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节,“发热”高峰,你找出元凶了吗?
小金:“疫情又要来了吗?昨天上班一切正常,今天上班突然身体发冷,一测竟超过 38℃!”
小敏:“同事们迅速沦陷挨个发烧,我就是瞬间被‘热浪’包围的人……”
小雨:“从喉咙痛到头痛,从浑身酸软到发热,一切似曾相识,但是每天测抗原还是一道杠……”
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发热”这个主题再次引起了大家关注,不禁让人有些担忧。

冬春季节是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除了新冠病毒,一些其他病原体也会攻击人体的呼吸道和肺部,如流感病毒及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大肆流行等更是频频登上热搜,多地学校更是发布停课通知,如浙江宁波、金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丹阳、扬州等地,防止学生的人员密集造成新的呼吸道病毒“流行”。
1 流感真的开始“流行”了么?
根据最新的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图显示:2023年第7周(2月13-1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已下降至3.4%,而流感病毒阳性率增加至14.3%。

根据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第七周的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2月13-19日,我国南北方省份的ILI标本检测结果显示流感阳性率明显上升;阳性病例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从全国统计的数据来看,甲型H1N1亚型占71%,甲型H3N2占29%,乙型流感占0.8%。

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ARS)、休克、脑病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多种并发症。
2 同时也要提防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入侵”
除了正在肆虐的流感病毒,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曹玲教授也呼吁大家要注意预防1-2月流行的呼吸道合胞病毒。
2月10日,中国疾控中心也发布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感染疾病防治知识问答,科普了HRSV病毒有关权威知识。
HRSV为肺炎病毒科,正肺病毒属的RNA病毒。HRSV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2-8天,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早期HRSV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临床表现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HRSV,但HRSV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3 “免疫债”导致呼吸道疾病流行时期的“混乱”
1月发表在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的《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的免疫债及其影响》中提到:
“COVID-19期间的NPIs减少了儿童与微生物接触,免疫刺激不足,导致易感人群增加,群体免疫水平较疫情前下降,形成了COVID-19期间的免疫债。在减少或取消NPIs后,免疫债不仅改变了RSV、流感病毒等具有明确季节性流行特征病原体的流行规律,也增加了儿童部分细菌侵袭性感染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免疫债使得RSV感染人数增加、感染高峰提前以及流行时间延长;也令流感易感人群增加、群体免疫水平下降以及流感的季节性流行规律发生了改变。
4 精准诊断尤为关键

在呼吸道疾病高发时期,及时鉴别诊断呼吸道病原体尤为重要。
13 种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检测试剂盒覆盖包括总甲流、甲流H1N1、H3N2分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内的13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助力临床精准诊疗、院内感控及病原体溯源。
以流感为例: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数据显示,M2离子通道抑制剂在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及H7N9亚型已产生耐药,无法抑制病毒复制,不推荐用于当前流感治疗。而2016年以来,所有流行的流感病毒对奥司他韦均敏感。早期的精准诊断,可对患者用药指导提供有利支持。
同时,病原体的及时诊断对于院感控制也起到积极作用。医务人员是呼吸道疾病暴露的高风险人群,在流行病高发的时间和区域,国外曾出现医务人员流感暴发情况。及时诊断可有效降低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院内感染风险,避免院感带来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