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清美考研交叉学科680理论基础真题解析



“平”易近人,圆满收官
伴随北京气温急骤,两天的艰苦奋战终于结束,清华交叉学科初试终于尘埃落定。
相较于2021年令人倒吸凉气的改革方式,2022年的出题方式显得格外和善,总体难度并不高,理论基础和上机的题目,都让同学们反复的练习过,相信最终结果也一定能对得起大家长久以来的努力。这么久大家辛苦啦,先好好休息,再准备全力冲刺复试,今年的复试可能会相较往常更激烈一些。

本次理论基础考试的出题角度和方式,在经历了首年改革后,选择了大家最熟悉的出题方式——论文,题目难度也不大。对于好好上过课,做过练习的同学来说,可以说是一场“半开卷”考试。甚至还给出了材料,表明热点交互技术是近几年大家要关注的重点。
2021年理论基础改革后,交叉学科的总分分数线首次呈下降趋势,因此我们推测2022的考题不会太出其不意。在考前也反复提示大家不要过度“幻听”没有来由的小道消息,按照去年考试的形式认真准备即可。本次理论基础的题目类型印证了我们的猜想,依旧是用论文的形式来考察,甚至反复强调的“论点论据合理”的论文要求,都没有任何变化。

这一部分我们就不赘述了。只要大家平常的练习都做了,上课讲的格式问题都注意到了,这一部分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真题要求唯一的改变是“将论述题目抄写到答卷上”,是因为必须要标明自己选择的是哪一个题目。之前反复强调文章必须有标题,考试时还不写标题的同学只能说是“太不拘小节”了...当然有些同学喜欢自己取一个标题,也没有问题,只是最好把自己的论文标题作为副标题,主标题最好还是考试原题。
论点论据合理和2000字的要求都没有任何变化,按照课上说的执行就好了,甚至都不需要像去年一样要揣摩出题意图,大大减轻了考试时的负担。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颇具创新的三选一题型。这种出题形式相较于第一年的统一命题,更容易体现不同专业的方向特色,更吻合交叉学科的办学宗旨。对于考生来说也会更容易找到好的写作角度。我们经常在课上强调,考试的题目一般不会出非常具体的题目(如包容性设计、可持续设计这种非常具体的方向),但是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一定不可以写得非常抽象、庞大,要尽可能的找到更具体、独特的角度去写。
针对不同交叉方向,我们反复强调:“无论最终出什么形式的题目,都建议考生尽量专注在自己本领域的内容上。或者是无论选择答哪个领域,都要求把这个领域写的具体、合理。
起初我们的设想是:题目可能会稍显含蓄,去引导考生写各专业的具体角度。例如高分班的模考题“未来网络应用场景与设计机会”,我们说过这里的应用场景就是希望大家从各自熟悉的领域去写。如交互方向的同学可以从交互行为、智能硬件产品着手;技术方向同学要尽量体现技术、全面思考技术的应用领域,正如今年的题目出的“产业创新”一样;而编创同学可以通过新媒体空间设计、用户体验、虚拟现实动画叙事方法来着手。而未来网络则意味着要从IoT、虚拟现实、远程协同等等新技术背景去展开。
今年的考题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大家,增加考试难度。而是选择了“明示”考生:一定要从专业的角度展开作答,具体且贴切。更加说明论文角度要“深刻而具体”的重要性。


“虚拟现实技术”如果放在去年的考题上,对于考生其实算是一种考验,因为大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写相对具体的技术应用会有些难度。但今年从暑假班开始,到高分班、冲刺考前班,我们都在反复强调热点技术,也给了大家很多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应该来讲不会出现拿到题目很惊讶的状态,甚至应该是下笔如有神的状态。
虽然我们的模拟题都偏向比较大的范围,希望大家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基本上各位同学也都写过了涉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且在考前班的简答题中,我们还特意出了一道题来保证大家一定复习到VR/AR/MR的应用场景。

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对大家来说是比较熟悉的领域,无论如何都能写出一二。但在考试中,如果想拿到不错的成绩,我们还可以从更新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例如在高分班、冲刺班、考前班中我们用“元宇宙”的专题,跟大家分析过“元宇宙的具体应用领域”。我们讲过不要大谈特谈“元宇宙”,但是对于其中的技术应用、技术架构和发展趋势一定要格外注意。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衍生的应用领域:医学领域、教育领域等等...
还有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我们也在课上跟大家完整的分析过,其中我们可以用的写作角度。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部分,我们都一一讲过,例如虚拟现实补偿论中“关于虚构一直是人类文明的底层冲动”的说法。当在考场上想不出角度的时候,但凡是认真听过课,复习过课件的同学,起码都是有素材可以用的。包括我们提过近年的热点“数字孪生”,也可以作为虚拟现实的扩展应用来谈。这些热点应用领域,可以一定程度避免全文案例都是基于VR眼镜应用的情况。






理论基础的改革,再一次证明交叉学科对于大家的期望。不仅在交叉、人工智能、交互体验、交互叙事各领域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更要在各自的领域成为T型或兀型人才。能通才练识,还要研精究微。
梦想清华清美考研教研中心
交叉学科教研组
2021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