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客丛书》 宋 王楙 (二)

2023-09-06 18:11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张杜皆有后 张汤虽然酷恶但他的儿子张安世却是中兴名臣,张纯在东都之世也很出名,传国八叶;唯室先生对此事的看法,认为是属于天理变化。 我觉得唯室先生的观点虽然很好,但其中也有显幽施报方面的,可以说也很透彻。张汤的酷恶报应,报应在自己身上,既然他已经受到恶报,怎么会绝他后代呢?我们看张汤的后代个个显赫不绝,这并不是张汤积德的结果,是他的子孙自己积德的结果。 杜周这个人和张汤一样也很酷恶,他呢却全身而退没死,按照世俗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如果他的子孙能吸取教训改弦易辙,改为宽厚待人的话,估计足以掩盖父亲的过失,可惜他们却继承他们父亲的酷暴,最后落得个被杀的下场。 杜氏自从河南、河内太守延寿、延考被杀后,杜家的第三儿子延年因宽厚,他与他的子孙尽为大官,特别是杜笃,他的才学在东都显名;还有杜畿,他的子孙也在三国时期极为显赫;还有杜预,他的子孙在东西晋也很出名;到了唐朝最为鼎盛,杜家有十一人成为宰相,比如晦、淹、元颖、审权、让能、黄裳、佑、悰、正伦、鸿渐、迟。 杜家的赫弈,绝对超过张家,这难道要说是杜周的遗泽吗?不,那是因为后人自己所积的德导致的。如今很多人知道张汤有后人,不知道杜周也有后人,所以我特意在此说明。 王章孔融儿女 君子遭遇不测之祸,致使儿女悲痛并失去依靠,过去百世,人们听了都不禁为之酸鼻。 王章被关进监狱,他的老婆孩子也都遭难,当时王章的小女儿才十二岁,半夜忽然起身坐在床上痛哭,说“平时在狱中听呼囚,,一般都叫到九。今天只叫到八便停止,我父亲向来刚烈,先死的一定是我父亲。” 明天一打听,果然昨晚王章在狱中离世。 孔融被杀时,他的女儿七岁,儿子九岁,因为年纪还小得以存活,寄养在他人家中。这两个孩子在下棋时,孔融被带走,两个小孩不动。左右问“父亲被抓,你们为何没什么表示呢?” 小孩回答说“哪有巢毁了,里面的卵不破的道理。” 两孩子寄养在他人家里,主人遗留肉汁,男孩拿起来就喝,女孩说“今天这祸闯的,估计活不久了,难道就为了知道肉味而舍弃生命。”大哥听到小妹这么说哭着停止喝肉汁。 有人将这件事向曹操汇报,曹操动了杀心。 二位小孩被抓时,小妹对哥哥说“如果死去的人有感觉,那么我们是回到父母身边,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愿望。”于是面色从容不惊不慌赴死。 自古有很多孩子被家中的变故所牵连,这两件事听了让人伤心。一位七岁的小女孩这么勇敢果断,即便是圣门结缨赴难的人,也不过如此。 这事儿太过奇异,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让一个孩子这么勇敢,这件事和李翱所著的高妹妹情节一样。《世说》记载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俩兄弟相差一岁,而世传的是儿子十二岁,女儿七岁,二者说法悬殊,无法考究。 文无害 萧何因为文无害,为沛公任主吏掾。 赵禹是丞相亚夫的吏,大家都称赞赵禹廉洁平和,但亚夫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也知道赵禹无害,但是他的文深,不可居大府。” 张汤给事内史替宁氏办事,这是利用张汤的无害而说大府。颜师古注解说“无害,指最胜。”他有说“害,是伤害,指无人可以伤害他。” 我读《后汉 百官志》里说“秋冬季朝廷派遣无害都吏开庭审讯囚犯”,注解说“确实有无害都吏”,无害都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平吏。在《汉书音义》说“文无所枉害。”萧何因为文无害,为沛公任主吏掾,就是这个意思。 我现在才知道原来无害吏是汉朝律法里面的用语。齐永明间的策文也说“贤牧分陕,文而无害。”这个意思正与萧何的“文无害”同一个意思。良注说“守文法不害于人”,这个注解与颜师古的注解相异。 三公治狱阴德 《于定国传》说:东海有位非常孝顺的女子,她对婆婆很孝顺。婆婆死后,她的小姑告官说“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 官府派人验尸,孝妇也因此被诬陷入狱,郡决曹于公为她辩护,无法替她脱罪,于是在监狱里替她喊不平,回家后因此事而大哭,于是曹于公托病辞去官职,此郡因此闹了三年旱灾。 于公曾经说“我在判罪时,都是抱着积阴德的态度,所以不会出现冤情,这样子孙才能兴旺。”后来他的儿子定国为丞相,定国的儿子为御史大夫。 《前汉书》所记载的治狱阴骘,只记录于公这件事,其实当时还发生了其他的两件事。前汉书没记载,我是在后汉书看到的。 周嘉的高祖父周燕,在宣帝时任郡决曹。太守要杀一有冤情的人,周燕为此人辩护,但太守不听,下令杀了那囚犯,并罢去周燕的官职。囚犯的家属喊冤,朝廷下诏重新调查,周燕死在监狱中。 (野客丛书所述简略,大概是说给了解的人听的。按《后汉书》诏遣复考。燕见太守曰:“愿谨定文书,皆著燕名,府君但言时病而已。”出谓掾史曰:“诸君被问,悉当以罪推燕。如有一言及于府君,燕手剑相刃。”使者乃收燕系狱。屡被掠楚,辞无屈桡。当下蚕室,乃叹曰:“我平王之后,正公玄孙,岂可以刀锯之余下见先君?”遂不食而死。) 周燕有五个儿子,都任刺史、太守。这件事和于公的事一样,他们也都是郡决曹,也都是为监狱的囚犯辩护,也都是太守不听,他们的后代都显赫。 还有一件事:何敞的六世祖比干,在汉武帝时期任廷尉,与张汤同朝。张汤这个人喜欢用大刑,而比干却坚持仁恕,他也因此经常与张汤相争,虽然不是每次都能争取到,但也拯救了数千人。 在《何氏家传》中说“有老姥对比干说‘公有阴德,天赐君策,以广公之子孙。’说完老姥从怀中取出符策九百九十枚给比干,暗示有此数子孙佩印绶。”比干有六个儿子,世代为名门望族。这一件事也是讲狱官,也是因为监狱的是与同僚相争,也是后代显赫。 现在我相信了,为他人平反冤情,所积的阴德不浅啊!之前所说的于公,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我去考校所处的正武、昭时期所发生的事件时,发现比干与张汤也是他的同事,当时冤情泛滥,有些事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因那时宣帝综核之朝,各州郡都都是如此,令人叹息。于公的事被定国记录,周燕的事因被赞叹而记录。 开卢以卖 《前汉 食货志》说“作酒一均,率开卢以卖。”臣瓒注解说“卢,指酒瓮。意思是打开一瓮酒。赵广汉进入丞相府打破酒瓮。” 我按照《赵广汉传》里的,说“赵广汉径直冲入霍禹的府邸,用槌子打破卢罂,也曾经率领吏卒进入丞相府,召来丞相夫人,让她跪下接受问话。” 臣瓒将这两件事搞混在一起作注解引用。卢,其实是指卖酒的地方,因为卖酒处是絫土所筑,外形如锻卢,用来放置酒瓮,不是瓶罂。就是所谓的文君当卢、黄公酒卢,这里颜师古的注解是对的。 汲黠逊周阳由 《宁成传》的末尾记载,周阳由任郡守,汲黯、司马安均为二千石(指郡守),从来没和周阳由平起平坐。 司马安不值得说,我读汲长孺与大将军是以对等的礼节相待、他对丞相长揖、也当面叱责九卿,这卓然不群的气势,根本不肯居于人下,却被周阳由压制,为什么?因为周阳由是个无赖小人,他虽然是郡守,却极为放肆骄横残暴,经常凌轹同事,非常嚣张。汲黯是尽量在远离这个人,不是畏惧这个人。 后来,河东太守胜屠公再也忍受不了周阳由的侵权,便与他争斗,他与周阳由也因此被判死罪。玉石俱碎,可胜叹恨! 士大夫很不幸和周阳由这类人同朝为官,小心谨慎远离这样的小人,是最好的策略,而且不失厚德,何苦要与这种小人过不去啊,到最后只能是自取其辱,不值得,真不值得!我觉得有长孺,胜屠为何不知道这道理呢。 隽不疑刘德 《隽不疑传》说“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隽不疑,不疑一直以自己配不上推辞。后来他因病辞去官职,死在家里。” 《刘德传》也说“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刘德,刘德不敢娶,他畏惧盛满,后来刘德被免去官职成为庶人,种地为生。” 霍光希望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二公,二公也都不接受。二公当时处于炎炎炙手之际,依然能躲避远离权贵家族,也甘心被这些权贵抛弃,如果不是有高远的见识,怎么可能做到这一步! 看范明友(娶了大司马霍光的四女儿,后,霍光病逝后,失去兵权,担任光禄勋。地节四年(前66年),受累于大司马霍禹谋反,自杀于家中。)的灾祸,更加相信二公的见识不是一些人可以达到的。 我个人也觉得为何二公的见识这么相同呢?所以我去查史料,才发现他们二人不仅见识相同,为官时的所作所为以及人品也很相似。不疑最初是任青州刺史,后升任为京兆尹;刘德最初也是任青州刺史,后升任为京兆尹事,而且也都为人低调。二人竟然相同到这个地步。二公在任京兆时,又多所平反,这些事可以去查记载,刘、隽处事相同到令人惊异。 杨兴妄作 前汉杨兴没见到立传,但在其他的传记中,班班可考。看这些记录,此人阴险反复,不是个守本分的人,我便将其中一些摘录出来,作为警戒他人要防小人妄作。 在《匡衡传》里记录到:史高以外属的身份任尚书事,萧望之任副职。史高和萧望之二人互相看不顺眼,长安令杨兴对史高说“将军您是皇亲,并亲自来辅佐皇上,身份可谓是贵重无比,但是底下一些人在私下赞美时,不只赞美将军您一人,我相信这中间一定有人在离间。您是皇亲身份贵重,但依然有很多人不赞美您的德行,这是狐白之裘反穿啊!平原文学匡衡,此人才智过人,经学绝伦,但因没有门路,所以被任命到远方。将军您可以把这个人召来您幕府,若这位大学士翕然归仁,完全可以堵上其他人的嘴,您自然能名流于世。”史高同意杨兴的分析,向君王推荐议曹吏匡衡,让匡衡任郎中,后升任给事中。 在《刘向传》中说:弘恭、石显对周堪的行事很有意见,皇上很重视周堪,由于众人在他面前告周堪的状,逐渐不再那么信任周堪了。当时长安令杨兴因才华出众而被皇上宠幸,杨兴也经常在皇上面前称赞周堪,皇上想听听杨兴对周堪的看法,于是问杨兴“朝中的大臣总向我说不可重用光禄勋(指周堪),到底是什么缘故?”杨兴知道皇上对周堪生疑心了,于是顺着皇上的说“周堪这个人啊!在朝廷不但不能重用,即便在州里也不可重用。臣从众人那里听说了,周堪与刘更生谋毁骨肉,很多人都认为周堪该被诛杀。以前臣之所以在您面前说周堪怎么好,没向您汇报周堪犯下了该被诛杀的事,是为国家养恩。”皇上问“可现在没理由诛杀他啊。”杨兴说“您可赐爵与周堪,不再令他管事,以目前来看,这是最上策。”皇上因此更不信任周堪。 在《贾捐之传》里说:石显在管事那时,贾捐之得罪过石显,因此贾捐之根本无官途可说。长安令杨兴那时因为才华出众而获得皇上的宠幸,贾捐之来见杨兴,他对杨兴说“京兆尹这个官职空缺,如果我能面见皇上,并向皇上推荐,那么京兆尹立得。”杨兴说“县官(指皇上)曾经说杨兴你的才华胜过御史大夫薛广德,君房(贾捐之字君房)您更是远远胜遇五鹿充宗。”捐之又开始说石显的不是。杨兴劝止说“石显目前如日中天,皇上很信任他。如果您想继续升迁,必须听从小弟的计划,这样您的官途绝对没问题。”贾捐之于是和杨兴一起向皇上推荐石显,上奏说“我们推荐石显,因为他是山东名族后代,出生于礼义之家,六年来为官正直,在当今很难有这样的人才,应赐爵关内侯,并任命他的兄弟担任官职。”然后贾捐之又策划推荐杨兴,说“我推荐长安令杨兴,因为他孝敬父母如曾参般尽孝,尊敬老师,有颜回、闵子骞的才华,在四方有很好的名声。他担任长安令期间,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很敬重他,走在路上人们见到他,便称赞他的治理能力。他的文笔如董仲舒优秀,行为举止如东方朔再生,直言静谏,如同汲黯般耿直;让他带兵打仗,则如冠军候勇猛,让他治民,可与趟广汉比肩,奉公绝私,正如尹翁归。可以这么说,杨兴这人身兼这六人的长处,坚守道德品质出众,一执行起正义绝对不徇私,在大节面前志气不可夺,此人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可以任命他为京兆尹试试。”石显听到这件事,向皇上汇报此二人动机不存,皇上下令逮捕二人入狱。贾捐之在市场被斩首,杨兴被剃去头发,铁圈束颈并被流放。 杨兴只不过是小小一名长安令,为何能昧着良心,肆无忌惮到这个地步?其实当时的世道就是如此,不单单是杨兴这么干,比如华阴守丞上封事,他推荐朱云可为御史大夫,他是以郡丞的身份推荐两府之重任。因为元帝威权不振,才能让这帮人放肆到如此地步。看之前黄霸任丞相时,他推荐史高任太尉,宣帝大怒,下令尚书责问“谁任侍中,是朕的事,你忒大胆,竟然越职推荐?”黄霸急忙免冠谢罪,几天后才平息。宰相举荐人才,是他的本职,宣帝尚且叱责他越职,何况是下僚?要是宣帝在,怎容得下这帮人胡作非为。

《野客丛书》 宋 王楙 (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