,例如绵羊皮、山羊皮和胎羊皮等。细皮坊主要是做高档皮革的,如貂皮,以及比貂高档的猞猁皮和狸子皮等。

如今的口皮匠人(毛毛匠)依旧秉承着初心,保持着匠人精神,虽明知坚持传统技艺的道路艰难,但仍牢记师傅或家族的教导,为张家口的皮革行业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赵莹传承下来的皮革制品和老工具。

赵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赵家曾是张家口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商号之一——大源永。大源永细皮坊始建于清朝中后期,由先祖赵生慧创立。老店旧址位于堡子里东关街大源永巷,当时柜内用工三十余人,经营细皮及成衣、马鞍、皮具,通过张库商道远销外蒙、欧洲。其产品以“选料上乘、工艺精湛”而享誉海内外。民国初年,成为张家口皮裘业行头之一。

张家口大境门口皮博物馆。

大源永历经一个半世纪,持续经营传承至今。赵家的1至6代传承脉络清晰,第一代赵生慧,第二代赵通、杨润林,第三代赵应祺、杨起,第四代赵健、杨维功,第五代赵廷荣、杨俊(赵莹的恩师),第六代赵莹。历代大源永人始终恪守“出品必精价廉物美、制皮需固外巧内坚”的祖训,在产品上坚持“工匠精神”,纯手工生产,传统手工技艺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从创始至今已经传承至第六代。虽然现在张家口有些地方的皮革行业还有一定的聚集,但大量的皮革老号因为种种原因消失了,保存到现在的只有大源永一家。

用皮雕和皮烫工艺在口皮上制作的冬奥文创产品。

长城沿线多数时期没有冲突,重要关隘多数情况下发挥着内外贸易口岸的作用。长城并没有隔断内外民族的联系,反而是维护了双方的秩序,成为民族交往的纽带,寄托了各族人民祈望和平和民族间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望。张家口的口皮加工技艺,正是长城脚下各族人民交融交往的产物。


长城脚下的非遗故事|口皮加工技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