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为什么没能攻占高句丽的重镇安市城?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亲征中国东北的地方政权高句丽。唐太宗这次亲征消灭高句丽十几万大军并攻克了十余座城池,唐军仅损失两千士兵和八千匹战马,可以说是巨大的军事胜利。

虽然取得了军事胜利,但唐军没能攻克高句丽的重镇安市城,导致这场战争没能达到战略目的,因此自律甚严的唐太宗依然认为自己打败了。那么亲征的唐太宗为什么没能攻占安市城呢?

唐太宗这次亲征充分吸取了之前隋炀帝的教训,尽可能地压缩军队的规模从而减少百姓的负担。因此唐太宗这次亲征的总兵力只有十余万,不到高句丽兵力的一半,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

虽然军队数量较少,但跟随唐太宗亲征的唐军精锐,战斗力远胜高句丽军。李道宗四千唐军就击败了数万高句丽军,张亮的唐军在遭到偷袭且主帅大脑宕机的情况下都能自行反击大败敌军。

正因如此,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几乎保持了百分之百的野战胜率。但在进攻安市城时,唐军的战斗力优势受到极大限制而数量劣势则凸显出来。而高句丽自从南北朝之后最擅长的就是龟壳防守。

唐军进攻安市城受阻时已经是九月,天气转凉的秋季导致唐军的后勤补给出现困难。要是像隋炀帝那样不顾百姓死活而孤注一掷的话,唐军完全可以继续进攻安市城,但唐太宗不是隋炀帝。

唐太宗认为为了进攻安市城而加重百姓负担是舍本求末的错误,既然此次亲征已经取得巨大战果且继续进攻不利,那不如见好就收。于是在贞观十九年(645年)九月,唐太宗下令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