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章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帮助村民们能够正常的生活,下一步自然是帮助他们自力更生。
白珊珊托人打造了一批瓠种器,所谓瓠种器就是由一根竹竿穿过葫芦,在葫芦上方开出一个圆形的孔。一杆一器,便于播种。
她拿着一个瓠种器给村民们演示,村民们都好奇的来围观。白珊珊站在一片犁好的田地前,一边演示一边说:“其实呢,我们只要把种子装进这个葫芦里,然后微微向前倾。一手拿着瓠种器,一手拿着一根杆子,朝前端这样轻轻地拍...”杆子轻轻一敲,种子就从葫芦里撒到了地里。
“这样真是方便多了!”
“三夫人真厉害...”
“原来这样也行啊!”
“如此,种子就可以均匀的落在地上了。”白珊珊起身看向村民们,“你们很多人的身体状况不适合长期弯腰播种,用这个瓠种器可以让你们方便些,能够更平均地播种。”
一老妇站在一旁,喜极而泣,“这下可好了,我们这些残疾人啊,就可以方便播种了,是不是啊。”老妇双手合十,感激道:“三夫人,您可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是啊,没错......”
村民们纷纷挥拳应和,表示认同。
白珊珊连忙摆摆手,“别别别,乡亲们不必谢我。”她自认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实不敢居功。
“谢谢三夫人!”
“您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太感谢您了!”
......
村民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白珊珊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她也露出了满意欣慰的笑容。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她也相信乐融村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正在这时,官府的衙役匆匆赶来,“三夫人,我家大人说有事与您商议,还请您跟我到衙门去一趟。”
白珊珊点头应是,同村民们告别后就和衙役离开了。
县衙内院
“不知薛大人找我所为何事?”
“本官是想同夫人说一说乐融村归属的问题。”
“薛大人请讲。”白珊珊端起桌上的茶,轻抿了一口,端坐在侧,仔细的听着。
“乐融村处在两镇交界之处,不在我下辖范围内。起初那里只是乞丐的群居之所,人数并不多。其后种种原因导致那里多了许多伤兵流民,这才形成了村落。虽然现在他们可以自食其力,可他们无人管辖,身无所依也不是长久之策。”薛祺顿了顿,复又说道:“我想将他们迁到我下辖的下河村,一来距离城内较近,他们务工可以节省时间,不用赶太久的路;二来他们与下河村的百姓们互相之间也可有个照应,有什么需要都能及时帮忙。”
白珊珊点了点头,她认为薛祺的想法很好。可迁村入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此事并非易事,大人可事先打点好了?”白珊珊见他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想来是已经想好对策了。
薛祺正欲向白珊珊说到此事,“先前从乐融村回来的那天,我便向州郡递了折子呈报此事。同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我又向华阳镇的县令呈请此事,表明了我的意图。幸而,州刺史大人已经批准乐融村的百姓入籍到承平镇,华阳县令也没有异议。”
“另外,我还特意走访了下河村,村民们对于乐融村村民的到来十分欢迎。”
“这样一来,只要说服乐融村百姓,那此事就算成了。”
白珊珊嘴角微扬,心想:这薛祺目前看来的确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薛大人深谋远虑,思虑周全,我想乐融村的百姓们一定会感激您的。”白珊珊由衷地说道。
薛祺摇头轻笑,“夫人过誉了,下官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不敢邀功。”
“还要感谢夫人的帮助,若没有夫人,许多事情下官一人也无法办得妥帖。”
“今日还有一事想要请夫人帮忙。”
“哦?薛大人但所无妨。”
只见薛祺走到白珊珊身前,立身站定,作揖行礼,“本官想请夫人为乐融村以及周边村子的孩子们教书授学。”
白珊珊惊讶的看着薛祺,随即笑道:“薛大人何以见得,我就能胜任此事?”
薛祺看了眼白珊珊,语气十分坚定:“这段时间夫人的所作所为本官都看在眼里,对夫人的才华与能力深信不疑。并且,夫人与那些孩子们相熟,由您来教导他们是合适不过的。”
“既然薛大人如此信任于我,那元清定不辱使命,竭力教导孩子们。”
“那本官在此先谢过夫人了。”
迁村入籍的各项事宜都进展的很顺利,薛祺本想单独建一间屋子作为学堂使用。但百姓们顾及到白珊珊家里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虽然离得不算远,但大家不想让她两头奔波,自己太过操劳,还忽略了孩子。
最后薛祺提议直接在白珊珊居住的溪边小院授课,那里门前有一处空地,环境雅致清幽,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白珊珊也同意让在家里教孩子们学习。
白珊珊给学堂起名叫为风雨堂。
有孩子问白珊珊:“先生,为何要叫风雨堂?”
既然问起,那这第一堂课就来解释一下“风雨堂”的含义吧。
白珊珊想了想,回答道:“我们这里的很多孩子刚刚度过了居无定所,无依无靠的日子。但人生漫漫,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未来所要经历的苦难或许比现在经历的要更苦更多。”
“轻尘栖弱草,何时风雨难料...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要不惧风雨,砥砺前行。;立于风雨,迎朝阳升。”
孩子们听了白珊珊的话,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他们显然还不太理解这话的含义。但那些出自乐融村的孩子们,听到后都有些沉默,但在他们稚嫩的面孔上,眼神却透着不属于他们年龄的坚毅。
白珊珊看着那些孩子,心底泛起一阵酸楚,但她也明白,这些孩子会因为经历过同龄人不曾经历的,其内心会比其他孩子更加坚强坚定。她语重心长地说:“慢慢的,你们就会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
突然,有一个男孩子缓缓的站起来。他是这群孩子里最为年长的,如今已有十岁了。白珊珊对这个孩子尤为关注,他无父无母,对谁都很防备,还从不开口说话。但白珊珊从他日常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极为聪慧的孩子,且天赋极高。只因长期生活环境复杂,才一直没有机会学习。
不过白珊珊有一种很强烈的直觉,这个孩子绝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身上一定有很多故事。
白珊珊见他第一次这么主动,心里很是高兴,“子安,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
男孩拿起桌上的书本指了指,然后看向白珊珊,眼神不似先前那般抗拒,倒是有些胆怯和害怕。
白珊珊一眼便知晓他的意思,便问道:“你是想问我读书的意义吗?”
男孩怯怯的点了点头,眼中亮着光。她总是能明白他的意思,还一直对他很好,心里莫名的很想亲近她。
白珊珊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转向其他孩子问道:“你们觉得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孩子们面面相觑,争先恐后地说道:“挣大钱,做大官!”
“成为有用的人,为国家做贡献。”
“考取功名。”
......
讨论声渐渐平息,白珊珊方才缓缓回答道;“我很喜欢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每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要真正做到这样是很难的。但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崇高的理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能够做到一点点,那就努力去做。”
这就是我认为的读书的意义。
白珊珊的一番话,深深的烙印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当时的他们年纪尚幼,尚难以理解。许多年后,今日先生所讲的这番话,使他们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