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三章

2023-07-07 00:10 作者:若有若无的风  | 我要投稿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注解】

不推崇贤能,人民就不会追求(荣誉);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人民就不会偷盗。不让能够引起更多欲望的东西显现,人民自然不会乱。上一章中是就事实的看得见的差异之间的依存和作用论述,要将客观存在的差异作为发展动力;这一章是就人的内心例如功名利禄这些人为制造的差异应该不提倡:核心是“不见可欲”,不能刻意制造这种引起欲望增强的东西。在老子的时代,他正是看到了这个现象导致的国家问题,提出这个观点。到今天反而加剧了。这也是老子提倡“无为”的内在原因之一。

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合适的工作,只要安排合理,都能更好发挥作用。例如企业“末位淘汰”的模式,看起来似乎是择优录取、优胜略汰利于企业发展,但没有注意长期影响。过度竞争会引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必然会发展成冲突,小则损民伤财,大则分崩离析,然后形成更加复杂的冲突——看今日世界局势即可。当我们人为创造或者区别出来一种事物,就必然要考虑能不能得到控制。核能虽然巨大,但也足以毁灭人类。

因而说明人道的治理方法: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无知无欲;即使有智,也没有谁敢为“天下先”;这样还有不能治理的吗?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是使每一个人都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那么就容易找到合适的位置,从而成就自己,获得物质条件是自然而然的事,也就不用担心食不果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人安居乐业,每个人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互帮互助,人人有尊严有人格,独立而自由,就无需立什么大志了。而现在之所以会有大志,是因为现实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把所做的都不自居(弗志),别人就愿意为你分担,自然就会使所有人都团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智慧,又有谁必要站出来立什么志,那么自然没什么需要治理的,国家也不会混乱了。如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远大理想的树立正是因为当时清朝腐败,国家混乱,人民生活困苦,又备受外来侵略。假使国盛民强,人民安居乐业,又何必立此大志。因而“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文明的特征不是有多么强大,而是需要自律。一个不自律的人或者民族,必将极盛而衰。

在一个团队和集体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子也注意到这一点。所以这一篇也是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团队问题。老子的“无为”从来不是虚空飘渺的,而是脚踏实地的,和孔子的“大同”设想一样,都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财富。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原著,独立思考,不要随意听信他人传言,我也只是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道德经》第三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