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那一年,让我的心牢牢地系在了隆德的这个小县城里|志青春


本期导读: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丁晓宇,南京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服务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第二中学,负责初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兼任校团委生活委员。

当梧桐树叶在绵绵的冬雨中飘落时,我才如梦醒般意识到,这是南京。在宁夏支教的日子已离我半载,却又恍如隔日。想来,这个时节,二中的操场应已是白雪皑皑,那些小调皮鬼们肯定课间又打雪仗误了上课铃了吧。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在出征前从未领略过北国风光。初到支教地,水土不服便是我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干燥寒冷的气候、极高的海拔、天差地别的饮食差异,无一不在折磨着我的身体。但当地人民的热情招待、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翻腾着热气的隆德暖锅、气拔山河的秦腔,却又把我的心牢牢地系在了隆德的小县城里。

在二中担任的教学工作并不繁重,我教的都是大家眼里的“副科中的副科”——心理健康教育和信息技术,但也正因为我教授的课程不那么“重要”,所以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便有了更大的可塑空间。这样的教学机遇让我格外珍惜,所以每次备课都会花很多心思去把课程设计得巧妙有趣。我会带孩子们去操场放飞纸飞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玩乐中明白人生的道理。后来,有孩子写信跟我说,当初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课,是他们在枯燥的中学学习生活中最大的盼头?这对于初为人师的我来说,是比任何荣誉都更宝贵的肯定。

由于教学任务比较轻松,作为心理老师的我也干起了“兼职”——开展“知心姐姐”信箱。这项“兼职”也成了我后来工作中的重头戏,每周大约有30个小时的时间都在给孩子们写回信,为年少的他们解答一些有关学习、家庭、青春等的烦恼。我自掏腰包买了很多好看的信纸、信封来给他们写回信,每一封信我都要仔细斟酌,甚至在动笔前会列提纲打草稿。我无比郑重地对待着每一份投往信箱的诉求,因为对于我来说,这可能只是一封回信,但是对于年少的他们来说,来自老师的解答或许就是他们小小世界观里奉行的“真理”。

课堂之外,下乡家访工作的开展也让我记忆颇深。下乡家访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踏上黄土地,也是我第一次见识到西海固的另一面。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父母不是在外打工,就是在家务农。有些人家,买不起牛,就借了大笔的牛债,有些父母,患了严重的腰椎病,还要下地种田。我们来时正赶上农忙,孩子们写完作业都要帮着一起干农活儿。每户人家的客厅都还装修得较为体面,但出了客厅,我们还是看到了简陋的牛棚、破旧的土炕、墙壁上的裂缝和城里早已淘汰掉的旧式炉子。西北的冬天太冷了,用不起暖气还是要靠烧炉子取暖。但贫寒的生活并没有压弯他们的脊梁,他们依然在平凡的日子里努力奋斗,养活一家老小,供孩子读书,期盼着美好的生活能早一天来临。为孩子们募集助学金和暖冬物资的工作十分繁琐和辛苦,但每每想到只要我多努力一分,他们的生活就可以多改善一分,我就又充满了干劲,再苦再累也愿意多坚持一分。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回望过去一年的支教经历,常感慨颇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我不知道我微薄的力量会不会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一丝改变,但这三百多天的经历却改变了我许多。我再也无法心安理得的大手大脚花钱,购物车里心仪的衣服存了又删,迟迟不愿意点下结算的按钮,总想攒点钱给孩子们多捐几本书;我再也无法对学习糊弄了事,想起孩子们跋山涉水求学的艰辛,过去自己虚度的每一寸光阴都使我无比懊恼。我愈发希望自己的羽翼可以快些丰满,这样我就更有能力去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变得更幸福一些。

End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微信公众号“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编辑:王品皓(浙江工业大学)、孔翔(池州学院)
插画:千库网
责编:王倩倩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