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onimai第9话片段看文艺作品中的“奇幻色彩”,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别当欧尼酱了》
圣诞回3分钟左右的原创无台词演出,顶级作画搭配超级治愈的音乐营造出的氛围,在当今一众日常番里无疑是非常突出的,在我看来完全可以称之为神回。

在这一段镜头里,每一个沉下心的观众都可以体验到极致的对“生活”的享受,没有激烈的战斗和杀必死吸引眼球,却能将我们的目光牢牢地吸附在每一个镜头,乃至人物的每个动作上,这段演出让我想到了《千与千寻》里著名的海上列车片段。

或许有人会说onimai和《千与千寻》的母题都不一样,怎么去比较,但我认为这两部作品拥有着跨越了时间的共通点。
先来说说“奇幻色彩”

在《再见绘梨》中,藤本树通过主角优太实现了的“奇幻色彩”,是《爆亡吾母》长久感人铺垫后意料之外的爆炸,是对故事发展需要锁定在常规的“情理之中”的秩序之否定,是对常理的一种挑战,而这正是我们为何看藤本树的理由——疯狂的故事发展背后蕴藏着一股很多人都向往的叛逆,在一个存在需要理由的世界大胆地突破世俗理论的束缚,完成对作品天马行空的塑造。我想这种“奇幻色彩”正是藤本树一直在追求的东西,而他很好地将这抹奇幻色彩与自己高超的构图和狂野的画风结合在了一起,将一抹抹的奇幻色彩创到我们的脑门里。

在此,我认为这种“奇幻色彩”可以再上升一个高度,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漫画和动漫,都必须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奇幻色彩”的精神内核,由这种精神内核不断生产让读者选择并持续看下去的刺点。而若要将这种刺点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小说中需要小说家的文学功底,精心遣词造句,而后令读者不禁能想象到文字所描述的画面;而漫画更为苛刻,漫画家需要将原本体现在各种文字叙事方式里的内容,直观且地用人物动作,环境刻画等去构建人物形象,营造故事氛围,从而完成整个故事的构架;动漫则更是要在漫画几幅图串连的基础上,将动作细节,人物状态和环境等变化加入,在如此多的加工下,观者原来在小说中体会到的留白被逐渐填补,而这些留白的填充物则要求漫画家和动画制作组对原作或自己构架的人物和世界有清晰的认识,可仅仅如此便够么?私以为在动画中,尤其是漫改动画,从一部合格的作品到一部优秀的作品再到神作,需要的是创作者从“有业”到“敬业”到“乐业”的提升,每上升一阶对于作品本身和创作者来说都是质的飞跃。因而,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关系链中,其中的某一环出了问题都是致命的,如果原作中的细节有误,可能会对下一步进行改编的作者产生误导,而若是原作的精神内核出现问题,使得“奇幻色彩”不再是“奇幻色彩”,好点是让作品失去特色,泯然众人;坏点就是破坏了作品原先的各种结构,乃至产生人神共愤的后果。而作为关系链中的最后一环,动漫所需要投入的物质和精神条件都是最多的,由于动漫极大的工作量,制作组中的每一个人的努力都至关重要,再加上文化产业链中资本的不当介入(导致好作品陪对不上好的改编工作室等情况发生),使得动画中诞生一部好的动漫作品更是难上加难。
回到这三分钟的默片,这个片段将日常番的本质——“幸福时光”完美地展现出来,无论是真寻×椛与美波里×枫的友情,又或者是真寻×美波里和枫×椛的亲情都在此尽然展现,画面自然而然地随时间流动,令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三分钟给予我们无可比拟的刺痛感,让我们不禁感叹:“这样的生活真好啊”,在不知不觉中,舒适地度过了20多分钟的赏番时间。这种舒适的感觉也是我在《千与千寻》里所能体会到的,它们都在创作者的努力下,将各自的“奇幻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由此,或许onimai所拥有的“奇幻色彩”并不合多数人的口味(毕竟正经的ts日常相对小众),但我绝对会把其放在我常年安利榜最上位的一批里,因为在这部作品里,我能看到每一个创作者的热情与努力,我能看到他们将这部作品的“奇幻色彩”不留余力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这些作品配,配得上称为“文艺作品”,发挥文艺作品应有的作用。

我一直都在好奇,我们该如何对待好作品不受重视以及被dssq的环境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