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这么多年的英语课 随便写一点吧 就当是讲故事【散文】
昨天下午,2022年5月27日的下午,随着清脆的铃声响起,拿起试卷呈交到讲台。我,结束了我研究生第二学期的英语课程;与此同时,我也结束了我所有的英语课程。想到此,我便觉得沉重起来。
英语,是我学得最久的一门课。我在群里即兴地说“从小学学到读研”“和数学一样漫长”,但是细细想来,其实我在幼儿园就有英语课了。
我想写这样一篇文章,回忆我这十几年的英语课,回忆我遇见的各种各样的英语老师。自今年年初以来,我越来越担心自己会“磨损”,我怕未来的我会淡忘我的过去——我其实已经开始淡忘,小时候的很多事情,也模糊了起来。故而,我决定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也纯粹是个人的回忆,因为我也算不上“英语很好”。

幼儿园真的有英语课吗?
我在群里脱口而出的,是“从小学学到读研”。我自然而然地忘记了我在幼儿园的英语课。是的,我现在已经完全记不起来幼儿园的英语课讲了些什么了,教材是什么、老师是谁,我没有任何回忆。
但是我是相信幼儿园有英语课的。我记得我在五六年前刷知乎时,有人说“既然幼儿园学了英语,小学还学什么英语”,我认同了这个观点。我当时是记得自己幼儿园有英语课的。
但也值得肯定,我一直到幼儿园毕业,我也不知道26个字母,我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个英文字母。

小学的英语课被占课
我小学在一个小城市就读,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介绍了26个字母。万幸的是,语文老师没有按旧时拼音(听上去有点像德语)的读音去读(那样的话是啊、波、册、德),而是用了英语的读音去读。
小学三年级,有了英语课,发了英语书。并不是现在的这版,但是具体是哪版我也记不清楚了。封面页记不清楚了。小学还发了磁带,家里买了磁带机,要我跟着磁带学英语。我自然是完全学不会,磁带里英语,除了打招呼的Hello、Good morning和狗叫的woof woof,我是一点也听不懂。
但是我会装,我那个时候每天晚上都听半个小时英语磁带,实际上是假装在听。
英语课上了几节课,我觉得一只手也能数出来。我记得课本里有一个女孩叫Anna,男孩叫John,还有其它的几个人,带了一条狗(dog),去了一个公园(garden),指认了几棵树(tree)。大概课就上了这么多吧。
我还隐约记得一点,说it is可以缩写为it`s,这个知识点是我之后在初一时才弄明白的,三年级的我其实并不明白,我不知道这种缩写是什么。(其实我现在知道这种语法现象称为contractions,叫“缩写”并不恰当,“缩写”一般是abbreviations或acronyms,比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写成NATO。)
我小学的英语课绝大多数被占课了,因为我们小升初不需要竞争性的考试,而且只考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这4门,不考英语。大概四年级一直到小学毕业,都没有上过英语课。
(或许我对数学的“偏科”小学就开始了?)

两学期的课外班
我的父母一直在沿海省份江苏务工,我作为留守儿童待在内陆省份湖南的小城市里。大概在我五六年级时,家里就暗示说初中要带我去江苏。我父母知道江苏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而我小学几乎没学英语,如果在江苏读初中,很有可能跟不上。
于是家里就给我找了一个英语课外班,我在那里学了两学期。
课外班的任课老师是大学生,是当地最好的学校的学生,不过,当地最好的学校也只是一所二本。但是别的不说,教我这种零基础的小学生是绰绰有余。
譬如亚洲Asia、澳洲Australia,我应该就是那个时候学会的。还有什么冰ice、橙子orange、长椅bench(我这学期的期末考试的考纲里还有这个单词,不过是议院/法院席位的意思)……都是一些具象性的名词。记了许多这种名词(对小学生的我来说挺多),但是确实是没有讲解语法。只会“主谓宾”(SVO)结构的简单句,而且不区分时态,现在看了我当时组的很多句子其实都是错的了。
但是我也体会到了学英语的好处。五年级的时候家里给了我一台二手电脑(有空我想写文关于我的电脑),我开始上网,自然是玩4399小游戏。4399小游戏里面有一些没有汉化,比如我喜欢的《战争进化史》。其中“play”是开始游戏的按钮,我居然认了出来,当时还是很开心的。

初中才开始步入正轨
我们那里的初中老师也心知肚明,学生在小学都没有学过英语,就算学了,也和没学一样。所以真正学习英语,是从初中开始。
初中的英语教材是湘教版,每本有很多个单元,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我记得有一个单元讲了学校社团,老师还给我讲了join和take part in的区别,但是我现在已经说不清这两个有什么区别了,只能凭语感判断用哪个。
初一英语老师,姓张,年轻,短发,长得很瘦。她还会韩语(朝鲜语),她说英语专业都要修二外。我记得她补课,就是周末去一个写字楼补课。那个城市的初中风俗很差,学校勾连书商,强制学生购买指定的教辅资料;老师再开课外补习班,要收费。周一到周五是在学校里上课,周六周日补课。
我记得补课的地方要爬楼梯上6层楼,每次都气喘吁吁。我喜欢坐在后排的角落里。补课的时候她会讲解一些动词的搭配用法,比如take的,有take off、take out、take away等,还有就是做题。因为初中生就要面对竞争性的中考了。在课堂里,就是教材上的知识。
她的补课讲义是手写的,然后复印。不是很清晰,但是有类似于思维导图一样的结构,还有一些她自己手绘的插图。有些插图,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
初二初三是另一位英语老师,姓罗,罗老师的女儿也在我们班,我就记得很清楚。罗老师既然女儿都上初中了,她自己也是中年人了。中年女教师,脾气大,很严格。
初中的时候还有早读课,还有领读,因为不领读的话我们不知道怎么读。我们放学回家要背单词,第二天英语课上就要听写。还要背课文,在我的回忆里,只有那两年我背英语的课文。她要我们找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背英语课文,小组长再找英语课代表背课文。她上课还要抽背,课文长就要这个同学背第一段、那个同学背第二段。
我背的不好,说真的,挤牙膏似的背课文。语文的文言文课文,诸如《岳阳楼记》《三峡》《与朱元思书》,我现在还可以行云流水地背出来(我已经高考完五年了)。但是初中那些英语课文,我现在是没有一篇可以完整地背出来。
但是我能记住几个句子和零碎的片段,譬如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
一来是“中医”,二来这是一个宾语从句,宾语从句在中考里还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
You are never too young to start doing things.
除了too ... to ...的固定搭配之外,还有一些哲理。
Not only do I think ..., but also ...
这个句子我主要是记住了not only后的那个助动词do,因为高中时经常考倒装句的这个语法。肯定不是“Not only I think”更不是“Not only think I”,久而久之,就记得了。所以我忘记了这句话的内容,只记得这个语法结构了。
我的初中英语很平庸,罗老师也找我谈过。她问我是不是想放弃英语,我还回答“是的”,幼稚的我还说想把经历花到别的几门课上。我们那里中考的成绩有9门,我英语考个及格分就能上全市最好的高中了。
但是罗老师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要我不要放弃。我们那里的幼儿园和小学客观上没有教英语,初中英语才是刚刚开始。她说要我目光放长远一点,不单单是中考,还要有高考,还有更以后。
我已经完全没有罗老师的联系方式了,我现在回忆起来,还是由衷地感激她把我拉回正轨。

两个月的高中
那是一所百年老校,就连校区也未曾迁移。校园里几处青砖砌成的屋子和郁郁葱葱的松柏,就是最好的佐证。我顺利地考上了那个城市最好的高中,没有暑假,七月份就步入了校园。
记得入校第一天的班会课,班主任就强调一点,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高考。什么青春岁月,什么社会实践,什么生活体验,都是无关紧要的。一入学,就能体验到那种可以被称之为“应试教育”的氛围。
2014年的湖南高考,听力部分还有单词听写。(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在本学期期末考试时,知道听写单词先写在草稿纸上,再填到表格里这个技巧。)阅读理解还有阅读回答问题,还要求不超过X个单词。
上课的思路还是没有变,就是讲课文。我们用的是译林版的《牛津高中英语》:

(当然,《牛津高中英语》是英式英语,我估摸我只有在高中阶段学的是英式英语。说实际的,是美式英语更实用,因为无论是编程的文档,还是期刊文章,用的都是美式英语。)
我现在只能记得第一个章节是校园,别的我也记不清了。
这两个月的英语老师是一个男老师,这是我这十几年的校内英语学习中,为数不多的一个男英语老师。

真正的高中三年
2014年的9月,我的户口已经正式迁到江苏。我在江苏的一所高中就读,在这里,开启了真正的高中三年。这里的班主任反而没有强调高考,反而说什么劳逸结合之类的。
高一的英语老师姓什么我也忘记了,是个新任职的年轻老师,没什么教学经验,上课总是上不完,她又不想拖堂、补课,有时候就不上了。为了追进度,一个单元最后的部分总是不讲,就开启下一个单元。
旧江苏卷有一种题型,叫任务型填空。我高一第一个月的月考也有。这个题型要求从文章中归纳出来一些要点,填到表格里,每空只能填一个单词。这里主要是考察词性转换(比如文章中是动词,要转化成名词形式填入)和归纳总结(无中生有填一个词,主要是background、reason、result、conclusion等,这个更套路,总共就只会填那么些个单词。)

但是刚入学的我,并不知道任务型阅读一空只能填一个单词。试卷上又没说(教师自编的试卷不严谨,高考和正规的模拟考中这种题型都会说明的),我就一空填了好几个单词。我记得英语老师还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怎么想的,居然一空填了好几个单词,她说她啼笑皆非。
.
高二高三,因为文理分科,重新分了班。教我们英语的老师姓赵,她是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这就是我无法企及的高度了。赵老师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老师,已经有不少的教学经验。
所谓教学经验,就是课本除了单词表是没有用的,她不主张我们学习课文。要我们把课文当做课外英语读物自己读读,如果有疑难句子自己去办公室问她。这个时候我们的英语教学已经完全转变了,转变成知识点型的授课,而不是课文授课。
从词性开始,她来一一介绍英语中的知识点。我记得她问我们英语中有哪些词性?这个问题很不幸抽到了我来回答,我多说了“量词”,汉语里有,英语里没有,她纠正了我。再譬如英语里的“宾语补足语”和汉语里的“补语”听上去很像,实际上没什么关联。
后来就是别的知识点,可能都可以归于语法吧,包括各种语态、时态、虚拟语气。有些东西她讲了,我猜别的老师不会讲,比如用电脑打英文文章时的标点符号,先打符号再打空格。例如
GDP per capita hitting over 1000 dollars,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a stage.
因为高考不需要打字,所以这对于高考来说是完全没有用的知识。
她自己讲得最得意的是非谓语动词,如何把两个简单句拼成一个并列复合句,再改成非谓语动词,以及变换形式主语。
例如
He entered the room. He crossed his hands.
He entered the room, and he crossed his hands.
He entered the room, crossing his hands.
He entered the room, hands crossed.
He entered the room, with his hands crossed.
高二一边做题一边讲解语法,到了高三,就只是做题、讲题了。江苏高中英语很难,满分120,我最差的时候考了52分,也是我这辈子英语考的最低分。至今还能在网上看到对当时江苏卷英语的吐槽:

不过江苏英语阅读的D篇很长,我觉得有四六级考试中长篇阅读那么长。
江苏英语我印象最深的,是:
When you feel alone, just look at the spaces between your fingers and remember that's where mine fit perfectly.
在你孤寂的时候,看看你手指之间的空隙,记住,那正是我手指最为契合的地方。
这是2017届苏锡常镇一模的选择题。而我,是2017年苏锡常镇地区的高三生。在知乎上,同样有人怀念这句话:


本科的英语
本科只选了一位英语老师的课,姓王,名字是植物。她上课要我们做专四的听力,就是听写文段。然后教我们汉译英,因为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考试都有汉译英。她要我们课堂上汉译英,然后抽取几个学生写的答案,进行对比、讲评。
本科的英语也是有课文的,还挺长,那又比高中的长多了。初中的课文大概只有1/3面纸,高中长篇的课文,就是两面纸了,课本摊开时的两面。本科英语教材上的课文更长,有五六页,也就是十几面。我印象深的就是一篇关于拿破仑东征的文章,似乎是把拿破仑骑兵、一场场战役、进军莫斯科、滑铁卢大败、最终走向军事生涯的终点都说了一遍。
因为课文很长,而且老师每次又要花一节课去给我们练习听力、汉译英。一篇课文讲几个星期,感觉总共也没讲几篇课文。
本科觉得英语最难的是听力,因为中学英语听力念两遍,四六级和期末考试都只念一遍,而且题目也是念出来的。这个题型我至今也弄不好。
本科的期末考试还有动词填空,经过江苏语法单选题三年的洗礼,动词填空自然是不在话下,而且动词填空尤爱考非谓语动词,又恰好是我熟悉的。

外教课
其实我们初中也搞过外教课,没搞成,只上过一两次课。初中那次外教老师把全班分成4个大组,要大家说颜色,一组说一个轮着来,看谁得分多。又换成植物、动物等。但是毕竟只上了一两次课,我便没有太多的印象。
一直到读研,才有了真正的外教课,我的老师叫Rory,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年轻男人。我们一学期有8个话题,其中包括了科技、健康、文化、旅游、职业等。每次上课先有句子拼写(实在是太容易了,只有初中难度的句子),随后是外教老师介绍这个主题,然后要同学每桌为单位发言,每桌4个人。再之后就是每个人的个人发言了,这个环节要打分。
在外教课我还是学到了一些新知识,比如一些品牌(Adidas等)在不同国家读音不同。老师想说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但是没有一个人听懂他在说哪个品牌,他只好把logo画在白板上。他会一点汉语,偶尔也说几句汉语,他甚至可以分清楚火锅、钵钵鸡什么的区别,看样子“老四川人了”。
我们外教课没有课本,就靠他的PPT和白板板书。很灵活,不死板,这一点和国内的老师截然不同。有时候也能体会到一些习俗的不同,譬如我们聊去哪里旅游(尤其是跨省的),他总是问我们是不是自驾?虽然我们研究生不少也拿到了驾照,但是普遍都没有真的开过车(也没有车),尤其是长途。长途我们都是选择高铁、飞机。我就在想,美国那边的研究生是不是人均有车、人均开车。美国长途常自驾这我是知道的。
这个细节或许只有我注意到了,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跨文化交际”吧。
他还说mental health比physical health更重要,也有些印象。还有就是一些本是实用的建筑物,最终变成了艺术品。(这又让我想起来了第二学期学到的“大三巴牌坊”)
第一学期也买了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材,除了外教课,还要上MOOC做题。

跨文化交际
其实第一学期的跨文化交际课本里已经提了一些例子,什么不同国家的人时间观念不同。第二学期是国内的老师授课,姓肖,名字是动物,上课的主题也是“跨文化交际”。这位老师在网上被“劝退”,说很严肃,平时分差距大,上课要点名。所以我没有选她的课,选了另一个老师的课,但是没选上,在补选阶段就不得不选上了肖老师的课。
肖老师在第一次课还告诫我们,想浑水摸鱼的可以退选。我也考虑过退选,还和朋友商量了一下,退选之后我要明年才可以选课。我仔细思考之后,还是没有退选。
这位老师要我们准备新闻,上台介绍。我也不是很怕上台了,毕竟高中我讲过一次课(语文课),本科和研究生还要开组会。我是想尽早完成,就和队友商量,选了第三期的新闻介绍。我自己为此也看了几篇英文的新闻,介绍过程中的句子大多数是新闻里的句子,也不是我自己造的。报告一个新闻,自己也稍稍了解到了一些新概念。
我的感觉是,这位老师只有不到一半的时间在讲“跨文化交际”,尤其是最后两三周的时候,我和队友都私下吐槽“可能上不完”。因为第一次课她说了第几周上什么,我们看到实际上是拖延了。我又回想起我高一的英语老师,那位也上不完课。
但是这无妨,研究生的英语,是最不应试的。保研的保完研了,考研的考完研了,如果谁要考托福雅思,也不指望学校里的课程了。课程的进度没那么重要,质量更重要。
老师讲了很多英语课之外的东西,有二十四节气、七个法定节假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七大洲四大洋、中国历史朝代等。这里面法定节假日的沿革与变迁也讲解了许久。还有一些计划外的,譬如左翼和右翼的主张,几个国家的选举等。
我非常感兴趣,因为有许多的基础知识,我觉得我能跟得上。譬如Sino有中国的含义(我看网上说Sino是拉丁语的中国),我预先就是知道的。再比如澳门有大三巴牌坊,这个我也以前就久仰大名,甚至提起澳门我第一个就想到大三巴牌坊。老师说“三巴”是音译自St. Paul,圣保禄,虽然这个Paul常译作“保罗”,但是这里译作“保禄”,这个我也知道原因,基督新教译作“保罗”、天主教译作“保禄”。还有譬如利玛窦来华,利玛窦的名气仅次于马可·波罗嘛,至于徐光启,我去年考据中国历法史的时候看到了徐光启。
老师在英语课上讲了这么多看似和英语无关的东西,我反而觉得极为有益。感觉更像是英语授课的通识课,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英语课。我有一门光学的课程也是英语授课,但是毕竟是光学的老师不是英语的老师,授课效果其实还是欠佳的。
褪去了功利外衣的最后一学期英语课,就这样愉快地度过了。不过我也“本性难移”,一直到考前前三天才开始复习。主要就是记单词,期末考试没有传统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刷题就没有了意义。单词不到一页A4纸,按我高中的速度确实一两天就可以记完。
期末考试的第一大题是单词听写。我初中一直有单词听写,但是是老师念汉语释义,我们写单词。(如果念读音就太简单了,我有时候好希望英文是像法文德文那样有正字法的拼写。)第二大题是联系上下文填空,有的确实想不起来。然后是一篇比较中规中矩的作文,我作文一直都只能写得很平庸。

小结
如果从初一开始正式学英语开始算,我已经学了十一年英语,不过大三大四没有英语课。如果从小学三年级,也就是法定的英语学习时间开始算,那就有十五年了。
如果问有什么学得比英语更久?那就只有数学了。
但是英语又和数学极不一样,英语的知识少(真就一年讲“完”,我至今碰到的英语语法没有超过高二那位老师讲过的,那些之外的可能只有英语专业的人才会碰到吧),对词汇量要求,是一种“能力”而非知识。而数学是知识多,一环扣一环。
英语课是学英语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大家说的什么看电影、听广播、上网站等。(我倒是喜欢上Wikipedia和Quora)。
英语课的花样也很多,真的很多,比什么语文的、数学的、专业课的,多得多了。因为英语是一种语言,本身就是交流的工具。纵观我这十余年上过的英语课,有课文教学、知识点教学、习题-讲评教学、交流互动教学等多种多样。
英语的题型也是最为丰富的,那就有连线题、单选题、完形填空(每空4选1)、完形填空(m个词填n个空)、阅读理解单选题、阅读理解判断题(中考)、阅读理解回答问题(旧湖南卷)、阅读理解填表(旧江苏卷任务型阅读)、短文改错、词汇填空、语法填空、听力选择题、听力填空题、汉译英、英译汉(中考)、作文……实在是太过丰富。别的任何一门课程,无论是初等教育的语文、数学等,还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课什么的,都没有如此丰富的题型。
告别英语课也并不是告别英语。我除了阅读文献、写论文要用到英语之外,看一些文档也需要英语。确实很多地方没有中文版。
英语目前还是世界语言,各个国家的科技文档都用英文撰写,相互之间可以阅读。初中时也确实想过“买个菜也用不着英语”,但是现在看来英语还是有用的,因此我也在网络上反对那些主张中考高考去除外语科目的意见。

在此,感谢十几年来各个阶段的英语老师!她们当中有资历丰厚的,也有欠缺经验的,有面命耳训的,也有平易近人的。不知不觉,十几年就这么过去了。恐于“磨损”,故作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