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牛市系列之36:2023年会有泡沫吗?

首先,这个系列在去年10月还是“身处牛市而不自知系列”,今天又改回了“身处牛市系列”。两个月前,还在向悲观的投资者灌输信心,现在市场已经替投资者们把信心找回来了。
其次,这篇文章讨论的是泡沫,而不仅仅是牛市。牛市有牛市的应对策略,泡沫有泡沫的应对策略。如果事前没有明确的趋势判断,操作上就很难静心以恒。利弗摩尔说:”我的想法从来都没有替我赚过大钱,总是坚持不动替我赚大钱,明白吗?是我坚持不动。“
老拙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泡沫的条件形成没有?第二,谁可能会有超额收益?
一、泡沫的条件形成没有?
从周期上看,现在到了形成小泡沫的阶段。
在本系列第34期中,老拙曾经提到,一个泡沫的兴起,需要三个条件:经历了一次重大衰退+钱多+利率低。
一次重大的经济衰退,其实就是一次市场的出清过程。扛不过的企业都死掉了,剩下的企业在需求复苏中焕发勃勃生机。历史从来都这么残酷。
钱当然是多了。在本系列第35期中,老拙提到过安德留沙货币公式。根据最新数据,2022年广义货币增加了28万亿,现价GDP只增加了不到7万亿,股票总市值下降了11万亿,房地产不计,流通中过剩的货币量=28-7-(-11)=32万亿。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说2022年个人存款增加了18万亿,这显然是钱多所致。之前年份中,每年的个人存款增加只在10万亿左右。
利率足够低了吗?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其实低利率是不可能持续太久的,现在利率水平已经开始走高。
但周期是个大逻辑,具体什么时候泡沫能起来,还需要小逻辑支撑。
这个小逻辑就是,2023年比2022年,是否会出现极为明显的货币数量改善?
2022年货币环境对资本市场是不利的。现在回头看,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滞后且明显不足。受去年离谱的管控政策影响,经济活动萎缩,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更需要大幅扩张基础货币来刺激经济循环。但这件该做的事儿,我们却迟迟没有行动,只在临近年尾才急吼吼开始,不过是亡羊补牢。
第二,美国加息力度过大导致资本急速回流美国。去年香港股市的历史极值表现,就是对美国加息的过度反应。根据中金的统计,2021年9月至2022年底,外资净流出大陆股市150亿美元,外资主动型基金明显低配了中国市场四个百分点左右。
至于说俄乌战争,大宗商品涨价,只是加大了短期波动而已。唯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俄乌战争,美国的加息力度还会不会如此之大?
进入2023年,这两个影响资本市场的最主要原因,已发生实质性改变。
第一,货币派生开始扩张。基础货币已经出来了,经济周转加速,货币派生速度必然增加。首先,被压抑的需求开始恢复,过年期间的影院和海南的热烈程度,可窥一二。其次,企业开始主动借钱用于生产和再生产了,信用扩张会推动货币派生。
第二,美国加息幅度收窄。从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的变化可窥端倪:去年10月高达4.3%,现在降至3.5%,说明市场判断加息周期趋近结束。香港股市11月暴涨,就是对美国加息趋缓的直接反应。
周期是大逻辑,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小逻辑,这两个逻辑都有利于当前的资本市场。
更宏观看,我们其实仍在2019年开始的牛市周期当中。2019-2020年,是牛熊转折的起点,一轮长牛的起始期。2021-2022年,是长牛的调整期,疫情不过是加剧了波动的幅度。2023年开始的,是新一轮上涨。其特点是涨幅大,时间长,首先是价值为王,再演进至成长为王。
每一次泡沫的崛起,都需要前期的长时间铺垫。2019-2022,这四年的铺垫已经足够推起一个小泡沫。
但真正的大泡沫,不在今天,不在今年,而是若干年的以后。它需要一次革命性的技术和金融创新作为泡沫的铺垫,因为它对投资者才是最美丽的增长故事。
二、哪些领域的投资收益更大?
中金公司年前出了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列举了2011年至今,各行业和各种宽基指数的涨幅表现。如果把指数提炼出来,大概是这样一道数学题:
已知条件1:在2014-2015年的泡沫中,代表蓝筹价值的上证50指数和代表科技成长的创业板指数,分别表现如下:
2014年,上证50指数上涨了64%,创业板指数上涨了13%;
2015年,上证50指数上涨了-6%,创业板指数上涨了84%。
已知条件2:在2018-2020年的市场反转中,两个指数分别表现如下:
在2018年,上证50指数上涨了-20%,创业板指数上涨了-29%;
在2019年,上证50指数上涨了34%,创业板指数上涨了44%;
在2020年,上证50指数上涨了19%,创业板指数上涨了65%。
问:已知上述两条件,求2023-2024年涨幅最大的是哪个指数?
答:应当先是上证50指数,后是创业板指数。上证50是抽象出来的,它代表的是蓝筹价值;创业板也是抽象出来的,它代表的是科技成长。先涨谁后涨谁,背后的重要推手是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
具体哪个行业本轮行情中会有超额涨幅,请看以下条件:
已知条件1:2014年电子行业涨幅19%,2015年涨幅72%;
已知条件2:2018年电子行业涨幅-42%,2019年该行业涨幅74%;
已知条件3:2022年电子行业涨幅-36%,倒数第一。
问:已知上述三条件,求2023-2024年电子行业的涨幅?
答:不知道。以前经验的只代表过去,并不能代表未来,投资者只能自己判断。
回头看,2022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总结下来,线索如下:
1-4月,美国缩表恐慌+中国宽松预期落空+区域疫情管控+俄乌战争;
5-7月,美国缩表实现+中国经济刺激经期升温+疫情放松预期;
8-10月,美国再次缩表预期升温+中国刺激预期落空+疫情管控预期落空+其它;
11-12月,美国缩表实现+美国利率下降+中国内外放开+刺激预期升温。
这四个阶段的资本市场,依次表现为:跌-涨-跌-涨。
2023年市场会如何,看周期,看内外环境的转变,再看看资本市场的历史,内心自然会有大概。
有没有泡沫,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大家如果对之前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gzh:拙朴明见,也可以关注我们的snowball:拙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