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经验

2023-05-03 13:24 作者:zusin  | 我要投稿

人无法脱离自己的环境和经验存在,人在与环境的关系中被塑造;存在是生物的,但一切思考都要在环境中才有意义。

从这种意义来说,人的思维不过就是一个复杂的应答机而已。而这个复杂的应答机复杂无非在于:1.有意识的杂乱,指对于一段经历的侧重性吸收和反应,是在环境和经验的双重作用下发生的。2.意识外的内容,包括周期性的激素水平,最明显的便是生理期(特别标注,不分性别);各类机体信号传递,如饥饿、口渴、寒冷、炎热、疼痛、血氧。这是不能为人通过意识所改变的,而是在下一层层次上影响思维的。3.二者的相互作用,例如以极度认真的态度,有时能够调动肾上腺素的分泌,当然似乎是有一定限制的;还比如音乐,香气等比较容易建构一些映射的因素。

所以所谓的时刻完全的思考,无疑是一种伪命题,人无时无刻不处在一个环境影响的状态之中,把这些因素抹去还有内在的生理周期存在,不可能存在一直如一的思考。

关于如何看待一段经历,也就是所谓的学习行为,是被环境和经验所主导的。我说一杯水,城市人会想象的杯子可能是玻璃杯,而没见过玻璃杯的绝不会想象玻璃杯;水,一些人可以想象容易留下水垢,但水质好的地方便不会有这样的印象。那么我说一杯水充满离子,对于硬水地区的人或许就是更好理解,这是最温柔的例子了。(见心理学元概念相关内容,比如对于一些没有详细颜色区分的语言民族进行的颜色区分的训练,发现对于一些颜色就是更容易学习,这或许是我们人类所硬编码的关于颜色辨别的见识,同样可以在盲人的辨色能力中体现,比如问蓝莓和苹果哪个跟橙子颜色更相近之类。)见识,也就是经验的不同,是从一个人呱呱坠地--或者更早--就开始计算的了;我们暂且把性格寄托给一些先天的要素,无论是遗传的或者表观遗传的,对于有如此大个体间差异的人,用同一个尺度衡量,是正确的吗?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教育是有意义的,不如说教育是目前唯一能够试图弭平差距的尝试,当然也是训练人去思考去生活的手段。这不是说教育对所有个体同等有效,但比较受过教育的人和未受教育的人,差异显著。教育试图把经验平等地带给所有受教育者,实际上带给人的一定只是经历。也就是说,无论形式如何更改,最好的效果不过是更容易被更多的人所吸收。而老师在此中的作用,不过是个邮递员罢了,最能动的不过是放在门口还是邮箱中还是放到用户的手中。我很敬仰这些兢兢业业的人。当然,学校既然是只有提供更多经历这个唯一职能,仅仅重视课堂的学习显然不是最好的。

便到这里把。

经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