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 三次改姓为那班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188篇。
语俗说:“男子汉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说的就是敢做敢当,不去否定和逃避过去的事情。中国人讲诚信,一般不改姓。但文彦博不得不三次改姓。
文彦博先祖本姓敬,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之讳,改姓文。后晋亡后,恢复敬姓。北宋立国时,避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姓文。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 。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公元1083年,文彦博以太师致仕,居洛阳14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五十年,封潞国公,又叫文潞公。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为相期间,提出裁军八万的 主张,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文彦博墓园位于洛阳伊川县城关镇罗村“不老泉”
北宋时期,天下分裂。先是北宋、辽、西夏相对峙,后是南宋、金、西夏相对峙。文彦博曾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任宰相期间,他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宋夏战争兴起。按照常规,大将应向朝廷请示后才作处理,以至于贻误了许多战机。文彦博提出异议,宋仁宗赵祯吸取这个建议。三川口之战后,刘平及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兵败被俘。而临阵脱逃的黄德和趁机诬告刘平投降西夏,并用金带贿赂刘平的奴仆,使他附和自己证实刘平投敌。刘平一家两百多人因此而被捆绑入狱。仁宗命文彦博在河中府设法庭进行审理。通过仔细审查,文彦博了解了事情的真相。黄德和的同党很多,图谋推翻文彦博的审理结论,动员朝廷另派御史来河中办案。文彦博拒不接纳。黄德和及刘平的奴仆最后因此而被正法。
不久,文彦博以直史馆的身份任河东转运副使。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运粮饷的路曲折遥远,而银城河外有唐朝时运粮的旧道,被废弃没有疏理。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在任转运使时,曾考虑修复这条旧道,但没来得及动工就去世了。文彦博继承他父亲的志愿,修复了旧道,并由此而储备了大量粮饷。西夏李元昊入侵时,围困麟州十日,知道城中做了准备,便撤围而退。
文彦博退休后在洛阳过得舒舒服服,自由自在,玩得很开心。闲暇时间就是玩,牵头组建了“耆英堂”,史称为“洛阳耆英会”。洛阳耆英会以洛阳风俗重年龄不重官职大小排序。请闽人郑奂给他们画像。当时富弼七十九岁,文彦博与司封郎席汝言七十七岁,朝议大夫王尚恭七十六岁,太常少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御使冯行己都已七十五岁,天章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已七十二岁,太中大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张焘七十岁。宣徽使王拱宸七十一岁。司马光不满七十岁。这群有地位、有阅历、有学问须眉皆白、仙风道骨的老头畅游洛阳许多名园、古刹中,他们带着美食,今天到这个亭,明天去那个园,置酒赋诗相互取乐,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