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晶「自杀」前24小时:成年人的崩溃,从来不是一个瞬间。


有时候生活好像会格外不顺,总有一些不幸的小事接连不断发生,不打商量,不留余地,甚至都没有任何道理可循。
这些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小绝望,最终演变成致命的恶意。当抵抗的力量被消磨殆尽,胡晶晶选择从天桥一跃来解除痛苦。


自杀前的24小时,胡晶晶经历了什么?
07:00 像往常一样挤地铁上班,瑟缩在人墙和门之间,每到一站,人头攒动,在寸步难移的空间里躲避吃早餐的人喷出的唾沫。
09:00 心急火燎地到达公司,打卡。还没坐热就被通知开会,而开会前的第一件事,是先吃止痛药。
11:00 跟客户谈合作,商谈顺利却被老板通知要她主动辞职,辞退变劝退,也没有赔偿金,如果不同意,就没有离职证明。
13:00 茫然失措地坐在公园发呆,却被玩耍的小孩寻求帮助,好不容易把挂树上的球弄下来,自己的外套却卡在了上面。
15:00 还来不及消化情绪,就接到朋友电话,被黑中介骗了半年房租,房东正在赶人,她二话不说跑去帮忙,甚至不惜拿刀阻止。这场冲突,以警察到来结束。
17:00 发现闺蜜筹备了自己的生日会,于是赶回家挑选衣服化了妆,可是出门又被小孩弄脏了外套。崩溃大哭后,外套也进了垃圾箱。
直到此刻,她还在努力抵抗。
可是,当她走过天桥,接完贷款催债的电话,手机意外从手中滑落掉下天桥。可能就是这么一瞬间,压垮她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落了下来。
下一秒,她挤出一个微笑,从天桥上跳了下去。

不过是手机不小心掉下天桥,不过是被男朋友分手,不过是老板“劝退”失业,至于活不下去吗?
好像不至于。
2020年10月13日,大连25岁研究生实验室自缢。
2021年2月2日,江苏10岁男孩跳桥自杀。
2021年4月21日,云南28岁小伙网贷套牢烧炭自尽。
不过是研究生不能毕业,不过是6万元的债务,不过是被父母责备几句,至于走上绝路吗?
好像也不至于。
但每个悲剧的背后,都是漫长情绪的积累。负面情绪的长期压抑(emotional suppression),是一个很重要的、可能导致神经崩溃的因素。
平时习惯于情绪压抑的人,有更大的概率,在某些压力时刻用发泄的方法来应对。
这种发泄可能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比如失恋后的深夜买醉、城市装置的解压房;也可能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比如因为工作不顺而迁怒家人。
发泄可以缓解一时的压抑,但负面情绪如果一直没有通过合理、正确的方式释放,神经崩溃(mental breakdown)必然会在或早或晚的某一时刻出现。
像debuff一样,带来更持续、更长期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你可能会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是压力源,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因为无法处理琐事,所有的事情堆积在一起,好像要把自己压垮;随即对生活中更多事情失去兴趣和动力;强烈地焦虑、抑郁,想要逃离生活……
在突然、强烈的情绪爆发下,即使是一向稳定、甚至看似乐观的人,也有可能会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冲动和失控,甚至自伤或自杀的念头。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为了一件不值得的小事自杀。
回头再看,到底哪件小事,是压垮胡晶晶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失业?是被分手?是贷款公司的催账?
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都说成年人的崩溃是一瞬间的事,但这一瞬间其实是千千万万个瞬间堆积起来的。

在一个人难过的时候,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小事。
我们很难真正去理解另一个人的痛苦。任何一位因为心理上的莫大痛苦而选择自杀的人,都不该成为被苛责的对象。
同样,任何人也都不该自杀而亡,因为这种事本来是可以阻止的。

生命的暗河起承转合,以为躲过了前方一个浪头,却不知近处还埋藏着一处暗礁。
而事后的情绪调控,都需要以消耗大量的认知与抑制控制资源为代价,并且有时非但不能达到调控的目的,反而会产生更为负面的情绪后果。
人们不但对突发创伤性事件,如灾难导致的亲人逝世,难以通过事后的认知调节来降低其情绪影响响(Badour & Feldner,2013);甚至对普通应激事件,如考试的失败和失恋,所带来的情绪压力进行事后调节,也是困难的(Herts & McLaughlin,2012)。
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潜在的威胁性事件未雨绸缪,人类掌握了心理预期(Anticipation)的能力。
对情绪事件进行事前的心理预期,能在无需付出认知代价的情况下,有效降低负性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影响(Alvarez & Chen,2011)。
尽管负性情绪事件尚未出现,预期的过程就足够导致大脑的注意警觉效应和情绪相关神经环路的激活。
举个栗子,比起在热恋中前一刻还在叫宝贝,后一刻就突然分手拉黑相比,情侣双方在反复吵架-冷战-分手-复合的过程中,其中一方或两方已然预料到可能发生的负性事件(分手),并做出了心理预期。
当真实经历到分手时,比起前者来说,后者可能就没有那么痛苦。因为分手这一事件可能已经在内心深处预演排练过无数遍,情绪相关神经环路早已被多次激活。

但成年人的生活总是有委屈,我们也永远无法预估出所有未来会发生的事件,有心的恶意,无心的过失,天灾以及人祸……
在面对这些无法获得心理预期负性事件时,认知方式将显著影响这些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影响(Riskind & Kleiman,2012)。
心理咨询师会建议对负性事件采用适应性的认知方式,如分离式重评、积极重评与接受等,都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保持:
分离式重评(detached reappraisal):将注意焦点从负性内容解除,并指向事件的非情绪方面;
积极重评(positive reappraisal):对负性情绪事件进行正向、积极地思考;
接受(acceptance):接纳负性事件及其情绪影响,而不是改变和拒绝负性情绪。
避免适应不良的认知方式,如:
反刍思维(rumination):将注意力聚焦于负性内容本身及其情绪后果;
负面思考:以负面、消极的方式看待情绪事件;
经验避免:拒绝、回避情绪事件及其后果。

适应不良的认知方式,不仅会显著增强负面情绪和情绪记忆,还有可能增加情绪障碍产生的可能。
当你发现自己陷入长期、难以抑制的负面情绪,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时,就可能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或许不一定能让你那些糟糕的情绪体验全部消失,从此体会不到悲伤、愤怒。
因为无论哪种情绪体验都是合理的,它们就是我们人生的组成部分。
但可以帮你打破循环,用更加科学循证的方式应对它。
尽管我们对情绪事件的认知方式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并不是无法改变的,系统的认知训练可以改变与重塑个体对情绪事件的认知方式。
倘若无人懂你,你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