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行为如何预防及后续解决
柠檬心理丨作者
柠檬心理&QQ音乐丨音频
前阵子,一个“小学生持刀追砍母亲20余刀,事后淡定玩手机”的新闻占据了热搜榜,大家都在痛斥这个孩子的狠决。而在之后记者对这位小学的父母以及奶奶采访中,大家才发现原来这家人的态度都很冷漠。所以在教育心理学上有这么一句话“孩子的问题归根归根到底是家庭的问题”,如果你的孩子也出现类似于逃学叛逆,沉迷游戏等等让你困恼的行为问题,请先不要忙着教训,你需要先知道孩子尝试不同的行为表达方式本意是希望得到关注。
寻求关注是孩子的本能需求,如果有正面关注那最好,如果没有,他们宁愿要负面关注也不想要你无视他。如果家长总是忽略孩子的这项需求,那么孩子就会用问题行为来表达,比如在学校大家斗殴,或是离家出走等等,而这样可能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负面行为取得关注后,受到惩罚,惩罚最起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在乎他的,关心他做了什么的,那么孩子可能会采用更加过激的方式去获得关注,因为在孩子看来,有没有得到关注比得到什么样的关注更加重要。这样的过程不断强化孩子对于问题行为的依赖,问题行为也会越来越严重。
除了想要吸引家长的注意,有时候,孩子的问题行为是为了得到同学的关注,让自己成为同学眼里有特色的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其他同学看不起他,孩子为了取得同学的关注,就会变成最不听话的,或者话最多的等等,这样在其他同学的眼中是有特点的,而不是默默无闻的成为大家眼里的小透明。
那么,针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家长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去应对呢?
首先,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正面关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无疑是最初的教育者,在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去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认同孩子的想法,孩子自然不会感到缺失。孩子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家长可以问清楚事情的原委,问孩子的感受和问题,不能一味的用自己的想法去猜测情况,然后再根据情况给孩子建议。
其次,家长在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后,可以给予孩子更多行为方式的选择,规避孩子再次出现问题行为的情况。孩子之前因为某些问题出现过不良行为,其实家长不能确定,在之后孩子遇到其他问题时,是否还会采取以前的不良的方式方法,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个时候,家长需要拓宽孩子的思维,告诉孩子有其他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比如让孩子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在纸上,如果孩子愿意的话就给自己看,不愿意的话就放进抽屉,当这种压力感受解决后就将纸张撕掉;或者是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带孩子出远门走一走,拓宽一下视野。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多说一些自己的经历,再谈一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样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思路,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必总拘泥于用问题行为来将自己困在问题的框里,更应该走出这个框,直面问题。
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出现问题行为,但不能指望孩子自己就可以完成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家长需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即使问题行为出现,也不要慌乱,一味的责骂孩子或者强行扭转孩子的行为,这些反而会引起反作用,家长要放平心态,再和孩子去沟通,和孩子一起找到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