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个训康复直播课
6月16日下午17点,经过多番认真细致的彩排,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个训课康复训练专场直播准时开播!4位优秀康复治疗师为各位家长带来了精彩的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认知训练、个体化训练四大个训课康复训练项目讲解、实践分享以及实用的家庭辅导建议。让各位家长对康复训练项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帮助解决了家长对康复治疗以及育儿方面的困惑,助力儿童早日康复、快乐成长!

首先,康复治疗师陈飞飞为观众讲解了注意力训练的概念和实用的家庭训练方法。她指出,平时在家,家长可以通过舒尔特方格训练法、玩开火车游戏、数独,划消图片,找不同,拼图,夹珠子等等训练方法来有效提高孩子的专注力。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分辨能力、思考能力等,同时促进亲子互动,使亲子关系更和谐,家庭氛围更融洽。

随后,有家长提问:为什么我的孩子看电视、玩游戏2-3小时都特别专注,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而对于上课、写作业就无法专注呢?陈老师解答,因为听课、写作业这些活动对孩子来讲,吸引力不大,也不具有强烈的刺激,需要孩子主动地付出努力,去关注信息,并屏蔽掉不重要的干扰信息。而看电视,玩游戏对孩子来说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所以孩子不需要努力地主动关注。
陈老师提醒: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也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前提和基础,对孩子的智力、学习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要,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以免对孩子智力发展以及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

接下来,康复治疗师赵崇希讲解了我院的记忆力训练项目,分享了记忆力训练的方法,包括视觉记忆力、听觉记忆力、触觉记忆力、嗅觉记忆力。并解答了家长问题:在家如何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赵老师表示:可以尝试这两种方法,第一是记住路形并画出简易地图,适用于5-6岁的孩子,主要训练方法是去公园时,给孩子介绍周围的标示物。例如卖冷饮的地方、售票处、公共车站、书报亭等。回家制成一幅简单的地图,画出标志物。下次再往公园时,拿出地图,叫宝宝指出主要标志物。

第二种方法是还原物体位置,适用于5岁以上的孩子,具体方法是准备一张大方格纸以及一些常见的动物卡片或数字卡片,在每一个格子中摆进4种小动物的卡片或数字卡片,让孩子仔细观察一会儿后,拿掉上面放的东西。让孩子凭借记忆,自己还原卡片的顺序或者是摆放形状。

陈老师指出:记忆是获取知识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良好的成绩80%的因素来自于良好的记忆力,没有好的记忆,就没有良好的学习,而我院的记忆力训练主要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认知能力、联想能力、记忆能力,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紧接着,康复治疗师陈恩彤为大家介绍了个体化训练的概念、特点、干预方法以及个体化训练对治疗儿童孤独症的重要作用。她表示:我院个体化训练是根据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个性发展及教养状况等特点,专为他们制定的适合个人学习与发展需要,缺陷补偿以及发挥个人潜能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提高适应能力、自理能力、运动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肢体协调的能力。她强调,个训偏向社交方面,包括目光对视及叫名反应、叫名应答,自我介绍,与他人互动(击掌,握手,拥抱,问候,分享,飞吻,告别等等),课堂常规(安坐,询问),赞赏他人,对他人赞赏的回应等等,假如孩子发生不好的行为的时候,会及时地制止和引导,中间也会新授认知方面的内容。

针对家长提问:我家孩子不喜欢与同龄人一起玩,怎么办?陈老师解答:家长不要想着我们的孩子会自己去找到玩伴或者加入别人的游戏之中,如果家长不进行辅助,孩子只会陷入独自玩耍的恶性循环里。所以要让孩子学习社交技能,正常开展社交活动,家长的引导和辅助是必不可少的。同龄人多的地方往往是最适合训练孩子社交的地方。比如游乐场、幼儿园、小区里的休闲场所……每天晚饭之后,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户外玩耍,找孩子多的地方玩,在幼儿园放学后,不马上回家,带孩子在园里玩一会,多引导孩子与同龄人打招呼,握手,击掌,告别等等。
也有一位家长提问:孩子很依赖我,一直都要抱着,一离开我就哭,这该怎么办?陈老师对此表示:建议家长减少抱抱,循序渐进地减少孩子的依赖性。孩子哭闹时,可以利用其他物件转移其注意力。日常生活中可给孩子下达一些简单指令,如拿、给、放等,父母想要某物时,可以让孩子帮忙拿,提高小孩的主动性,小孩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尽量让小孩自己完成。
最后,康复治疗师伍晓玲为大家介绍了个训组认知板块的相关内容。包括认知训练的概念、具体目标、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解答了家长的疑问。她介绍,孩子进行认知训练的目标是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知觉、记忆、表象、思维等各方面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康复目标。在家庭康复中,认知训练的内容包括注意训练、图形认知、颜色认知、数字认知、同类匹配、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比较排序等等。
有家长提问:为什么孩子在医院或机构中学会的知识,在家就不会呢?伍老师表示: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泛化不足的问题了,那应该如何进行泛化呢?一般来说泛化分为四种,教具的泛化,指令的泛化,教导者的泛化,情景的泛化。教具泛化就是用不同的教具去教孩子,实物的苹果认识了,换换不同的苹果,换换卡片也教一教,照片的和卡通的甚至是简笔画的都要泛化;指令泛化,最简单的指令就是苹果两个字,我们也可以拿一拿苹果,找一找苹果,苹果在哪?帮我拿苹果等等不同的指令。教导者泛化,这个就更简单了,妈妈教会了让爸爸问,让家里其他人发指令,不同人物的语气和音调都不同,不同教导者发指令都回答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泛化。最后是情境泛化,一般学习都是教室里经过设计的,比较安静,干扰比较少,也要在家里发指令,再到其他自然环境中,比如游乐场里、超市里等等有干扰的地方。
伍老师表示: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心理学研究表明:3-5岁的学龄前儿童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能初步理解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等。应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的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
本次直播同样干货满满,家长朋友们时刻关注,热情发言,把满意打在了公屏上!感谢大家的大力支持,想了解更多干货,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下一期直播吧!下期直播课咱们不见不散~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