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果贝多芬、巴赫当钢琴老师会是什么样?

2022-01-17 13:44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最近与一位琴童家长聊天,发现他很焦虑孩子的乐理知识,问他为什么?答案是因为孩子总是在弹琴时弹错音,因此,被认为是乐理基础不够扎实。

的确,孩子在学习乐器过程中,其实错音是非常普遍的。但是,这真的与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关吗?以及这真的是很严重的问题吗?我们需要在心里画上一个问号。

事实上,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在教授音乐时,对于学生弹错音等技术方面的问题要求并不严格,他更关注的,是演奏的其他方面。

之前,我们为大家分享过,音乐家的老师都是如何教育他们的,那么当这些音乐大师们又成为了老师,他们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学生呢?今天我们就以巴赫、贝多芬、车尔尼、李斯特等大师的音乐教育经历作为例子,告诉大家应该如何理性、科学地面对孩子在练琴、学音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巴赫:触键方式是关键,重视挖掘内心听觉


众所周知,巴赫出身音乐世家,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对于音乐教学也乐此不疲。巴赫有四个儿子在后来也成为了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音乐家,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他的教育与熏陶。

他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致力于把自己在演奏上的精华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在演奏基础上,他更关注学生的触键方式,因为这决定着演奏出来的声音是否纯正。

所以,巴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触键方式传授给大家,甚至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只给学生规定双手各手指的单独练习。为了让大家在练习时不会感到特别枯燥,他还不遗余力地将这些练习编写进一些小乐谱中,让学生来演奏。比如《六首小前奏曲初阶》等小曲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诞生的。

演奏基础之外,巴赫在教授作曲上也有自己的一套风格。他从不建议学生们在键盘上直接创作,而是鼓励大家跟他一样,在纸上写曲子,来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内心听觉。他常常引导学生:在创作时可以设想有好几个人在交谈,每一个声音都有自己的特征和色调,但都是在聊同一个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受到他的影响,巴赫儿子们在钢琴教学上也颇有建树。特别是他的次子C.P.E.巴赫所创作的《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音乐教材,其中所倡导的“从情感论的观点出发对于乐曲进行更细致的音乐处理”,在当时还是非常先进的观点,影响了很多后人。


贝多芬:分清技术上的失误与方向性的错误


《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这本教材,所影响到的就有贝多芬以及他的学生。据贝多芬的学生、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贝多芬都用这本教材来教授他们演奏时的基本手法以及如何通过演奏表现丰富的情感。

第一节课,他教了我所有调的音阶。给我展示了唯一正确的手势以及手指的位置,特别是大拇指的运用——很久以后,我才真正明白这些金玉良言的价值。车尔尼

贝多芬在授课时,还将自己非常擅长、但是当时并不普及的连奏演奏法传授给大家,使得钢琴可以发出无与伦比的声音效果。

而对于弹奏的错音等技术方面的问题,贝多芬并不是特别严格,他更在意的是学生们在声音强弱的控制、音乐的色彩与表情等方面的问题。因为在大师看来,前者只是偶发性的、技术上的失误,下次可以很快改正过来;而后者则是在对音乐的认识、理解等感性方面存在方向性错误。

这个理念放在今天依然是真理:技术上的问题可以通过练习得到解决,但方向如果错了,再努力也没有用。

以及,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贝多芬非常擅长即兴,在演奏亨德尔或者巴赫时,他往往会临时加入很多自己的感受,但那种熟练程度又像是提前练习过,流畅而丰满,充满生命力。所以,引导学生们有自我表达,也是贝多芬非常看重的事。

他跟巴赫一样,重视启发大家的想象力,试图打通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用生活、文学作品中的感觉来启发学生的钢琴演奏,始终强调音乐必须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才能成为艺术。


车尔尼:不只是枯燥的演奏技巧

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是诞生在维也纳的另一位天才。他不仅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更是年少成名的音乐教育家。教出了李斯特等顶级大师,更是对现代音乐教育也影响深远。没错,只要学过钢琴的,大概都逃不过车尔尼的练习曲,他也因此一度成为了包括郎朗在内无数琴童的“噩梦”。

车尔尼从13岁开始进行钢琴教学,15岁便成为了维也纳知名的钢琴老师,其天才之处可想而知。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车尔尼以重视演奏的基础技巧而名扬天下,但事实上,车尔尼的教育理念,从来不只是枯燥的演奏技巧练习。

在他的练习曲中,除了纯粹的技巧练习,还有很多曲子是饱含音乐性的。比如作品755的第16首,是一个非常优美动听的慢板,车尔尼还为它取了个名字叫《romance》。所以,以后再演奏车尔尼时,可以试着静下心来,感受乐曲的整体氛围,掌握整体情绪脉络,或许你会发现,车尔尼的练习曲也有着丰富想象与趣味。

除了技巧和手法训练,车尔尼同样是很重视听感训练的。

他从来都秉持着“旋律必须带着耳朵演奏,每个音都是有意义”的音乐观,非常重视学生们耳朵的开发以及在音乐上的感受。在学生演奏时,他往往会坐在旁边,仔细聆听乐曲的音色,监督学生有没有用心演奏。


李斯特:大师课的开创者,重视耳朵的判别


李斯特16岁时,由于一直以来不遗余力支持自己音乐学习的父亲因病去世,不得不尝试做钢琴老师来养活自己。当时的他在巴黎已经有了一定名气,吸引了大批仰慕他的学生。他以自己的老师车尔尼为榜样,试图一边教学一边继续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演出。

1848年,李斯特定居魏玛,在此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大师班教学模式,而这也是如今风靡的音乐大师课的雏形。


李斯特的大师班是免费的,课堂上先有学生分别自由演奏,然后再由李斯特一一作出分析和评判。大多数时候,李斯特都和他们并排坐着,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得到李斯特面部表情所透露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方便他随时亲自示范。

众所周知,李斯特的技巧也无人能敌,他同样也努力用最适合、实操性最强的方式将自己的技巧传递给学生们。李斯特常常教导他们,要足够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正如他常常说的一句话:

对自己的进步要有耐心,太赶的话,会坏了一切;大自然本身就是缓慢进行着,要效法它。

当然,除了技巧之外,作为车尔尼的学生,李斯特同样非常重视耳朵的训练。他不仅要求学生们带着一双耳朵来听课,更要求学生们学会辨别好坏。多听多思考,是他最常见的要求。为此,总是幽默、亲切的他,也不惜在课堂上生气地批评学生在演奏时不用耳朵:“你这曲子是跟谁学的?你应当到某种类型的音乐学院去,而不是到我这里来”。

以及,他也是一位非常好的启发者,非常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水平来进行引导。比如学生瓦莱里·布赖歇在诠释作品上有困难,李斯特安慰她,她的年龄和目前的阅历暂时无法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那么就用自己这个年龄段相应的情感来演绎就好了。既免去了学生的烦恼和窘迫,又生动地告诉大家音乐的情感是流动的,个性的,非标准化的。

是啊,音乐应该怎么学,乐器应该如何练,其实那些伟大的音乐家们早就告诉我们了。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很容易被眼前功利性的效果蒙住双眼,试图去握住一些看似更容易把控的事情来获得安全感。但音乐从来不是一门用来炫耀的技术,而是用来陪伴和抚慰漫长人生的精神栖息地。

愿大师们的教学理念,可以缓解大家的一些焦虑,也进一步领悟音乐的真正意义。

如果贝多芬、巴赫当钢琴老师会是什么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