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现状浅谈-魏国卖血流
说起魏国特色,必定绕不开大魏招雷术魏国卖血流,卖血技能的发动时机均为受到伤害时/受到伤害后,意味着反击从此开始,从标包的曹操就可以看出来,曹操一路走来,历经了不少磨难,但是这些磨难没有令他消沉,而是一步步变强(咋感觉这话说刘备也适合),将这体现在游戏中,就是受到伤害后,获得造成伤害的牌,可以说展现了一代枭奸雄之路。
但是有很多卖血流就很不知所谓了,不知道为什么时机要设定为受到伤害后,他们明明既不是受到挫折后成长,也不是遇到打击,似乎就是为了契合魏国卖血流这一概念,就将很多技能时机设定为受到伤害后,好的设计有刚烈(本身就是被箭射中眼睛),恩怨(描述别人对待法正不好),权计(就是说钟会记仇),抵诽(就是张昌蒲受到谣言中伤),千驹(虽然没有受到伤害时,但却与受到的伤害有关),悲歌(看到别人也在乱世受苦),新生(不用多说),审时(也能理解,动态变化嘛),这些技能描述的就是该角色在某次事件中受到了伤害,然后触发的后续效果,但是反馈(司马懿也记仇?),遗计(不受到伤害就不能提供计策是吧),节命(不受伤不忠贞么?),放逐(这个理论上只能算可能存在的威胁吧),称象(为啥是受到伤害时),鸡肋,邀名(这为啥有个受到伤害的时机),殚心,这些技能难道就为了契合卖血流这一概念?
也许有人说是游戏性,这些技能的出现确实丰富了这个游戏,而且作为卖血就可以发动的技能,可以很好的融入各种boss战中,比如这次的九州演义,但是只是当有更好的思路时,不应该局限于将技能的发动时机设定为受到伤害后,这样是满满的违和感。受到伤害后,技能代表的,就应该是被别人伤害后,不能是个魏国就往上面套技能。或者将这些技能安给更加合适的人。
其实这些技能总结起来就会发现并不多,完全没有必要设定为卖血流,或者可以挑选一个其在某次受伤后的反应作为卖血技能设计,这样起码看起来舒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