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经济Ep15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概念梳理P363:宏观、指标、衡量

不考虑定义,只考虑实用上的差距:微观经济学关注于个体、单个企业在市场中的规律,所考虑的要素相对比较少;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国家,则会考虑内外多个层次、角度的要素影响,所以整体观感就是一大波的公式,基础记忆量就大很多。
就后面的内容看,基本内容都要基于前面的几个公式,所以需要的不是浮光掠影的泛读和熟悉,而是深度记忆,信手拈来,并且能够直接展开分析的程度,这门课的学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开始——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a.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对比:宏观经济学系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及其后果;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问题:
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物价水平(又称“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胀问题;
经济增长问题。
指标:
国民收入:衡量社会经济活动成就的一个广泛概念,包括: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狭义的);
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
失业率:就业状况和居民福利、社会稳定甚至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之间关系最为密切;
物价水平:物价总水平,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包括:
消费价格指数(CPI);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GDP折算(或平减)指数;
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影响——
对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产生影响;
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有影响;
通货膨胀率过高,表明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问题;
其他指标:
政府预算赤字;
贸易赤字和盈余的变动;
利率和汇率的变动。
总结:宏观经济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可以被称作收入理论。
b.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三大部门:
家庭;
企业;
政府。
三大市场:
产品市场:无数有形和无形的产品(服务产品)形成供给、需求和交易价格、交易量;
货币市场:所有金融资产(银行存贷款、证券、保险、信托等)在这里形成供给、需求和交易价格、交易量;
劳动市场:作为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方和作为劳动需求方的企业、政府在进行交易并形成劳动价格和就业量。
基本理论框架:对三大经济部门在三大类市场的交互作用的研究——
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仅仅研究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模型,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的最简单的理论模型;
国民收入决定的LS-LM模型:在上述模型中加入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模型;
国民收入决定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即AD-AS模型:在LS-LM模型中再加入劳动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模型。
模型适用范围:
前两个模型只是研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第三个模型研究的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一起决定国民收入。
注意:这里讲的还是与国外不发生关系的封闭经济的情况,如果引进国际经济部门,那么决定国民收入的总需求中,除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还有国际市场。
c.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经济理论上:
相同点: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
它们的需求曲线一般来说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价格下降,需求量会增加;
它们的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价格上升,供给量会上升;
不同点: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是个体商品(包括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成交量;
宏观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供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价格和产出也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价格水平和社会产出总值——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经济政策上:
相同点:二者都是政府运用一定经济手段引导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使之趋向有利于改善社会的经济福利;
不同点:
微观经济的目标主要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纠正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上的“失灵”;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虽然也得通过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实现,但这个目标主要不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是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d.宏观经济学的加总(aggregation)法
定义:
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经济加总”:人们用以描述某些经济生活的一个简单的抽象。
注意: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几点值得注意——
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就像树木是森林的基础一样;
有些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
有些时候一些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根本不能直接加总。
结论:总量分析运用加总方法时需要谨慎,要区分能否加总的不同情况,以及弄清楚加总能否达到研究宏观经济行为的目的。
e.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次安排
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标:寻找保持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所谓稳定的增长系指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增长;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框架:为了达到最终目标——
西方学者必须探究哪些市场上的哪些经济变量决定国民收入的大小;
在得知这些变量以后,人们就可以进一步制定政策来控制这些变量,以使国民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a.国内生产总值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
背景: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首先要有定义和计量产出或总收入的一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就研究这套方法;
地位: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概念——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指用于出售而供生产别中产品用的产品。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含义——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最终各种产品的价值都适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GDP测定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是计算期内(如2017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结论:产出是指增值,即产出等于新增价值,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产出总是等于支出;
意义:认识到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又等于总支出,对于弄清如何核算GDP有着重大的意义。
核算方法:
生产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GDP;
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
收入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
b.核算GDP的两种方法
b.1用支出法核算GDP
含义: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组分:
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
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折旧:资本品由于损耗而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品的有形磨损,还包括看资本老化带来的无形磨损;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
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政府支出:
一部分:政府购买;
另一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
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
公式:GDP=C+I+G+(X-M)
b.2用收入法核算GDP
含义: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严格来说,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外,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
组成:
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公司税前利润;
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资本折旧。
公式: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其他概念:从不同角度对国民收入的衡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生产活动的价值,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
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重置投资部分;
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家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PI):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为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就得到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注意:
国外要素净支付: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如本国在外国投资获得的利润,本国公民在外国的劳务收入等)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称为来自国外要素的所得净额(net 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也称为国外要素净支付;
公式: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支付;
国民收入(要素报酬)并不会都给个人,从中要减去公司保留利润和社会保障缴款。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a.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两部门经济:
定义:指一个假设的经济社会,其中只有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即厂商),因而就不存在企业间接税;
前提:
为了简化分析,先撇开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都用Y表示;
没有税收、政府支出及进出口贸易;
公式:
从支出的角度看:由于把企业库存的变动作为存货投资,则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即Y=C+I;
从收入的角度看:由于把利润看做是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息和租金后的余额,则国内生产总值=总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
储蓄-投资恒等式:C+I=Y=C+S,得到I=S。
b.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部门经济:
定义:在两部门经济基础上,引入政府部门;
政府经济活动的表现:
政府收入(主要是向企业和居民征税);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公式:
从支出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Y=C+I+G;
从收入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全部税金收入-政府转移支付=消费+储蓄+政府的净收入,即Y=C+S+(T0-tr)=C+S+T;
储蓄-投资恒等式:C+I+G=Y=C+S+T,得到I+G=S+T,即I=S+(T-G)——(T-G)可看作政府储蓄,即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恒等。
c.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
定义:在三部门经济基础上,引入国外部门;
公式:
从支出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构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Y=C+I+G+(X-M);
从收入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构成=消费+储蓄+政府的净收入+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即Y=C+S+T+Kr——Kr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储蓄-投资恒等式:C+I+G+(X-M)=C+S+T+Kr,得到I+G+(X-M)=S+T+Kr,即I=S+(T-G)+(M-X+Kr)——(M-X+Kr)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即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恒等。
第五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定义:
名义GDP(货币GDP):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公式: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第六节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a.失业的衡量
失业:
定义: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失业者: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变换工作岗位或者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失业率:
定义:并不是失业人数和总人口的比率,而是劳动人口中失业人数和劳动力总数的比率;
公式:劳动力数量=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
作用:失业率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失业状况与居民福利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劳动力参与率:
定义: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力数量的百分比;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数量/成年人口总数*100%。
b.物价水平的衡量
通货膨胀:
定义: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物价总水平(一般物价水平):所有产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值——价格指数;
作用: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又一大重要指标,因为这一指标同样与居民福利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价格指数分类:
消费价格指数(CPI):
定义:又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公式:CPI=现期价格指数/基期价格指数*100%;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定义: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产品构成:制成品、原材料;
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指数:即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