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轩辕风物志-苍之涛】地理人文风情科普:人文历史篇(下)

2020-10-10 14:55 作者:波洛咖啡馆  | 我要投稿


轩辕风物志苍之涛篇收官作,各种知识点比较杂乱和零散,笔者会尽量整理的来通俗易懂~

【NO.1】昆仑界

昆仑界

游戏设定:

昆仑界

据说西王母居住于神秘的昆仑界第三重天,而上古神器昆仑镜则被收放在第一重天的镜台上!若要进入镜台内,则必须到第一重天边缘的春夏秋冬四岛,找寻突破镜台上强大封印的方法。

历史传说考据:

王母最早记载,见于先秦,是居于昆仑丘的山母神、始祖女神,并无父母。道教神话中,西王母是女仙之首,主宰阴气、修仙的女神,对应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 

晚期多将西王母奉为婚姻、生育、保护妇女的女神,并大量在民间传说、小说戏曲中出现。


传统王母的民间形象


许多古籍及传说中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商代的《归藏》对照西周的《周易》,可知王母拥有不死神药。《竹书纪年》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位雍容的女帝王形象。《山海经》中的形象则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墉城集仙录》则称虎身是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

而王母所居的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

作为中国古典神话体系的重要载体,昆仑山承载着古人们关于长生和修仙的诸多美好想象。而现代地理上的昆仑山一般指昆仑山脉,位于西藏与新疆的交界。

诸多古籍中都可见关于昆仑山的记载,如:战国)屈原《楚辞·天问》曰:“昆仑悬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战国)列御寇《列子·周穆王》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先王所谓悬圃。”

(战国)佚名《尔雅·释丘》谓:“三成(三层)为昆仑丘”。

(战国)佚名《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栏。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镇之。”

(汉)司马迁《史记·律书》谓:“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

(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

【NO.2】嬴诗/慕容诗(嬴氏/慕容氏的历史)


嬴诗

游戏剧情相关:

慕容诗,原是鲜卑族英雄慕容垂之孙女回到春秋之后又做了秦国国君秦穆公之义女,昔日是夏朝时负责保管"夏后祭器"的涂山氏后人,跨越千年,回到前朝,找寻传说中失落的"夏后祭器",但却凭一己之力无法保卫"夏后祭器",不得以交给七曜使者,以封印太一之轮,在游戏最后,因对前世车芸的牵挂,已放下了民族仇恨的她败在了桓远之的剑下。千年之后的她重回昊天宫,释怀地再与桓远之相见。

擅长剑术,受令狐国君的请求救下车芸后与之同伴,二人情同姊妹,她对车芸有某种“一见如故”的亲切感觉。其实她和车芸、苻殷是不同历史中同一灵魂的人。游戏中可供玩家控制的慕容诗来自一千年后前秦战败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 

历史相关:

虽然慕容诗是原创人物,但是身份承袭上却有据可靠。游戏设定中诗姐姐是鲜卑族英雄慕容垂的孙女,接下来要谈到的,就是关于鲜卑族及慕容垂的历史小知识。


古代鲜卑族骑俑

关于鲜卑族: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鲜卑族分类有两种。

一种是按照其部落起源的地区和同其他部落融合的情况,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

另一种是按照分布地域不同,分为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等;中部鲜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东部鲜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

关于慕容垂: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约326年~396年6月2日),字道明(一说字道业),原名慕容霸,字叔仁,鲜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后燕开国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母为兰淑仪。

慕容垂俊朗不凡,才兼文武。十三岁,随父征战,勇猛多谋。 [1]  建元二年(344年),讨伐宇文逸豆归,导致宇文部散亡。永和五年(349年),献策攻打后赵,夺取幽州。建熙六年(365年),配合太宰慕容恪攻破洛阳,拜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建熙十年(369年),击败了东晋大司马桓温,重挫了桓温篡晋的步伐。

不久,慕容垂因遭到太傅慕容评、太后可足浑氏联手迫害,投奔前秦天王苻坚,授冠军将军,册封宾都侯。前燕灭亡后,返回邺都,密图复国,后协助苻丕攻陷襄阳。太元七年(382年),力劝苻坚进攻东晋。淝水之战后,亲自护送战败的苻坚返回洛阳。 

燕元元年(384年),与前秦苻丕开战。燕元二年(385年),击溃东晋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又先后与丁零、高句丽开战,皆取得大胜。建兴元年(386年),称帝,与慕容永开战。建兴七年(392年),灭亡翟魏。建兴九年(394年),灭亡西燕。至此,慕容垂几乎恢复前燕鼎盛时期版图。

在参合陂之战后,慕容垂抱病出征,挫败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回师途中,病逝,   时年七十岁,谥号成武皇帝,庙号世祖。一生未尝败仗,后世称为“十六国第一战神”。

慕容垂一生战功赫赫,先后有过十位妻子,后世子孙的信息不详,而慕容诗在苍之涛中作为第二女主,在剧情里一直是爷爷的骄傲。出色的剑术、冷静刚毅的性格应都是爷爷教导有方吧~

关于慕容氏:

慕容姓《三国志·鲜卑传》中提到,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历史上的鲜卑族在今内蒙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慕容氏的发源地和老家便在这里。


西晋时期,慕容氏族人建立了燕国,正式以慕容为姓氏。在东晋到十六国时期,燕国曾鼎盛一时,在北方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国,慕容姓氏得到了很广泛地流传。



关于秦穆公(秦国的第九位国君)、嬴氏:

慕容诗穿越回春秋后,为了方便行事,各种因缘际会下成为了当时亲国国君秦穆公的义女,被称为“秦奴”,当时的秦国以嬴氏为主要姓氏,因此慕容诗也被赐予嬴姓,成为“嬴诗”~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

而关于秦穆公,生平如下:

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621年),嬴姓赵氏,名任好,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郊)人 。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秦德公少子。

公元前659年,正式继位,励精图治。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等。帮助晋怀公、晋文公回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派兵攻打中原,经历“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 于是,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西方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去世,安葬于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谥号为穆。

【NO.3】车芸(晋国国君晋文公、都城曲沃等历史)


车芸

游戏剧情相关:

春秋时期令狐国人。

公元前642年,车芸出生。

公元前642年至公元前629年间,车氏遭到陷害惨遭灭门。车芸得以幸免成为遗孤,但亦被砍去双足,由车氏家臣端木老人抚养。此后,桓远之、慕容诗先后来到春秋时代。桓远之进入晋国太辰宫,以天书之力得以擢升为太辰宫九龙子之肆龙子负屃。其后,积极推动太辰宫进行五岳阵以使得晋国获得王霸之气(间接影响太一之轮生克)。而慕容诗则与秦穆公之女弄玉相识,成为秦穆公义女,顺利寻找到藏于晋国的玄武之璜。其后,为了寻找青龙之圭,经秦穆公引荐,成为晋文公重耳的贴身保镖。

公元前629年,晋国入侵令狐国,七曜使者来到春秋时代,《苍之涛》故事开始。车芸回到旧宅寻找木甲技术,其后令狐国灭亡,国君身故。车芸随嬴诗(慕容诗)去了晋国曲沃。 公元前628年,晋侯重耳身故。桓远之帮助嬴诗收集夏后祭器。

公元前627年,五岳阵被七曜使者全灭。崤山之战发生。车芸被杀。

现实历史考据:

关于曲沃:

游戏中,车芸在令狐国君去世后,嬴诗为护车芸周全而选择了将车芸带回晋国曲沃避难,剧情中的曲沃作为晋国的国都,颇具传奇色彩。

曲沃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属山西省临汾市,现为曲沃县。

古晋国以绛山为宗,绛水(今沸泉)出绛山之南,沸涌而东,折向北经青玉峡,东流白石山,悬而为沃泉(今景明瀑布),九曲而北入于浍,萦回盘旋,西流入汾。取其曲,取其沃,得名曲沃。据《读****志》,因古曲沃城为名,古曲沃得名于境有沃水并萦回盘旋,是为曲沃命名之由。 

公元前1020年前后,叔虞故,其子燮父继位,将国号改为晋,自号晋君,于晋水入浍之处建新都,取名曰翼(今曲沃县与翼城县接壤地带)。

西周穆王年间(约前10世纪),晋成侯徙都曲沃(今县城西南1公里处)。此间,历成、厉、靖、釐、献五世。

前811年,晋穆侯将国都迁于绛,后世称“故绛”(今曲沃县中东部和翼城县西部一带)。

前746年,穆侯之孙昭侯迁都于翼,周平王二十六年(前745年),封其叔成师(桓叔)于曲沃,号“沃国”。历桓叔、庄伯、武公三世,曲沃渐成为晋国当时的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前724年,曲沃庄伯入翼杀孝侯,晋立鄂侯于鄂(“鄂”指晋之别都,时间较短)。鄂侯六年死,哀侯复都翼。

前716年,曲沃武公姬称继位,史称晋武公。武公即位后,厉兵秣马,整经略武,实力大大增强,于前679年伐晋成功,定都曲沃。

前669年,晋献公“聚邑曰绛”(此“绛”在原有“绛”的基础上扩大了范围,今曲沃约三分之二的地域在其内),次年迁都于此。历献、惠、怀、文、襄、灵、成7公。

前636年,晋献公二公子重耳即位,史称晋文公,定都曲沃(包括今天曲沃全境、翼城西部、侯马东部),自此拉开了晋国称霸150余年的恢宏巨幕。

【NO.4】桓远之(桓姓历史)


桓远之

游戏剧情相关:

东晋人,其身份为东晋名将桓温的亲属,因淝水之战前秦战胜而受疾鹏帮助到达一千年前的秦晋崤山之战前夕,为改变淝水之战而在此时期建立五岳结界,但受到一些奇怪的七曜使者的破坏。桓远之跟随他的救命恩人车芸(机关师)以及同样是一千年以后前秦派来的嬴诗(本名慕容诗)一同寻找夏后祭器,但桓远之和嬴诗各怀贰心,但同时都感觉自己对不起车芸(因为从头到尾都在骗她)。在找全3个神器后,巧遇七曜使者,并合作进入昊天界,并得知了夏后神器的秘密,没想到此时七曜使中的“月”带领“水”叛乱,用伏琴心法控制金木土,攻击日曜使者,杀死火曜使者。桓远之同嬴诗以及车芸一同帮助日曜使者阻止月的阴谋,但桓远之发现日曜使者其实就是前秦天王苻坚,苻坚是五胡中的明君,并不是石虎那样的胡人暴君,但桓远之因为他是异族首领,从此产生了贰心。最后自己潜入太一神殿,改变晋的命运,嬴诗车芸及时阻拦,但没有成功,车芸也被杀死,桓远之很是自责,在太一神殿守护小车子尸体千年。一千年后,嬴诗再次来到太一神殿,并说出自己和车芸是一个灵魂两个时代,并原谅桓远之,二人一同到中原拯救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从此不分胡人和汉人,一同前往姬良建立的桃花源。

虽然时候加入太辰宫的时间最晚,具有不带面具的特权,但凭借从疾鹏送的姬良天书中习得的法术而在太辰宫中取得第四地位,仅次于师父睚眦,师叔囚牛,师兄螭吻,超过山戎四人组,桓远之受到四人组的几次打击陷害,几乎丧命,但对师傅很是尊敬,对师兄弟,特别是九师弟嘲风他十分关爱,最后对于师父的死非常自责。

关于桓温:

游戏剧情中设定桓远之为东晋名将桓温的亲属,桓温为何许人也?且看下文: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

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  ,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

桓温曾在晚年逼迫东晋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政权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历史上对桓温的评价是:生活简朴,富有军政之才,熟悉兵法,善于用兵,但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其战绩是负多胜少,而且多数是先胜后败。

纵观桓温一生,我们看到这个据史籍说是不惧遗臭万载的人,行事却相当持重。他始终高唱北伐以保持政治优势,但他自己却在一段颇长的时间内引而不发,不贸然行事。他蓄意消灭对手,但并不单纯诉诸战争,而是以北伐丧师失地为罪名,并且几乎都采取欲取先与的手段,一步分作几步走。他取得了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的职位,却不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全局,因而不敢在京城久留。……桓温处大事谨慎,其所行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关于桓姓:



桓(huán)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根据《姓氏考略》记载,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有一位大臣名叫桓常,他的后人就以其名字为姓氏,称为桓氏。由此可见,桓氏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故桓氏后人奉桓常为桓姓的得姓始祖。 

春秋时期宋桓公、齐桓公死后,二人的后代均以其谥号“桓”为姓氏。 [2]  作为谥号,“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义,按古代《谥法》的规定:“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

桓姓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目前在大陆和台湾没有进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其郡望在谯国郡,堂号为“龙亢堂”、“匡晋堂”。


【NO.5】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国侵略。

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借此机会收回权利,成为了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而战败的前秦天王苻坚,也并非是一位怯懦无能的君王,他诛杀暴君苻生,为永嘉之乱以来的关中百姓,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岁月,使得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再度恢复生机,不过因淝水战败,本已经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而苻坚也在两年后被叛将姚苌杀死。

而淝水之战的发生背景,如下: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寿光三年(公元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坚,苻坚先下手为强,杀掉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不称皇帝)。 [3]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之后 [4]  ,国力大增,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省汉中市)、益(今四川省成都市)二州,北并吞鲜卑拓跋氏之代国,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在前秦丞相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王猛死后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 

【NO.6】崤山之战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xiao二声”)(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

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崤之战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秦在肴之战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崤之战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

崤之战后,秦国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参见秦楚鄀之战),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国结盟,共同抗晋。此后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国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同时应对秦、楚两个大国的挑战。  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好啦,至此,轩辕风物志——苍之涛篇就全部结束啦~

【轩辕风物志-苍之涛】地理人文风情科普:人文历史篇(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