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奇人异士列传:尤里乌斯. 凯撒(三)
公元前67年,凯撒的好友,庞培开始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一、“马格努斯. 庞培”
这一年,时任护民官盖比尼乌斯提出了扫荡海盗的计划。这项计划得到了庞培的鼎力支持,很快就在元老院审议通过了。
庞培被授予远征军总元帅之职,率领12万重装步兵以及5000骑兵组成的20个军团,500艘战舰,出征爱琴海,荡平该地区的海盗。
此次作战计划为期3年,3年内,爱琴海周边地区所有官员都必须配合庞培的军事行动。
庞培是个军事天才,清缴海盗这种程度的军事行动,自然不在话下。但是,问题在于,庞培的才华太过出众了,原本计划为期3年的军事行动,庞培仅用了89天就完成了。
按照惯例,如果将军早于计划完成任务,那么他就应该交出兵权,解甲归田。比方说公元前5世纪时,辛辛纳图斯被任命6个月独裁官,但是大权在握的他,只花了半个月就战胜了外敌。于是,辛辛纳图斯结束战争以后就交出了独裁官大权,解甲归田。但问题在于,庞培并不是辛辛纳图斯,他拒绝交出兵权。
他向元老院提出,要求撤换罗马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指挥官卢库鲁斯,改为庞培担任。庞培可以在必要限度内,任意延长兵权的期限。最后,由庞培全权负责罗马和本都王朝之间的战争。
当时,罗马正面临着与东方的本都王朝之间的战争。本都在罗马东部掀起了叛乱,而负责平叛以及与本都王朝谈判的卢库鲁斯,已经在中东地区作战7年了。战事逐渐陷入胶着,罗马内部的平民派和贵族派都希望战争赶紧结束,所以庞培的提案立刻得到了市民和贵族的拥护。
虽然元老院贵族们并不希望庞培大权独揽,但是中东战争继续僵持下去,也会损害元老院的威信。所以万般无奈之下,元老院只好同意了庞培的提案。
二、当选大祭司
这一年,凯撒在干什么呢?
emmmmmmmm,不很恭维地说,他基本什么都没干。
相比起在前线风生水起的庞培,凯撒的作为只能用“酱油”来形容。公元前67年到公元前65年,这段时间里,凯撒从法务官升迁为案察官。不过此次升迁并不是因为凯撒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只不过是官僚的惯例升迁罢了。
而凯撒升迁之后,就大规模斥资修筑基础设施,重新整修阿皮亚大道,举办盛大的角斗比赛,修建马略的胜利纪念碑。这些对于凯撒而言,并不算是职权范围内的事情,所需费用,也基本都来自他私人财产。所以凯撒在这段时间里背负上了惊人的债务。
凯撒的这一番看似毫无意义的折腾,其实也很能让人理解。因为公元前65年的时候,凯撒已经35岁了,就算不是西庇阿、亚历山大之类的早熟型天才,一般男人到了30岁也该有点作为了。而凯撒至今还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
不过其实凯撒也用不着特别着急,因为两年以后的公元前63年,机会就来了。
公元前63年,时任大祭司美特鲁斯病逝,罗马开始了大祭司选举活动。苏拉改革时,规定大祭司只能由众祭司“商议”决定,这是因为一般祭司大多由元老院贵族担任,元老院贵族商议大祭司人选,就能确保大祭司的权力掌握在贵族手中。
于是,凯撒委托他的好友,时任护民官的拉比埃努斯,向市民大会提议恢复《图密善法案》。公元前104年的《图密善法案》规定大祭司必须由罗马35个选区中的17个选区投票决定,把大祭司的权力归还平民。市民们自然是毫无疑义地支持这个提议。
当然,仅仅是同意大祭司由选举产生,并不能确保凯撒当选。因为凯撒的目的是要自己当选大祭司,所以他还需要亲自参加竞选活动。
罗马时代的竞选和今天西方国家的竞选也没有本质区别,大抵就是挨家挨户地上门宣传,或者在街头搭台演讲,亦或是邀请社会名流替自己拉票。
但仅凭这些,并不能确保当选。所以选举日当天,凯撒出门前就跟他的母亲说:如果我没有当选大祭司,您就不用等我回家了。
不过,命运女神非常眷顾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赌徒。凯撒获得了选举胜利。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凯撒如此执着于大祭司,这么一个宗教职位呢?
这是因为,首先,大祭司是宗教的最高职位,而且和其他所有官职不同,大祭司是单人任职,没有副职,不存在“副大祭司”的说法。而且,大祭司是终身任职,并且还是少数有官邸的公职。
凯撒借大祭司之位,可以很自然地把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捆绑在一起,而且可以独立行使权力,不受同行约束。
就在凯撒就任大祭司的同一年,凯撒的好友,护民官拉比埃努斯举报元老院贵族拉比留斯,罪名是策划谋杀前任护民官。
这事儿几乎可以肯定是凯撒指使拉比埃努斯干的,但是,由于此时拉比留斯已经69岁了。攻击一个69岁的老同志,实在是过于不讲武德,而且谋杀前任护民官这件事,已经是35年前的事儿了,若不是拉比埃努斯提起来,恐怕大多数人都忘了还有这么一回事。所以拉比留斯得到了大多数贵族,以及市民们的同情,举报也就无疾而终了。
不过,如果你觉得这只是凯撒一时兴起的没事儿找事儿,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凯撒希望借这件事,让所有人想起来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做“元老院最终劝告”。
法律上,元老院只有向执政官提出建议的权力,而没有审查权和决定权。但是,公元前121年,格拉古改革时期。反对格拉古改革的元老院,突破了法律的约束,对格拉古发出了所谓的“元老院最终劝告”,并且在“劝告”中声称:元老院支持执政官可以不经审判杀死任何背叛了罗马共和国的人。而被认定为背叛了罗马共和国的人,就是格拉古。于是格拉古就这么被杀了。
35年前,拉比留斯就是奉“元老院最终劝告”,杀死了时任护民官撒图留斯。
凯撒就是想借这件事,扳倒元老院,逼迫元老院放弃“元老院最终劝告”的大权。当然,只靠这件事还不足以动摇元老院。
不过,机会说来就来。
公元前63年,喀提林阴谋爆发。
三、喀提林阴谋
喀提林是一个支持“废除借贷制度”的激进派人士。他在公元前63年参加了执政官选举,选举的口号就是废除借贷制度,也禁止一切通过借贷的奴役行为。
元老院贵族们平时经常放高利贷,自然不能接受废除借贷制度的主张。但是喀提林也有支持者,比如军人。
苏拉改革之后,军人退伍都会获得一部分田地作为退伍金。但是,虽然所有人得到的田地都一样大,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田地都足够好。
绝大多数人分到的田地,位置都非常偏僻,而且土地贫瘠。于是这些人就索性直接把土地抵押出去,借钱做生意。这些人自然会支持废除借贷制度。
于是暴动发生了。
南意和北意同时发生了暴乱,不满现状的退伍军人们也在托斯卡纳聚集起来,准备进军罗马。
这一切本来和喀提林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是暴动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有演变成内战的趋势。元老院急需一个人来为暴动负责,这人就成了喀提林。
于是公元前63年11月8日,喀提林受到了元老院的弹劾,第二天,喀提林不得不离开了罗马,前往托斯卡纳。不过他并没有和暴动分子取得联系,而是寄宿在自己的好友家中。
同年12月3日,西塞罗在元老院会议上,声称自己收到了5个来自边境的居民的陈情,他们表示自己亲眼看到喀提林正在托斯卡纳召集军队,不久就会进军罗马。
两天后,元老院发布了“元老院最终劝告”,宣布喀提林,以及暴动的4名领导人为“国贼”。罗马重装军团倾巢而出,很快就扑灭了暴动。同时十几个士兵冲到了喀提林的住处,把他当场剁成肉酱。此次行动至少造成了3000人死亡,伤者不计其数。领导暴动的首要分子全部被杀,连家人都不能幸免。
这件事,凯撒从头到尾都在反对元老院。元老院从一开始的反应就近乎歇斯底里,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弹劾了喀提林,然后还给人家安上了“国贼”的帽子。
这件事也极大地震撼了“平民派”。其实绝大多数平民派都是很同情暴动分子的,甚至有不少人支持喀提林。结果这件事以如此血腥的方式收场,让平民派极度失望。
这个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撕裂。“喀提林”阴谋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共和国的贵族们是何等无耻,何等凶残。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为了自己放高利贷的权利,可以举国之力,攻击一个不明就里的普通人。倒霉的喀提林还没搞清楚情况就被剁成了肉酱,而所谓的“国贼”其实也只是一群不满高利贷制度的普通老百姓。
凯撒更是对元老院贵族们失望透顶。不过,他也没必要太过伤心,因为或许连凯撒本人都没有意识到,属于凯撒的时代已经来临。
公元前60年,凯撒40岁了,这一年他被任命前往西班牙担任总督。不过机缘巧合之下,他最终前往了北意大利。这一年,是凯撒时代的元年,也是《高卢战记》的开始,更为后来凯撒渡过卢比孔河,最终颠覆元老院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