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丨为什么日本动画的片头总是90秒,正片总是24分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情报姬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文丨沉默尘星 审核丨canbuno
排版丨雪花 封面丨雪花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自古OP 90秒,从左到右刚刚好”
虽然这句话已经有些绝迹,但b站过去的每部动画里,仍有大量“空降兵”在向指挥部致敬。
日本动画OP的时长总是完美地卡在90秒,b站播放器从左滑至右,也正好90秒。

而对现在大多数日漫来说,正片的时长也总在24分钟左右。
当然,对于狂热漫迷来说,这点时长肯定意犹未尽,所以每次正片结束的时候,“蒂花之秀”们总会出来表演。

但这两个时间数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经历行业发展后,被市场定格下来的最好结果。
那么,OP 90秒和正片24分钟是如何被规定的?

OP 90秒的故事
实际上,很多OP并不都是90秒。
在这张2005年以前部分日本动画OP时长表可以看到,在那个时期,90秒上下的OP已经占了不少,但似乎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

但我们能看出一个现象:虽然歌曲的时长不固定,但在制作OP时,为了整体工序方便,制作方更偏向于将时长固定在完整时间。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90秒呢?
从TV动画的整体结构上看,OP起到了对节目分隔和过渡的作用,它宣示着上一个节目的结束和下一个节目的开始。正片是一集动画的主要部分,如果OP太长的话,肯定会影响正片体验。
另一方面,从OP的功能上看,OP要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OP的曲风时常会与动画风格一致);同时,也要展示人物和完整的staff名单,如果过短的话,整个OP都贴满了文字,看起来自然也不好受。

日本op大多数是流行乐,时长多在3到5分钟之间,结构多为主歌×2+副歌×2+其他过渡部分,而动画OP一般采用其短版,即前奏/副歌+主歌+副歌这样的形式。因此,在这样的处理下,即便是早期的日本动画,OP的时长也集中在80秒至100秒之间。
这个时长已经比较合适了,能够尽到OP的全部功能,也能让观众听完原曲的一部分(方便唱片公司卖歌),以带入气氛。
日本动画多为流水线作业,而OP其实是不一定能在动画临近放出时正式完工。因此为了方便动画制作,作曲人往往会给出音乐的试片demo,而动画制作公司就根据音乐试片进行画面初步的设计。折中的90秒成为翘楚。也正因为这样的流程,最终的OP画面也没有与音乐完美结合。
在上面统计的OP表格中,《攻壳机动队 S.A.C 2nd GIG》的OP其实在82秒左右就已经唱完了,但是OP画面却靠一张静态图和部分拖长的音乐,硬生生拖到了90秒。

如果音乐太长,不方便剪短的话,也会出现把前奏放在正片里,达到一种op神插入效果的情况,比如说《AIR》的OP《鸟之诗》。

也有OP中穿插前情提要的《无头骑士异闻录》OP1《裏切りの夕焼け》。

有时候,刻意将OP剪辑成90秒并不是一件好事。《Re:创造主》的OP1就因为结束得太过突然,导致听感远不能达到原曲的震撼度。

谈完OP的时长,接下来谈一谈正片。
日本动画为什么普遍为24分钟左右?这要从日本TV动画的发展史谈起。

正片24分钟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动画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当时限制动画制作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动画不同于影视,动画里所有的内容都是手绘的,由一张张手绘作画叠合、拼接而成的,而为了保证视觉上的相对流畅,每秒钟的作画张数几近24张(日本动画为24帧)。
可想而知,动画制作的工作量多么庞大。

以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白蛇传》为例,其片长76分钟,作画时间7个月,累积作画81787张。这样换算下来,正常一集TV动画时间需要20000张的作画数量,这怎么可能吃得消?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男人出现了。

1963年由手冢治虫制作的并播出的《铁臂阿童木》被普遍认为是日本「有限电视动画」的开端。

实际上,早在《铁臂阿童木》之前,就有一些动画在电视上播出了,但受限于动画制作的高要求,这些动画既短小也不具备影响力,在网上几乎已经销声匿迹。


手冢治虫在《铁臂阿童木》中采用了有限动画画法,即在保证剧情叙事顺畅的基础上,重复拍摄相同张或延长单张画面,并且作画时减小不必要的肢体细节。使得每秒需要的实际原画、工作量大幅减少。低成本的连续每周完成近30分钟的动画时长,这轰动了当时的日本乃至世界。
手冢治虫创造的这种模式,使得动画量产化成为了可能。在此之后业界纷纷效仿,同类动画大量涌现。

每周30分钟时长正好迎合了TV的播放模式。对于一部电视播放的作品来说,一般都会选择把一档节目的时长定在一个比较整齐的时间。随着《铁臂阿童木》的大火,业界纷纷效仿,大多的TV动画都开始以30分钟为一集,其中包括6分钟的广告,这已成为了一种惯例。
以至于一些不在电视上播出的网络动画,也多多少少遵守了这样的原则。

现在的一部30分钟的TV动画,播出顺序大致是这样的:开场、op→赞助商、广告→动画A part→广告→动画B part→ED→广告→下集预告→广告,之后衔接到下一个节目。

说到底,无论是24分钟的正片还是90秒的OP,都是在调和正片和广告、内容与过渡的基础上,对动画标准的一种规范,也方便了电视对节目的编排。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随着动画的量产与商业化,这种模式的优劣也逐渐体现出来。
对一集动画来说,要保证叙事的完整不可能随随便便就结束,但正片的时长是固定的。当时长不足以将整个故事讲完的时候,就会对30分钟的内容编排进行一些调整。
比较好的情况是在OP和ED开始之前就插入前奏,配合当时的气氛,达到神插入的效果。

如果再不够的话就会出现OP和ED消失的情况,这一点在第一集和最后一集往往比较常见,一方面也是为了充实正片的内容。
2018年10月播出的《魔法禁书目录3》,用了26集动画化了小说整整9卷的内容,这对于《魔禁》系列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工作。企划已经是不能再增加集数了,这边一卷的内容又过大。于是,正如大家所见,没有OP和ED在《魔禁3》里已成为常态。可惜即便如此,仍然没有将该讲的故事完全讲清楚。

另一方面,保证每周完成30分钟的动画并非一件易事。现在再去回顾63年的《铁臂阿童木》,可以发现,那简直是PPT动画的经典。
对于一部的动画来说,都要提前数月开始制作,在开播前就已经全部完成也是正常的事。
如果制作来不及怎么办?JC社就被角川塞了一大批企划进来过,导致社内制作工期全乱,其制作质量也可想而知,这一点在《约会大作战3》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约战3》的情况属实并不常见,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停播或者播放总集篇来撑过一个星期。

网络动画环境下的国产动画
相较于日本动画来说,国产动画起步较晚,也正好赶上了互联网的时代,所以国产动画都是网络动画,在制作时长上没有什么限制。不说其他好处,至少可以避免赶剧情的情况。
遗憾的是,现在的国产动画还未能将自由的优势转化为自身的优势。
前面提到,有些人喜欢刷“太短了”的弹幕,但放在国产动画里,那可能就代表“真的短”的意思了。虽然也有《灵笼》这样进度条充实的作品,但更多国产动画因为种种因素影响,长度相当有限,甚至包括了超长OP和ED。

这里不评价做法的好坏,但要提的是,日本TV动画所形成的这样一套标准的规则,是否对动画业界一条完善的产业链有所帮助?

结语
宫崎骏曾表达过对手冢治虫的批判,认为现在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正是手冢模式遗留下来的产物。
但不得不说,手冢开创的模式并演变到现在正片24分钟、OP 90秒之类的固定的模式,使日本动画空前地发达。
无数优质的动画也表明了,24分钟是最合适的。


---- End ----

喜欢本文的姬友们不要忘记点赞、投币和收藏支持我们~
向左滑动屏幕可以阅读我们之前的文章
点击右下角“点赞”上方的按钮可以查询更多优质专栏

往期精彩,点击可达
《专栏丨光与影,何去何从?从《如龙7》谈日本极道文化和时代乱象》

要是觉得文章还不错 就戳这里关注姬吧~
情报姬 为二次元发声!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最新最热的次元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