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系列的第二篇不得不进行的第三次尝试
正如同这个标题所写到的,被我命名为为“爪巴爬”的这个系列的第二篇,反正这篇能过审的话大概就是第三稿了,第一稿大概是因为语言过于激烈,外加讲了些比较深层次的瓜,触及到了某两位的黑历史,被锁定了。但是有一说一,你要真有这个心思,花点功夫去查查萌娘百科,该有的瓜都有,无所谓的。然后第一稿这边没过,就被我随手丢知乎和nga了,要是以后的我想查证的话以后可以去直接找我自己的知乎账号;第二稿则是我挂了外站的链接,本来想着是原文过不了,挂上原文的链接总可以了吧,但似乎是不可以的。
所以也就有了接下来的第三稿。
第三稿可以说是和前两篇完全没啥关系了,几乎算是写了另外一个东西。

当然在正文之前,先插播一点东西。由于某次直播的关系,我的这个私人账号里面某明奇妙多了一些不熟悉的人的关注,虽然说我不是很讨厌这种事情,但是原本这些专栏的目的只是给我现实生活中比较要好的朋友的看的一些类似树洞性质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可能有必要声明一些问题:
专栏现在一共有四个系列,分别是我每周看漫画的随口吐槽《漫画回》,某些IP完结的感想《完结谈》,去电影院看了院线电影之后的感想《影评集》,已经现在正在阅读的这个负责记录二次元领域一些值得被我谴责的东西的系列《爪巴爬》。
所有的写作文字有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就是这是一个私人向的树洞,可以算作我学习数学闲暇时间的一丝丝发泄,写出的文字大抵上可以看做的农家肥料,不要企图从中找一些值得细细品鉴的东西,吃屎总是不太理智的,农家肥的本意也只是给我自己施肥而已,当然过客也被施肥了,那也算是美事一件。
我个人是无所谓冲与被冲,毕竟很不客气的说我对我的现实生活相当满意,网络对我来说只能说是个找乐子的工具,这个工具用不顺手了大抵上换一个就好。

接下来使正文部分,本来没有例外的是,我们需要对发生了什么进行一定的记录,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第一稿的精髓大概率是不太能发在这里了,那么退而求其次的是,记录下一个令人可以顺藤摸瓜的神秘数字:1717483510。至于这个数字是啥意思,我只能说:“(有的病)最后;总会;治好。”
所以在以后的我重新看完一遍第一稿的时候,还是得继续想,得多想。下面我会从很多很大的角度来讲一些看法。

第一角度来自一个简单的词语:“附近”
大致的灵感来自于老蒋的这两个视频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你要打算看懂后面这段话的话,你需要先花1.5h左右先看看这两期视频。尤其是第二个。
主要思考的点是这么来的,说到底,事情的起端总是微小的,lex似乎只是在直播间发表了过激言论而已,但是为什么言论的雪球越来越大呢,越来越多的非无职转生的观众开始进入了战场,个人认为,是lex这么些年来,在粉丝数量一路上,并没有很好的注意好自己在这个名叫动画区的“附近”的投入,就换句话说,lex对动画区似乎很难有什么很突出的贡献,反而是有着一长串的黑历史,所以lex本身的抗风险能力是要明显弱于同为动画区的其他up,以及同粉丝数量级的其他up。
我个人是在互联网上是没有附近怎么一个概念,但是一个职业向的视频制作者却是有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网络对观众是高投入产出比的,而对视频创作者是低投入产出比的。
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向下,正是网络中的大多数,都是没有附近的,原子化的个体,那么同样的,个体的不稳定因素就是会不可避免的放大,说人话就是,网路社区的氛围下降是一个大的历史趋势,并且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当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就会开始破后而立的,进行新一波根据地的筛选。
所以我很少去感叹国内的网络环境在一步步恶烈,因为一来,我偶尔的科学上网经历会告诉我自己国外烂得更离谱。二来,这不过是变得更烂的前一部分而已。
今天是昨天的明天,是明天的昨天。

第二个想要讲的角度是文化方面的,大致上可以浓缩到两个关键词上,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可以参考的视频有老蒋的两个视频

和nbht刚刚发的视频

当然,这种观点我很早就很很多朋友聊过,当时我说了这么一件事,说是,不同人说的二次元不是同一个二次元。
我们不妨在这问一些问题,真有读者的话可以尝试回答一下:
每季度追番剧的叫二次元吗?
只补经典老番的叫二次元吗?(钢炼一类)
只看超火热剧场版的叫二次元吗?(你的名字一类)
只玩二次元手游的叫二次元吗?
只玩王者荣耀的叫二次元吗?
只玩雀魂的叫二次元吗?
只看vtb的叫二次元吗?
只看特摄的叫二次元吗?
正是不同人对同一个词语有了不同的定义,交流才有了障碍。所以还是数学好,大家都快来数学系学数学吧,所有的词语都有严谨的定义,但凡有和你观点冲突的,不是你死就是他亡,这点非常刺激,完全不会出现网络上的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窘境(大雾)。
词义模糊的根本原因在于获取核心向的二次元内容的门槛在逐步降低,这也自然而然的导致了整一个亚文化生态的平均质量在慢慢下降,并且在资本涌入时期,资本的导向与艺术性的导向似乎不太一致,这也就导致了,处于这个圈子里面的人提高自己浓度的速度,远远慢于不怎么高质量的初学者涌入所带来的均值降低。直到现在,二次元这个亚文化像是一个基础不牢的气泡,悍然撞向了主流文化这一鹅卵石中。
说到底,包括二次元在内很多亚文化,都存在着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亚文化在扩张圈子的同时,陷入了追求质量还是追求数量的选择中。
但是更加不幸的是,看似是有选择余地,实际上却没有选择的权利。不同的亚文化有相当大的自身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最终这个亚文化是走向内闭收敛,或是无限扩张。仅仅举我曾浅显混过的花切圈,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是相当高的,这样的属性注定了花切圈一直以来都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与低存在感。而日本动漫就因为互联网的普及,B站的发展,降低了新人入圈的门槛,这个亚文化就开始无限增殖了。
xdm,随着时代的浪潮漂泊就完事了,海面总是偶尔飞过海鸥。

第三个想讲的是三观与网络的问题
这里的启发来自于泛式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开始在网络世界寻求三观,泛式的观点我倒是觉得蛮有道理。
过去10年互联网从一个完全与现实世界没有交集的空间,开始慢慢变成与现实空间大面积重合的空间。网络世界成为了构成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他们在现实意义的现实世界的时间,这些人们自然而然的开始对自己所生活的网络社区提出了一定的道德诉求,但是于此同时,仍然有相当大部分的网民仍然比较割裂自己的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年龄偏小的网民的的确确没有将自己的现实生活放在网络上,他们上学在真实存在的学校,他们吃饭去食堂吃饭;但是年龄稍大的网民,他们的生活完全离不开网络,老板的决策是通过企业微信发送的,中午的午餐是外卖平台上点的。所以不同人对网络的使用环境不同,不同人对这一环境的诉求也就不尽相同,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截然相反。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对三观这个问题的不同态度。
当然,这里插一句,我还是个网络乐子人。
更加学术的说,人事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我们不难去发出这样的疑问,在社会关系较弱的网络里面,我们是不是变得更不像我们在现实世界里面的人了呢?

其实从第三点我们又说回到了第一点,新一代网民在网络里面在呈现原子化的趋势,正是因为新一代网民在没有在互联网世界上的附近。
这么看来,很难不这么说,互联网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同构(代数意义上)。

不知道为啥写完了发现,这篇《爪巴爬》写得越来越远,好像已经和原来的事情已经没啥关系了。当然这是极好的,如果始终在聊这个事情,那么这篇文章大概率是过不了审了,发散出去聊聊其他的东西,能过审,留下点记忆,也是极好。

当然其实就第一稿到第三稿的这段时间又多了些原本的事的非常深的瓜,但是也就就此打住,不再多聊,一来不想不打算背刺某些把瓜搞出来的人,二来是我个人的报复心理还是很强,有一点洗的成分我反而还不太想说,选择性的报道事实的真相总是有种掌握信息的快乐,这大抵得上平日里打桌游王牌在手的畅快之感。
毕竟,我也不是什么好人。不过,大家都不是什么好人就是了。
因为当个好人的投入产出比总是远低于当个乐子人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