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艺理论】瑞恰兹,语义语境探索文本内部结构——附英美新批评的发展得失小概

2023-06-25 16:47 作者:结海楼云生  | 我要投稿

 “我们要求,读者要净化批评思考,排除泛灵论习惯,抵御内心感情和客观世界的无端联系。”

 (可与什克洛夫斯基部分配套阅读)

1.       新批评的基本特征?

新批评派喜欢强调:

①真实之所在:文学是一种审美对象,艺术的真实在于想象和虚构之真实;

②作品本体论:其价值和意义不因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阅读的存在而存在,而因作品本身的存在而存在;

③“内部研究”:新批评派重视【内部规律】(类似俄国形式主义诗学)而非历史、思想、文化的【外部研究】考据工作,呼唤结构主义的文本语言研究。

 

2.       瑞恰兹如何看待语言问题?

3.       瑞恰兹的语义学对新批评的影响?


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的兴衰小史

顾名思义,新批评的新,是相对于传统的【维多利亚文艺批评法】而得名的。

20世纪的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流派非常重要,得名于兰瑟姆的《新批评(1941)》一书,不过,似乎和斯宾干和伯根的同名论文集(1910)和文章(1930)没有关系。

 

新批评派的理论活动主要是以英系文艺研究为传统,美系文艺研究为后继的,

①1915-1930,继承了美国诗人庞德等人对浪漫主义的批判和对“古典主义”的呼唤,形成了一种重视诗歌语言的本体性质的研究风气,这也是新批评派的理论奠基。到TS艾略特和瑞恰兹的时代,他们在文论批评的著述中正式提出了如今被我们视为“新批评派”的观点;

②1930-1945,认同新批评理论的又加入了兰色姆和艾伦退特、布鲁克斯、沃伦等人,组成了【南方批评学派】

③1945-1957,和俄国形式主义让步于苏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批评在美国耶鲁大学成为主导派系——“耶鲁集团”就是新批评的大本营,但是,随着理论框架的日渐繁琐,过于系统化和体制化的批评方法论让这种理论系统的狭隘性暴露无遗。

【新批评】的重要作品是《文学理论(1949韦勒克)》《文学批评简史(1957布鲁克斯)》,这是他们的巅峰之作,同时也是下坡之作,文学基本理论的论述自此也淹没在新批评的方法当中。

后来,存在主义、现象学、前后结构主义纷纷粉墨登场,然而新批评的观点和方法论已经融入了美系文学批评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新批评)死了,但却是向一位威严令人敬畏的父亲那样死去的”,至今在英语国家的大学还有重要的影响。

 


小贴士1-历史文化背景:

①重视考据、历史的维多利亚文学批评法(实证主义),要求研究作者生平思想,这种近似知人论世的方法,在末期无限接近于历史研究;

②克罗齐和柏格森的表现论和直觉主义,最开始对传统批评法对抗,战后旧思想的崩塌迫使理论家们寻求更客观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当然,这不是一种新思想,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提过:诗比编年史更富有哲学意味——因此以历史-社会视角考据作品,本身就不算是完美方法论)

③创作也开始和传统批评法对抗,现代主义从题材到表现形式,普遍冲击着传统批评。

艾略特评价《尤利西斯》就提过,传统文学作品的布局方式,是有序组织作品的结构、模式,它们往往架设了一个有条理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这和当代的绝望心理和安那其状态不符——不止如此,他本人的《荒原》也是语言支离破碎,用凌乱的层次结构破坏传统结构的连贯性,以一种全新的文本表现人类所感受到的社会混乱和心灵困扰。

 

小贴士2-新批评基本特征与理论来源:

目前有论者认为,当代文论的起点在于【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两派,一方面,文学作为客体独立于作者和受众,另一方面,它也是独立于政治道德宗教甚至是社会生活等问题的——什克洛夫斯基有言:“艺术永远独立于生活”即是也。

特征——科林斯·布鲁克斯对此有过精辟的概括

①要求不考虑社会背景、思想历史、政治社会效果,只注意文学客体本身

②探讨作品结构,不考虑作者思想和受众反应

③不赞同【形式-结构】二元,视为一种割裂,要求研究不同语境的异同语词的效果

④强调细读,力图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

简单来说——重视作品本体、重视艺术技巧和手法甚至是语言语用,从内部规律研究文学。

 

初期理论来源——

艾略特的作品:观点较为零星,但确实是激情且创见性的文评家,不满足浪漫主义情感个人宣泄,要求把诗歌“非个人化”来把艺术客体稳定下来(已经有点矛盾了……);

瑞恰兹的理论:提供了基本方法论。

有趣的是,主流的新批评派系,对二人的理论是取舍性的,无论哪一个人,都只是在部分问题上和新批评派的主流一致。


瑞恰兹和《文学批评原理》

瑞恰兹和那些文论家一样并非纯文学出身,而是道德学和心理学出身。

在这本著作里,瑞恰兹认为前人的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空话连篇、尖锐却不连贯的意见、一段、条条框框、些许灵感、玄虚之谈,这些东西构成了现有的批评理论。

这是一种混乱的局面,但为什么?

瑞恰兹认为:

表意困难:这和语言文字的固有属性有关——语言文字无法精确地指示,因此望文生义就多,传统批评那种及其粗糙的价值论和抽象论,本身就是困难至极(瑞恰兹很谦逊地表明:这种思想指示心理意见的一个分支,解释价值不用导入形而上思想);

价值论:虽然排斥以空泛的语词进行粗暴的价值批评,瑞恰兹本质上说也重视价值,他力图在书中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衡量系统(为此甚至写了一篇附录《论价值》),“我们作出价值判断是站在人类的历史和命运的完整意识上考量的。”

 

嗯,瑞恰兹还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剑桥进行诗歌鉴赏课的时候,他给学生发了很多没有署名的诗篇,有趣的是,名家的作品大多被贬的一钱不值,反而平庸之作受到了好评。

瑞恰兹就此提出可能:我们读诗和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支配,署名就是如此的干扰项,作者的生平、风尚、信仰都会影响读者的判断。因此他要求教学中“细读”“提高分辨能力”,这个实践后来被【新批评派】视为首创“细读”的第一实践。

 

和【俄国形式主义】一样,瑞恰兹强调“重要的在不诗所云,在诗本身(《科学与诗》)”,当他从心理学转进修辞学之后,批判吸收了浪漫主义的诗歌理论(《柯勒律治论想象》),真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在文学批评、语言学、美学这三个人文学科的领域内,他都做出了独创性的突出贡献。


 

瑞恰兹语义学和文论影响

一、语言的感情用法vs科学用法(本体论-批评论):两种判然有别的语言用法

文学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无关。

什么是真实?瑞恰兹如此回答:

(1)当一个指称的客观事物如指称的时候,指称就是真实的(但文艺极少用这个);

(2)“真”涉及可接受性(真实),故事符合某种逻辑或内在必然性,因此为真实;

(3)“真”可以等同于真诚。艺术家不抱有任何企图,而对自己不起作用的效果来对读者产生效果。

 

二、冲动平衡论(创作论):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

精神活动发生在机体需要和对刺激的反映之间,

 

 

三、context语境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

所谓context,指的是用来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组事件包括我们可以选择作为原因、结果的任何时间,以及那些所需要的条件。

这样的理论是因为:一个词语(尤其是英语)具有多重潜在意义,但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能获得具体的意义。

所以,对诗歌的分析,词义的选择必须严格谨慎,新批评的细读就是要从单个语义和单个作品的结构分析入手。

瑞恰兹从此提出要求:

①“细读”,因为词语是互相赋予活力的存在;

②作品主题无法用一二陈述就断言,而把其他要素定义为“修辞手法”;

③诗人必须按照寻求的意义来裁剪语言;

④读者必须通过一个寻求意义的过程来发现意义;

⑤按照语境理论,隐喻是多重语境结合的典型实例。

 

影响:《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使用批评》和《修辞哲学》一样,都成为西文批评史的宝贵遗产,张力、悖论、内在平衡、语言用法等概念都对西方现代批评各派起到过重要的影响。


新批评派对瑞恰兹的评价,以及新批评派本身的局限

瑞恰兹重视读者的心理反应,以此来进行文学判断的研究,但兰色姆却不以为然,认为重视读者的心理反应反而会导致批评的毁灭……毕竟,读者们受到个人修养、时代、环境的影响,要从读者的心理反应得到统一的价值依据简直是荒诞。

瑞恰兹提出了“理想读者”,燕卜荪提出了“合适读者”,以此来面对感受式批评的困难——可笑的是这种理想模型,从人类有史以来就从未存在,人的感受也无法彻底统一。

 

新批评派在赞同他们的同时,也对这个问题感到头痛,因此以“感受谬见”将问题搁置起来,实际上,这恰恰也是无法摆脱他们的“感受谬见”的体现。

在高明的批评家,也不过是读者之一,谁能消除千万读者对作品的自由理解呢?

 

可以说从艾略特和瑞恰兹开始的这套方法论的局限就在于:尝试无视传统的考据、作者心理、读者反映和社会效果。

当然,新批评派系确实也在努力调和文学和现实的裂缝,

他们抵御了非理性主义毁灭性的负面影响,

用科学理性主义和语义学分析内部结构,取得了很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绩

——直到今天,我们学习文学理论,都不得不阅读韦勒克、沃伦、兰色姆等人的著作,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方文艺理论】瑞恰兹,语义语境探索文本内部结构——附英美新批评的发展得失小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