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TRIZ去哪里了?
很多人发现现实中的TRIZ和我们在课堂上讲的并不一样,没见有什么“矛盾”?没见什么“分离”?不禁疑惑:我心中的TRIZ去哪里了?
天行健给了如下解答:一般来讲,课题往往是从“现象”到“问题”,再从“问题”到“常规设计”;“常规设计”到极限的时候才会出现矛盾。有了矛盾才需要TRIZ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TRIZ的分析工具,很大程度是在弥补TRIZ工具从“现象”到“问题”这个鸿沟。而常规设计才是工作的常态,TRIZ最精华的部分“物理矛盾”并不多见。后来,在咨询项目过程中,经过两个多月辛勤的工作后,才可能定位到一个物理矛盾,这才是常态。谈何容易!

在TRIZ这个行业里,总是有人说解决了多少个技术问题,云云。其实,这些课题绝大多数还处于从现象到问题(分析过程),从问题到常规设计。而真正达到常规设计的极限,出现强冲突,存在矛盾,且这些矛盾是可解的,概率能有多大呢?我们心中的TRIZ,往往指的是通过工具解决了行业多年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这种案例往往弥足珍贵,而且,一旦突破往往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人愿意到处炫耀。

一个技术现象就像大衣一样,是一种表象。从大衣到外衣,从外衣到秋衣,从秋衣才到内裤。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TRIZ是层层剥茧的到最后才会出现,这并不像超人的“内裤”,那么容易就能看到。即便真的找到核心的矛盾并求解,往往受到保密协议的限制,也不能公布。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有人说,他总是能用TRIZ工具解决各种技术问题,请记住,他一定是“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