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三国演义里的哪个角色?
前言:
最近有人问了我这个问题,今天聊一聊。

因为我个人的性格原因,我很少会特别喜欢某个角色。
所以在《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我有几个比较喜欢的角色,但没有特别喜欢(最喜欢)的角色。
我比较喜欢的角色有三个:刘备、诸葛亮、关云长。
我喜欢这三个角色,是因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我觉得很好的品质。
此外,我还有一个不看好(不是讨厌)的角色:曹操。
我不看好这个角色,也是因为他有一个我觉得不好的品质。
因为我只看过一遍电视剧,也没看过原著,所以我只能根据我的记忆印象讲讲我对三国演义里各角色的理解。
刘备这个角色,是个有原则、重情义的人。他重视桃园结义,重视追随他的百姓,以一些东西为原则——所以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他都要贯彻自己的原则。
逃难的时候不肯丢下百姓,关羽被杀的时候不以“最优解”行事而是出兵替兄弟报仇,这些都是他能贯彻自己原则的体现。
这样的品质极具吸引力。
因为当你知道他的原则是什么时,你就掌握了安全区域,你知道他绝对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所以只要你处在他的原则区域内,你就是安全的。
比如,你不需要担心他哪天被利诱而选择出卖你,因为你知道在他的原则中,人大于利。
又因为你知道他是能贯彻自己原则的人,所以绝不会出现“他放弃了原则,选择了利大于人”的情况。
诸葛亮这个角色,是个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并且不改初心的人。
他在剧中刘备身边是智慧担当,在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他像是一台负责计算「全局最优解」的机器,根据已有条件计算出通往目标的最优路径,然后将结果反馈给刘备——由刘备决定采不采纳。
刘备有好几次没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这些举动都让本就不富裕的创业计划雪上加霜。
从最优解机器的视角来看,不采纳建议等于主动增加游戏难度,使「抵达目标」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越来越不现实。
当这个游戏难度高到一定程度,最优解是直接放弃这盘游戏。
不过诸葛亮还是选择继续辅佐刘备,并且至死方休。
如果说初出茅庐时的诸葛亮很有信心帮刘备一统天下,这时候他还不算是“明知事不可为”,因为那时候确实是有机会一统天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这个“一统天下”的计划就越来越不切实际了。
即使如此,诸葛亮也仍然不改初心,仍要继续前行,仍要继续辅佐刘备——这是知道事不可为,仍为之。
这时候的诸葛亮是一个追逐理想的人。
「理想」这个东西很特殊,它在多数时候是一种「此生不能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正因为理想不容易被实现,所以它才令人向往。
假如诸葛亮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实现了理想,他就只会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励志角色,届时他所追逐的那个东西也不会被称作「理想」,而是「目标」了。
正因为他没有实现,所以他所追逐的那个东西,才是理想。
一生遭遇种种曲折和磨难,却没有停下追逐理想的脚步——这之中有许多人们的向往。
因为对极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理想大概率是一生都无法实现的,那么既然如此,还要继续追求理想吗?
这个问题很难给出答案,但只要他们想起诸葛亮,也许就会在彻底停下追逐理想的脚步之前,再向前走几步。
关云长这个角色极有原则,甚至说是“原则的化身”都不夸张,他在原则方面的表现让曹操都不忍心杀他,这一点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而后人们对关公的爱戴,既能说明关云长在忠义方面的原则是多么深入人心,也能说明人们自古至今都很喜欢那些有原则的人。
说完我比较喜欢的这几个角色,再说一个我不看好的角色:曹操。
曹操是枭雄,但他的一大硬伤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看起来帅气、听起来威风,感觉颇有“强者风范”——其实是把路走窄了。
原因倒也简单:当你决定要辜负天下人的时候,天下人必定也会反过来辜负你。
由于你无法把一切「要辜负你」的事都掐死在摇篮里,所以你只能时刻提防那些“可能会出现的辜负”。
虽然曹操本身生性多疑,但自从他走了这条辜负天下人的路之后,他就更加日夜难眠了,以至于他要通过「吾好梦中杀人」的方式警告别人不要夜间接近他。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辜负别人就是失道之路,会把自己的道走的越来越窄。
虽然曹操作为创业成功者的形象似乎能说明“这条道,可通天”,但这里的因果关系并不明。
或许,曹操不这么极端,反而能走得更远。
至少陈宫就是因为看透了曹操的为人而宁死不辅,徐庶似乎也是不认可曹操的理念而拒绝为其献计。
另外,剧中张飞好酒、酒后乱打士卒也是一个会把路走窄的问题。
总体而言,在三国演义中,我喜欢的角色都拥有一些我认为会有助于人生道路的品质,我不看好的角色都拥有一些我认为有碍于人生道路的品质。
也许诸葛亮的事迹和关公的事迹有剧情加工/夸张的成分,但人们对这些角色的喜爱、对这些事迹的认可,却是真实的。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114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