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笔记(杨宁老师相关课程)Chapter 1 文学与意识形态

Chapter 1 文学与意识形态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分作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前者分作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后者分作观念和实体。观念有低级观念,例如法律,政治,又有高级观念,例如哲学,艺术,文学,之分。这就意味着,文学与经济基础的距离较远,马克思也提出,文学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发展是存在不协调性的。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中意识形态的三种含义
1.特定阶级或者集团的信念体系。注意,这并不意味着是一种洗脑。
2.是一种虚假意识,谎言
3.意义和观念的一般性生产过程。例如你读了一本书,读完之后你发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个新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意识形态。
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1.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1970年《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首先区分了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等等这些,其具有暴力性,可见性,且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教育,传媒,公会,家庭和文化,是非暴力的,不可见的,并且作用于私人领域。(阿尔都塞的一个很重要的洞见在于指出家庭的意识形态性)比较典型的一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方法是构建仪式感(“不是因为你信上帝而跪下,而是因为你跪下了,所以信仰上帝”),此处不多展开。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
①自然化,即让个体感到从来如此,天经地义。当今在表达观点,尤其是在网上进行讨论时,这种自然化是体现的非常明显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所持的观点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乃至无需辩驳。这背后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
②合法化,即赋予事件某种合法性。以范冰冰被罚八个亿为例,许多评论者比起关注范冰冰偷税漏税等道德问题,更多关注的是能被罚八个亿的偷税所透露的经济实力,以至于评论更多是一种羡慕或者辩护。金钱至上的意识形态就使得范冰冰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合法性——没有人再关注道德问题了。类似于此,许多富人犯罪被人以“它都那么有钱了,怎么还会……”为理由进行辩护,这也是合法化作用的体现。
3.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
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建构过程具体而言又分作三步。
①询唤个体为主体
个体指的是自然人,主体指的是社会人。举一个例子,高考毕业后,如果一位高中生没有成功考上大学,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一位无业游民,实际上失去了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而考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将个体询唤为主体的过程。一旦考上了大学,个体就被赋予了与该大学相关的社会地位和主体意识。这个赋予过程中是有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的。(例如很多学校的校训校规,对于一些学校的刻板印象,所谓的企业文化等等,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意识形态作用的)
②主体对主体的臣服
个体主动放弃作为个体的一些特点,以实现更好的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想要成为主体,就必须先臣服。顺承上面的例子,个体进入大学后,就必须遵守所谓的校规校纪,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校的“一份子”。
③主体之间的互认
承接上面的例子,考上大学之后,主体互认主体,进而形成了一个小的团体乃至小的阶层。
4.意识形态是一种“镜像序列”(拉康)
拉康认为,人对于自我的概念的理解,是永远伴随着他者的。人不是天生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对于自我的认知,是通过无数“镜子”的反射构建的。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就是一个镜像序列,意识形态为个体提供一面面事先设计好的镜子,从而让个体寻找到所谓“自我”,进而实现个体对这种“自我”的自我认同和强化乃至追求。一个有效的意识形态,往往不是让社会成功者认同,而是让那些社会边缘的,被剥夺和排挤的人依旧认同。例如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他们不抱怨政府不抱怨社会,而抱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从而认同了自己在社会大变革的悲剧地位(“我不下岗谁下岗”)。
5.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在阿尔都塞看来,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不是陷入这种,就是陷入那种。具体的意识形态虽然有它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与其相对应的具体的意识形态。但是作为一般概念的意识形态却是没有历史的——并非否定意义上,而是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存在,贯穿于所有历史之中的普遍性存在,相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是永恒的,即它没有历史”。
四.症候阅读
阿尔都塞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有着表面和深层的区别,而且往往不一致。也正是因为不一致,其间的差异才值得研究。阿尔都塞认为,症候阅读的本质,就是发掘文本深处的意识形态——这也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批判。其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阶级,性别,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