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吴晓明(全46讲)

2023-06-25 21:34 作者:bili哔哩小鬼头  | 我要投稿

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在十七世纪后和二十世纪之间,我看到有三个时代可以称为著名的时代:笛卡尔和洛克的时代、康德和黑格尔的时代以及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不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萨特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意义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1//现代性

吴晓明认为,从哲学上来讲,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这种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资本、现代形而上学。现代形而上学是指现代哲学以及以现代哲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和技术。

资本: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货币不是资本,但资本表现为集中的货币。把货币投入到生产或者流通过程中,让货币产生超出自身价值以外的价值,这个时候货币转为资本。资本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增值。

现代形而上学: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传统的,而非现代的。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必须要依靠现代形而上学。

资本与现代形而上学的关系:资本是物质的动因,是一种欲望,它要求不断地增值,不断的获利,它使现代世界表现为进步和不断发展。现代形而上学是资本的这种欲望得到实现和满足,因此现代的经济生活主要表现为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

资本与现代形而上学在经济生活中合谋的不同阶段:机器、泰罗制、电脑


2//有原则高度

对现代世界的批判很早就有,如法国重农学派、卢梭、西斯蒙第、普鲁东。

对现代世界的浪漫主义批判是缺乏原则高度的批判。这种缺乏原则高度首先表现为开历史的倒车;其次表现在这种批判没有致力于真正的社会改造,而只是诉诸人类的良知、良心或精神。

衡量对现代性批判是否有原则高度的依据:这种批判是不是浪漫主义的批判,是否表现为开历史的倒车;这种批判是否致力于真正的社会改造。


3//批判

哲学上的批判可概括为八个字:澄清前提、划定界限

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自由的思想就是不接受未经审查其前提的思想,无论它看起来多么理所当然。——黑格尔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要澄清现代经济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并且把握现代经济生活的界限。


第一讲//德国唯心主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问题:既与的(given)的人类知识,它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它的界限在哪里。第一批判的背景是经验论的充分发展导致人类知识体系的大厦摇摇欲坠,特别是休谟把经验论发展到充分的地步,以至于一切实体和一切实体性关系都成为不可能了。康德指出拯救之路,他说人类关系有没有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它是既与的、现成的,因此没必要讨论。值得讨论的是这种知识它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界限在哪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划分了知识的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康德哲学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在之物,第二叫自我意识。


维特根斯坦的“我”


费希特是康德哲学的后继者。如何从唯一一个出发点,来构造整个世界,他试图处理康德的二元论问题。

费希特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一、我是我(我等于我),我是自为的,我是我存在的原因和结果。二、我设定一个非我与我相对立,这意味着我是生产性的,创造出一个非我。三、我设定一个可分割的自我和一个可分割的非我而实现自我和非我的统一。

黑格尔说,费希特从第一个命题到第二个命题的转变实际上是非法的,偷偷引入了第一个命题中不存在的非我。


谢林

同一哲学:主体与客体,我与非我都是同一的,同一于实体,同一于绝对者。

谢林主张通过理智直观的形式领会和把握绝对者,黑格尔则从思辨的思维来把握绝对者,否则就只能是扬言皈依了上帝,实际上是把我们的任意和武断强加给上帝。


黑格尔

黑格尔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

马克思曾指出,黑格尔哲学由三个因素:第一,斯宾诺莎的“实体”,亦即形而上学化了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亦即形而上学化了的脱离自然的人;第三,黑格尔本人的“绝对精神”,亦即形而上学化了的上述两者之必然的统一。

黑格尔与谢林哲学的区别:绝对者或实体的反思形式,在谢林看来是理智直观、艺术的天才;而在黑格尔看来是思辨思维,其中介过程是辩证法。


第二讲//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青年黑格尔派

加达默尔认为19世纪始于歌德黑格尔的逝世。


老年黑格尔派,也称“黑格尔右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右翼思想家集团、德国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思想代表。主要成员有:加布勒、辛里克斯、罗生克兰兹等。

青年黑格尔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激进派,亦称黑格尔左派。主要成员有:D.F.施特劳斯、B.鲍威尔、M.施蒂纳等。

老年黑格尔派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区别:大体上老年黑格尔派在整理黑格尔的遗嘱,在对黑格尔哲学的学术的阐释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他们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是非常保守的。青年黑格尔派在阐述黑格尔哲学的义理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且他们在政治和宗教上表现得更为激进。


第三讲//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

哲学、法学与政治

马克思在政治上更贴近康德、费希特,但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主义造成应有(应当)和现有(是)的对立。这种对立在当时实际上已经落伍,因为黑格尔已经对此有所回答。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1年《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比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马克思当时的哲学立场主要是自我意识,而不是实体的立场。他对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持保留态度,主要是因为应有和现有的矛盾。


“如果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被设定为绝对的原则,那么一切真正的和现实的科学,由于个别性在事物本性中不居统治地位,当然就被取消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科学,而不是现代自然科学。尽管有此局限性,但自然意识哲学依然非常重要。因为在它使得一切真正的科学和现实的科学成为不可能的时候,同时也使得一切对于人的意识来说是超验的东西,因而也是属于想象的理智的东西也全部破灭了。也就是说,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成为绝对原则,使得现实科学成为不可能,也使得迷信和不自由的神秘主义成为不可能。


第四讲//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1841-1845)

莱茵报主编时期1842-1843

(一)与“自由人”的决裂

鲍威尔等被解除教职,成为“自由人”,引发了自我意识观点的理论家的愤怒,而且是极端的愤怒。这些人认为马克思既然担任了《莱茵报》主编,就应该发表自我意识者主观主义极强的文章,成为自我意识的机关报。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认为以极端的方式来讨论宗教和政治是完全不恰当的,因此与“自由人”日渐疏远。

马克思与主观主义哲学的决裂不是毫无征兆的,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就有所表现,他对抽象的个人的自我意识采取保留态度。

(二)物质利益问题

莱茵省议会讨论的禁猎法和地产析分涉及到物质利益问题,这些是主观主义哲学不会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作为莱茵报主编又不得不关注这些问题,他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到主观主义哲学在解释现实物质利益问题中的乏力。


(三)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哲学立场

人民理性


第五讲//费尔巴哈哲学与国民经济学

(一)费尔巴哈哲学

(1)对宗教的人本学批判

费尔巴哈的立场不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也不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而是现实的人。

上帝的知实际上是人的知,上帝的能实际上是人的能,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赋予一个对象,并且在这个对象当中直观到自己的本质。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异化,这个对象本身是人自身的本质,但他却反过来成为统治人和奴役人的一种工具。

(2)对一般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人本学批判运用到哲学领域,哲学本身与宗教一样,是人异化的结果,因此哲学本身应该受到谴责。

费尔巴哈评价黑格尔哲学是思辨神学,是神学的最后一根理性支柱,但这不是黑格尔个人思想的问题,而是整个哲学史,可以说斯宾诺莎是始作俑者,而黑格尔是完成者。

(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落脚点:感性-对象性

费尔巴哈认为现实性就是感性。海德格尔评价尼采上帝死了的论断,他认为所谓上帝死了就是指那个超感性世界崩塌了,不再形成约束力。

费尔巴哈关于对象的两个命题:1)主体如果没有对象就是无。黑格尔的绝对主体是一,是自在自为的,没有对象。后来马克思将这一命题表述为,非对象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2)与主体本质相关的那个对象是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现实的主体面对着三个对象:1)自然界 2)我与你,因此人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3)上帝

(4)存在论问题

费尔巴哈关于对象的反思形式是直观而且仅仅是直观。费尔巴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直观的对象性,试图瓦解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但是直观的对象性瓦解不了这种对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费尔巴哈的直观是一种双重直观,高级的哲学直观看到人应当具有自由、权利的本质,而普通的直观又看到现实的人面临的压迫。因此虽然对象性直观联系了主体和客体,但是无法处理应有和现实的矛盾。如果我们将现实建立在感性世界,如何看待诸如上帝的超感性世界?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的对立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费尔巴哈也意识到要协调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的关系,提出高卢-日耳曼原则。


(二)国民经济学

按照列宁的说法,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两个转变。马克思的整个立场是费尔巴哈立场。

国民经济学实际上就是指的政治经济学或古典经济学


(1)重商主义或货币主义(政治经济学前史)

重商主义或货币主义实际上是指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代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前提条件:第一、集中货币财产。第二、生产为了商业,意图通过商业建立一个充分发展的市场。


重商主义或货币主义不能算作国民经济学的部分,应该看作是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重商主义的核心观点在“流通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一命题中得到充分显现。

重商主义提出的问题:英国如何保持它的繁荣? 回答:贸易顺差,铸币不外流


在这一阶段,原来的特殊财富现在变成了一般财富和抽象财富,他用货币/货币量来标识。


(2)现代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佩蒂

威廉佩蒂被称为政治经济之父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不同于重商主义关注非常具体的问题,他第一次提出经济学的科学问题:市场价格所环绕着涨落的那个平均价格(威廉佩蒂称为自然价格)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威廉佩蒂回答两点:1)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由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的劳动的数量来决定的。2)自然价格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二、威廉佩蒂把自然科学中使用的方法引入到经济学领域中来,并为之加上数学的形态,《政治算术》。


(3)重农主义

重商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是英国的经济学思潮,而重农主义则是法国的经济学思潮,代表人物有魁奈等。

魁奈的主要思想:财富的真正源泉是自然界,是土地。他认为财富的增价应该围绕着纯产品展开。魁奈区分了财富的增值与财富的加算。在农业中,种下一粒种子收获多于一的粮食,实现了财富的增值。而工业产品是各种材料的堆砌,是财富的加算,如在手表上加钻石,更不用说商业了。这种观点对重商主义“流通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造成猛烈冲击。

尽管魁奈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他却认识到财富的增长不在流通领域,而在于生产领域,尽管他把生产局限于农业领域。


(4)古典经济学的完成:斯密和李嘉图

亚当斯密的基本贡献:1)确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形态。2)亚当斯密规定了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基本领域,即利润、工资、地租。3)他开始研究资本的构成,他划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亚当斯密的基本立场是自由主义,主张看不见的手作为支配。


亚当斯密有时在自己的理论中将劳动价值论贯彻的不是很彻底。李嘉图完善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他认为价值不仅由直接消耗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来决定,而且由消耗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所决定,价值不是由实际消耗的劳动决定的,而是由必要劳动决定的。对质量不同的劳动的估价,是以一切实际目标所需要的充分的准确性在市场上确定的。


(5)古典经济学对自身的疑惑:西斯蒙地

西斯蒙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从而否定了古典经济学主要的结论之一,即资本主义生产或现代经济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古典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危机是自由市场的生长性疾病,好似儿童生长过快带来的关节疼痛,他不是病变。西斯蒙地则看到经济危机源自现代经济生活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危机是毁灭性的。他在他的经济学著作中还讨论了工业和农业中小生产者的破灭、工人被机器排挤、收入和消费的低落趋势等等,因此实际上他提出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生产的必要性。


重商主义使得一般财富和抽象财富得以成立,重心领域是流通。而古典经济学则看到经济生活的核心是生产,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被发现了,将对流通的关注转换到经济本身中的生产。


第六讲//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部主要作品《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为什么要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

(1)要求对宗教的世俗基础进行批判

马克思:“对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之所以说对德国来说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主要是基于费尔巴哈超出思辨哲学,对宗教神学和一般哲学进行批判,转移到对现实的自然和现实的人上。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重要的任务,即对宗教的世俗基础进行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神学归结到它的世俗基础,归结到创造宗教的现实的人身上去。但如果说宗教的本质应该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那么对宗教的批判则意味着对政治、城市、法律等世俗基础本身进行批判。

(2)德国的历史性

原本与副本

原本是社会现实,副本是表现社会现实的理论形态--哲学

把握德国的历史性不是去批判德国的现实,尽管德国的现实理应受到批判,而是批判德国的哲学,因为德国的哲学是本世纪的精神的同时代人,而不是历史的同时代人,对那个时候德国现实的批判反而低于同时代的批判水平。由此,马克思展开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政治解放:1)现代国家的具体实现(英法) 2)法哲学(德国)

“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德国在政治上思考其他国家做过的事情,德国是这些国家理论上的良心。”这就是说,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就意味着对现代国家的批判。德国的国家学说的缺陷表现现代国家的未完成,表现现代国家机体本身的缺陷。

德国实现政治解放的不可能性:“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在这瞬间社会亲如兄弟,会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做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要使人民革命同市民社会特殊阶级的解放完全一致,要使一个等级被承认为整个社会的等级,社会的一切缺陷就必定相反地集中于另一个阶级,一定的等级就必定成为引起普遍不满的等级,成为普遍障碍的体现,一切特殊的社会领域,就必定被看作是整个社会中的昭彰的罪恶,因此从这个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法国贵族和法国僧侣的消极的普遍意义,决定了同他们最接近却又截然对立的阶级及资产阶级的积极的普遍意义……但是在德国,任何一个特殊阶级所缺乏的,不仅是能标明自己是社会消极代表的那种坚毅尖锐但是无情,同样任何一个等级也还缺乏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哪怕是瞬间相同的那种开阔胸怀,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去实施政治暴力的天赋,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一言蔽之,德国缺乏社会消极代表和社会积极代表的对立。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达到了现代国家的高度,而且达到了对现代国家进行批判的高度,马克思把这一高度叫做人的高度。这种理论上的具有人的高度的批判,在实践上意味着另一个高度,即人的解放。这意味着,德国的解放不可能通过政治解放的中间阶梯,这种不可能性意味着另外一种可能性——德国的解放直接越过政治解放的中间阶梯,来完成人的解放。

理论上德国可以直接越过政治解放达到人的解放,但现实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条件。“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带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的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权利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他不能再要求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他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阶级,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的等级。”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3发表在《德法年鉴》

(1)经济力量的决定理论,至少在现代历史中是如此

(2)区分了经济学的两个主要阶段:一个是重商主义与货币主义,另外一个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恩格斯将亚当斯密看作是经济学的马丁路德,他们把握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

(3)私有制的古典经济学是伪善的、矛盾的、不道德的。不应该把私有制看作是自然的合理的唯一可能的东西。

(4)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的垄断竞争、无政府状态、商业危机、贫困化、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堕落等等,是私有制所固有的。



第七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明确的哲学立场依然是费尔巴哈的,但其中对费尔巴哈已经有一些婉转的批评,这为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费尔巴哈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明显地开展出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一)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的二律背反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但是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的一部分。”劳动价值论与工资规律的矛盾。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二律背反,是因为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劳动是自相矛盾的,这个劳动不是我们认为的一般劳动、自然劳动。马克思开始使用术语概括政治经济学所使用的劳动,称为“有害的招致灾难的劳动”、“片面的抽象的劳动”,最终使用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2)异化劳动的规定

1.物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

“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它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在,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宗教方面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

2.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马克思有时称之为自我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应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产品不过是生产活动的总结,一次你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异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异化、活动的异化、异化的活动。”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且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3.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关系

自由的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变成了满足一种需要,去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总的整体特性,总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马克思将劳动看作是人的生活本身,是人的类本质,但在异化劳动下,劳动变成了人们维持生活的手段。

4.人同人之间的异化关系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这种异化关系用马克思后来的话来说就是阶级斗争,甚至也包括在一个阶级内部的竞争。

(3)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异化劳动是原因,私有财产是结果。私有财产并不是自然之物。

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劳动恰恰就是异化劳动。

国民经济学把握了私有财产的主体的本质


(二)以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

(1)何谓“积极的扬弃”

“无产和有产的对比,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抗,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比,一种没有同化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比,还没有作为矛盾存在风险的对比。这种对比即使没有私有财产前进运动,也能以最初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古罗马、土耳其等,因此他还不表现为私有财产本身设定的对立……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是发展到矛盾关系的,因而是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能动关系的私有财产……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

黑格尔在逻辑学上使用差别-对立-矛盾,对立发展到矛盾状态,使得解决这种对立的前提得以产生,是扬弃的前提。

马克思并不反对私有财产的发展,相反他认为私有财产的产生、私有财产的发展、私有财产发展到矛盾关系这样一个进程才有可能产生扬弃的私有财产,扬弃的私有财产是扬弃异化的前提条件。

(2)共产主义的三种主要形式

1.粗陋的共产主义

粗陋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完成。简单来说,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被平均化,在这样一种形式中出现的共产主义叫做粗陋的共产主义。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没有被扬弃,而是被平摊到每一个人身上。强制提高工资或使工资平均化,说到底就是使得私有财产关系普遍化,一切人都是工人,而不是私有财产的扬弃。

“在他的最初的形式中,不过是这种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这样的共产主义以双重的形式表现出来,首先物质的财产对他的统治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他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为私有财产来占有的一切都加以消灭,他想用强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舍弃。在他看来,物质的直接占有是生活和生存的唯一目的,工人这个规定并没有被取消,而是被推广到一切人身上,私有财产的关系仍然是共同体同实物世界的关系。”

2.政治形式的共产主义和经济形式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的政治形式:民主的或专职的

共产主义的经济形式:共产主义不是政治形式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及人的异化的影响下,要求废除国家

马克思不同意共产主义是政治形式的或经济形式的看法,因为共产主义既不能是政治性质的,也不可能是经济性质的。经济是私有财产的运动,在没有私有财产的地方也就没有经济生活和经济学,而共产主义不在私有财产的运动范围中。政治无非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而共产主义也不能是政治的。共产主义是社会性质的,是自愿自发的。

3.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一方面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另一方面它有一个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三)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变革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1)费尔巴哈的哲学贡献

“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做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

在高级的哲学直观中把握了社会。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人类社会在费尔巴哈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中被肯定下来,费尔巴哈根据高级的哲学直观确立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因此他声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

“他把立足于自身之上并且实证的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同自称是决定的肯定的那个否定之否定对立起来。”所谓“立足于自身之上并且实证的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即是感性,“自称是决定的肯定的那个否定之否定”是思辨的思维,费尔巴哈把直接的感性与思辨的思维对立起来。

(2)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正题、反题、合题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正题:“黑格尔从异化出发,从实体出发,从绝对的抽象的不变出发,就是说,说得更通俗些,他从宗教和神学出发。”

反题:“黑格尔扬弃了无限的东西,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这是哲学对宗教神学的扬弃。”

合题:“黑格尔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抽象的无限的东西,这意味着宗教和神学的恢复。”


马克思对此的评价:“由此可见,费尔巴哈把否定的否定仅仅看作哲学同自身的矛盾,看作在否定神学之后又肯定神学的哲学,即同自身相对立而肯定神学的哲学。”“但是因为黑格尔根据否定之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之否定看作是真正的和是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作是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历史运动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表面上看,马克思对黑格尔不满,但实际上是一种肯定。一方面黑格尔为历史运动找到了哲学上的具有原则高度的表达,这恰恰是费尔巴哈没有做到的,另一方面黑格尔只是为历史运动找到了一种抽象的逻辑的和思辨的表达。

(3)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它的伟大之处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是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是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

“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椭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力量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他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他所以只创造和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对象性活动中,“对象性”的概念源自费尔巴哈,“活动”源自德国唯心主义。


第八讲//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新世界观的创立

(一)存在论变革

(1)实践:感性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

(2)对全部旧哲学的批判

(3)同单纯理论态度的批判的脱离

(二)历史唯物主义

(1)意识与社会存在

一切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2)权利与权力

权利追问的是合理或不合理,是理性的范畴。社会权力是一种感性的力量,社会权力是人对人的支配。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从所谓理性的领域当中深入到所谓生活世界当中去,并且在这个生活世界当中确立确定社会权力的基本方式,并且在社会权力的基本方式中来理解所谓依照理性人安排的权利,因此权利不过是社会权力采取的法律术语。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进入到社会权力的感性领域。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吴晓明(全46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