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中的性別與打造消費天堂
不知為何最近的課程,不論是史學導論中小組報告的主題,關於漢代西北邊疆士兵與軍事的漢簡(其實就是兩千多年前的缺曠紀錄),還是前些日子偷蹭其他班到新莊檔案局的校外教學,這兩者都一直提到一個名詞,也就是「檔案」。
檔案的運用一直以來是學者研究歷史時的重要課題,那麼我們該如何運用檔案呢?而其中又有甚麼心法呢?我將以十一月五號,師大邀請近史所研究員連玲玲的檔案中的性別為例,以性別的議題為核心,剖析檔案研究的性質,並且再進一步介紹連玲玲藉由檔案所著的《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討論民國初年的百貨公司與其背後的流行文化。

那咱們先來看檔案,根據美國檔案學會對檔案的定義,檔案是由個人、家庭或機構所創造與紀錄,以及因為其有持續性的價值而被保存。
Records created or received by person ,family or organization and preserved because of their continued value.
可是從上述的定義來看,檔案似乎脫離不了個人變造的因素,而脫離客觀中立性?比如常凱申(蔣介石)日記XD
但事實恰恰相反,應為檔案尤其是機構的檔案,往往是行政過程下的產物,反而更能展現當時的客觀性(這是一句歷史虛無急轉過來肯定歷史的敘述),也因為如此檔案作為史料有三種特性,即真實性、唯一性、自然性。
真實性:
因為檔案的書寫是由可信任或可靠的機構所產生,而且常有妥善的保護與並有保存價值。保存的意義又是如何呢?則是唯一性的範疇了。
唯一性:
通常檔案被機構所收藏,而大約只有百分之五的文件被保留,且留下來的檔案通常只有一件,歷史學研究中常有孤證不立的問題,因此使用史書時,常需要比較各方文本。那麼檔案呢?這就得提到下一個特性了。
自然性:
如前文所述檔案常常是機構公務處裡的副產品,是自然產生之物,而非特意產生的文書(例如蔣介石的《五記》、《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蔣介石日記》等等,族繁不及備載)。而且自然產生檔案也有連續性的特質。
看起來檔案似乎是幾乎完美的一手史料了,只要使用它便能天下無敵了,但檔案也會有偽造或是虛構的問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是好呢?
這就是歷史學家發揮其功力的地方了。
例如在講座中連玲玲討論關於檔案虛構的問題時,以這本《Fiction in the Archives》為例
本書主要書寫與討論十六世紀法國司法檔案中的赦罪故事的敘述者,作者提醒,許多罪狀都是虛構的,不能當作純粹的史料,而是應該從為何罪狀是虛構?虛構背後的目的為何?以及赦免行為本身的文化邏輯是甚麼?
像是書中關於赦免的案例,如許多男性殺人犯的求赦狀強調自己因為突如其來的憤怒而誤殺,或因節日的歡樂導致心情鬆懈而誤殺;女殺人犯則是強調名節受辱,或因情緒失控而過失殺人。
作者發現不論男女殺人犯(農夫或是單純的婦女)在其赦罪狀中發現超過其階層的修辭技巧,這個現象則代表官方透過赦罪的行為,以及之後的赦罪故事貫穿階層,將自身的價值觀與語言習慣強加在底層百姓之上,從而達到符合上層價值觀需求的赦罪故事。簡而言之,赦免故事的敘述是一種「表現」(showing),創造真實感的表現,而非一種「敘述」(telling)當事者的感受為何。
所以研究檔案時,除了分析檔案本身的文本之外,也要連結書寫者的立場、當時的時代背景、檔案的應用等,才能夠不落入某些檔案所遺留的時代窠臼與書寫者主觀的陷阱。
談完檔案的一些性質,那我們該回到連玲玲的老本行之一,也就是從檔案進行性別史研究。
女性作為歷史書寫中的少數者,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檔案之中。所以運用檔案時,經常會有女性資料不足,或是女性只是男性敘事偶發的一部份的情況發生,這也使得建立女性歷史的難度上升。
所以研究婦女史時,則需要運用檔案之外,也就檔案沒有提及的東西進行討論,例如當時的社會風氣、文化觀念,名人的日記,非文字文本等,而且如有機會,則可以創造史料,即進行口述訪談,從當事人的口中連結檔案等,當然方法還有很多,此處便只舉幾例。
說了一大堆檔案,想必諸君一定煩了,接下來,我們就以連玲玲的《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看看一百年前左右的上海,是如何透過百貨公司漸漸成為一個消費天堂。
本書共分兩個部分,分別是消費空間與消費觀念,空間的部分因為涉及太多地理及實體店面的描繪,我想等到真的到了當地再書寫。(才不是因為我懶呢!(ーεー))而第二部分的如廣告等一系列文化概念,則伴隨著報紙、電視或網絡等各種媒介存續至今,而這些媒介所乘載的消費文化符號仍然深入人心,所以我偏向討論當時的消費觀念,以及其在近代中國是如何透過百貨公司塑造的。
那我們就從民國時期一段對於廣告的論述開始吧!
「現代的人,尤其是略有知識以上的人,多少都帶點廣告熱,廣告幾乎成為生活上的一個重要條件。為甚麼領帶要買一條顏色鮮豔的?為甚麼帽子要戴得時式的?好好的牙齒為何要鑲金?好好的眼睛為何要戴上眼鏡?為什麼頭髮要燙得捲起來?為甚麼露出兩條臂膀還不夠,進一步還要露出兩條小腿?除了廣告作用之外,你能給以一個怎樣更滿意的解釋?至於名剌上堆滿一大堆的頭銜,交際場中不時看見他活動的,你能給他一個怎樣更滿意的解釋?」
這段引文的作者是張其訒(1985-1950),筆名亦菴,由此可見時人已經發現廣告在日常生活的影響甚大,像是消費習慣或是價值觀等,亦復如是。而這樣的消費習慣改變,例如在牙膏廣告刊登之前,民國時期的人們普遍使用牙粉,但在廣告刊登後,人們紛紛選擇使用的牙膏等。以此例來看,並非全然因為商品的存在,而是因為相信商品能夠帶來更好的生活,簡言之,廣告即是一種對理想或夢想的承諾,以馬克思的說法,是一中形塑意識形態的工具。
那麼,這個在如今生活中稀鬆平常的廣告,放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中,我們又該如何觀察呢? 如果仔細分析廣告的本質,你會發現在現代報刊業進入中國之前,廣告的性質的型態無非是商標、招幌、仿單等,必須緊鄰著商店的宣傳模式。也就是必須等到有需求的消費者主動發現店家,才有其廣告的作用。但隨者廣告在報業的應用,廣告的性質則變為主動尋找潛在的消費者(目前無直接消費需求者),例如早期的《申報》將廣告稱為「告白」即有布告的意思。

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大量引入中國的民國時期,廣告不只是單純的商業宣傳,同時也將新文化作為商品般宣傳。
像是可以編成相聲貫口的一大堆機,如冰箱、打字機、收音機、唱片、播放機、吸塵器、電風扇、電燈泡、軋草機等,這些帶有賽先生意涵的商品,也常常以極具科學性的宣傳筆法,如省時、省力、高效率等。例如這則製汽水機的廣告
「英國最新發明,……數秒便能製汽水一磅,用法簡單,人人會製,保無危險,在家庭中備一具,可享無限的幸福。」
同時家庭也是新文化探討的一部分,自然也被運用在廣告之中,例如附圖中關於發酵粉的廣告,則體現小家庭逐漸取代傳統大家庭,成為現代家庭的典型,而圖中的女性切蛋糕的動作,雖然是強調其服務者的身分(可能還未完全脫離既有的家庭意象,女性做為服務者)但途中明顯可發現,女主人是唯一給予觀眾正面的人物,而其他家庭成員只有側身照,可間接表現女性地位上升的意涵,再者從六根蠟燭來看,應該是為六歲小孩慶生,也代表「兒童」的觀念也開始普及於上海的社會。(至於兒童,又是一個很大的坑了,改天再說)

個人化的需求也被強調,像是百貨公司販售各類個人用品衣服手帕等,能夠屬於自己並表明自身社會地位的商品,以及在社會關係中凸顯個人獨立性的商品(例如……帽子),並且客製化服務也應運而生,像是永安公司代理的康克令(Conklin)鋼筆,則打出「寶劍贈烈士,名筆贈友人」的廣告,其中的友人並非只限於普通朋友,而是相知相惜的異性知己,因此這類客製化的商品,除了獨特性之外,也揉合友情或愛情的堅貞與持久的符號。(其實我認為送書就好了,醒醒吧你沒有……)
相較於贈於男性,或彰顯男性的百貨公司商品,在30年代百貨公司也愈發往女性化轉型。
除了女性商品的增加櫃檯外,永安公司為了建立公司形象所發行的《永安月刊》,也可以反映此現象的現象,根據主編的說法《永安月刊》的受眾大部分是家庭主婦,因此月刊中常會有關於婦女相關的議題,如〈寫給有丈夫的女人〉、〈婦女與家庭〉等,又或是月刊中「愛的講座」的主題,清一色都是女性如何獲得愛情,走進婚姻的策略。除此之外《永安月刊》也在功能上性別中立的商品,以女性做為廣告主體,並且給予廣告中的女性現代女性的特質(modern femininity),以強調追逐新品的合理與正當性。
從性別的角度來看,民國時期的廣告對於女性,即便百貨公司不斷將女性塑造為消費行為的主體,如附圖中一名女士抱走整間百貨公司,除了女性符號的運用之外,也反映當時社會將百貨公司視為女性空間,但也將她們放於家庭照顧的脈絡之中。所以也能間接看出當時所提倡的新觀念,恰恰是60-70年代女性主義所反抗的觀念。


後記
看完前文,會不會有想逛百貨公司的衝動?我是有一點啦!想買一條圍巾,但就是口袋不夠深。總之,歷史學家應該將目光放在宏偉的敘事之外,也應該放在日常的生活的瑣事中,並不是記得一些零星的知識點,反而是將其貫徹於生活體悟,活在象牙塔裡的學者,除非是天才,否則是很難寫出深入人心的歷史著作的,因此一如布洛赫在《史家的技藝》所說:「我是個歷史學者,因此,我更愛生活。J'aime la vie」
有時候打文章時,我會先打後記,吐槽自己一番或埋一些哏在裡面,才會繼續打前文的,不然一次肝完全文我會累死。
然後期末考是甚麼?能吃嗎?
累哇歷史2020 12/31-2021/1/1---1/3 敬祝 2021 新年快樂

參考資料
連玲玲,《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7)
馬克·布洛赫(Marc Bloch)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台北:遠流,2020)
師大研究生講座 檔案中的性別 連玲玲主講

附錄
連玲玲 《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摘要
本書著重的消費文化在近代中國的擴張,並以百貨公司為具體事例,探討其如何重新塑造城市樣貌與生活方式,亦即在「進步」印象下的消費生活。而本書將跳脫過往書寫企業歷史的筆法,以消費主義為核心,看百貨公司如何成為展演文化權力的舞台與城市現象,並分為消費空間與消費觀念兩部共六章節進行討論。
在消費空間的第一章主要敘述因為開港後洋人帶來新文化的發展,上海成為百貨公司的搖籃,並且敘述洋人百貨與旅澳華僑四大百貨公司歷史沿革,以及探討租界與百貨公司重塑上海南京路的城市空間分佈;第二章在「買」融入「看」的視覺行銷脈絡下,論商店視覺化的空間構築,如洋樓建築、櫥窗、櫃檯等現代化消費體驗,同時外來的霓虹燈光、電台廣播與奇觀式展銷活動亦刺激著消費享受。因公共化的視覺行銷形成消費欲望民主化,實則階級色彩清晰,並且因其視覺特效該空間亦爲政治所挪用;第三章則是討論百貨公司運用娛樂場所模糊自身對階級的界線,即先從餐廳旅館到劇院遊戲場樓閣,到舞廳跑冰場等,再到後期因黑道介入遊戲場所帶來的改革等,遂使之面向平民與減弱其外來性。
在消費觀念的部分,第四章以討論廣告作為社會溝通的方式,同時也刺激著生活方式與進步的觀念,從而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並帶有啟蒙教化的色彩,在華洋衝突下,廣告也為國族主義所利用,形成國貨運動;第五章則以《永安月刊》為例,從公司誌討論消費生活的知識化,如新科技的消費, 或提供可實踐性的消費知識,即美的觀念塑造,或是以專業人士背書知識,抑或如視覺圖案表現,更甚至是戰時的消費知識建構等;第六章以仕女天堂爲切入點,探討消費者的性別塑造,即消費意象與女性綁定,以及從女性消費到消費女性兩點討論,前者是百貨公司的客群女性化,後者則是女店員的普及,總之在消費與勞動之下,都可呈現性別的競逐與協商。
最後,尾聲總結百貨公司除了作為現代文明的展場,也可探討現代性在異國的張力與爭議,即以下三點,一是作為文化的中介者,二是承載不齊的概念與不協調的實踐,三是呈現消費文化的想像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