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阿三谈印度在拉达克的的军事准备

2020-09-07 11:57 作者:美啦尼西亚  | 我要投稿

     印度国防参谋长B瓶·拉完它陆军上将(Chief of Defence Staff General Bipin Rawat)作为印度军方代表人物,前几天第一次表了这么一个态:如果对话不能迫使华夏撤军,那么军事选项不能排除(a military option remained on the table.)。类似的意思,印度总理和国防部长都含蓄地说过。不过他这次说得比较直,意思就是对面的东土大军必须撤回到2020年4月时的位置上去,否则我们阿三军队不惜一战。

        阿三说,如果他们阿三军队被逼到绝境,被迫兑现这位国防参谋长的威胁,硬着头皮匆匆上阵。那么阿三可能有三种军事行动方案可选。

       第一种,也是印军目前正在准备执行的,作战方案就是印度陆军主动占领阻挡东土大军前进的有利阵地,跟对方搞近距离对峙,熬过可怕的冬天,这样又可以混一年。 (Indian units would occupy blocking positions opposite the Chinese (with an agreed 'buffer zone' separating troops in some areas) and wait out the intruders through a winter deployment.)

      第二种方案: 主动夺取未曾占据或轻度占据过的(un-held, or lightly held)争议土地或者干脆就是华夏领土,夺过来以后,用于印度政府在谈判桌上和东土大军进行土地置换。

     第三种方案最大胆:主动发起正面攻入(frontally attack PLA positions),打进东土大军的阵地,从物理上赶走(physically evict)敌人。

      虽说这个第三方案有点激进,正常阿三都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但是印度陆军实际上是非常看重这个方案的。因为从心急如焚印度陆军角度看,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去三个月,印度陆军啥也不能干(inaction),给了东土大军充分的时间,他们建立了强大的防御阵地,集结大批火炮和坦克这种进攻型武器,囤积了大量武器弹药。调动了增援部队和预备队,对手做好了全面大战的准备(all-out fighting)。印度其实已经错过了先下手为强的宝贵时机。

        印度陆军战史上有个卡吉尔战争,这玩意儿发生在1999年,印度打赢了。印度军事专家临时抱佛脚,再次挖掘这次胜利的经验教训,希望对自己在和东土大军作战中有所启发,有所借鉴,有所帮助。

       那次战争巴基斯坦武装分子首先占领了据说是印方的山头,印度陆军立即组织反攻,毫不迟疑。对比当前的拉达克形势,迄今为止,印度政府一直声称印度没有丢失任何领土(the government's denials of any loss of territory),这就让印度军队很难做了。部队军官想自作主张,下定决心一意孤行,采取坚决有力的冒险行动,就没有了政治上的理由了。

      在卡吉尔战争中,巴基斯坦武装分子的越界行动违背了印巴双方签订的西姆拉协定,巴基斯坦政府始终不出头。而现在的拉达克冲突是发生在灰色地带,双方边界线未划定,双方都声称对方进入了自己宣布的实际控制区。

      如果印度宣布拉达克全部归印度,主动攻打敌营,驱逐东土大军出境,那么对方就会认为印度发起的全面进攻是正式宣战。可以预料结果是冲突急剧升级,有可能反被敌人夺走更多的土地,得不偿失。虎视眈眈的巴基斯坦有可能趁虚而入,偷袭印度。同时拉达克的卡吉尔县的穆斯林(印度在拉达克设置两个县:列城和卡吉尔,前者居民主要是藏传佛教徒,后者多为穆斯林)可能揭竿而起,背叛印度。印度政府还要分兵打击叛军。这种发展的结果是印度无法控制的。

      印度政府的谋士们思来想去,这个正面出击攻打东土大军的第三作战方案完全不可行。

      设想东土大军将继续冒进,冲击印军底线。印度军事规划者目前正在检查印军部署的漏洞缺陷,及时拾遗补缺,亡羊补牢。

      按照印度陆军1986年制定的军事学说,即必须坚决阻止东土大军攻克印军部署在拉达克和冈底斯山脉上(the Ladakh and Kailash ranges.)的坚固防御阵地,突入拉达克中部和南部。印度陆军常年在这两条山脉分别部署了一个步兵旅。另外在斗拉特别奥里地(the Daulat Beg Oldi sector)一带再部署一个步兵旅。从这条防线到实控线还有10-60千米的距离,印度陆军在这部分地盘上部署的兵力不多(lightly held)。这个前沿地区实际上是交给印度内政部下属的中央武警部队中的一支——印臧边防警察部队(Indo-Tibetan Border Police)来管。由他们靠前设置前进基地屯兵,基地平时定期派出巡逻队前出宣示主权。印度陆军大部队在后面观察形势,及时增援。

       印度军事规划者认为,这个前沿地区兵力严重不足,可能被对方兵力侵扰。建议印度陆军再派出三个步兵旅,每个旅有兵员15000个。完全控制掌握整个前沿地区,把前沿地带建成一块扎扎实实的钢板。

      他们还认为,印度驻军都是防守军而不是打击军。面对强敌,印度守军里头必须赶紧掺点有攻击力的成分(offensive component)。目前据守险要山口的三,四个步兵旅面对当前强敌集结的35000人大部队的数字化,机械化的猛烈火力持续不断的死命攻击活不了太久。建议印度陆军再派3个装甲旅过来,让对方觉得我们阿三好像要突进阿克赛钦,切断新臧公路国道219的样子,这是敌人最怕的(a major PLA sensitivity.),那就解决问题了。

       从印度这边的认识来说,以进逼退可能才是最佳选择。印度专家翻阅陆军史籍发现,1993年在德普桑(Depsang)峡谷和东土大军的长期对峙,因为印军侵入楚玛尔地区(Chumar)而化解。这当然都是印度陆军单方面的说法。经过讨论,印度谋士们越来越觉得第二套作战方案——夺地逼和,是个好点子,非常有吸引力。

        但是,要想实施第二套作战方案,关键在于印度陆军能不能调动运用好它的特种部队,伞兵突击队和高海拔侦察兵等战略突击力量。将他们闪电投射到东土大军的侧翼或后方执行特种作战袭扰敌军,与此同时,前线守备部队死守高山阵地绝不后退。这样敌人发现搞强攻,久攻也攻不下,后方也被搞乱了,心一慌就不敢恋战,只有退兵言和,于是印度就赢了。

       在高原作战上,印度陆军自认为还是有几分本钱的,比如印度陆军步兵序列中有这个著名的拉达克侦察兵军团(Ladakh Scouts),兵员来自本地居民习惯高原生活,性格剽悍,体质超常。这个军团共有5个营,该军团中心完成兵员征集和44周训练后,以营为单位配属给作战部队。

     另外,印度还有一支藏族人组成的准军事部队——特别边疆部队(the Special Frontier Force)。这个部队归属于印度政府内阁秘书处直接领导的对外情报机关——印度调查分析局(RAW)。据说它编有7个营(seven battalions)。从中国人眼光看,它属于武警部队,但是印度政府搞的不是中国式的集中统一,而是继承发扬英国式的分而治之的治国方略。它把武警部队分成准军事部队,中央武装警察部队和地方武装警察部队三大类,中央武装警察部队有七支,准军事部队三支,地方武警不计其数。中央武警部队和准军事部队的差别关键看干部,如果警队干部是印度高级文官中的IPS,就是武警,如果基层干部来自三军现役军官,就是准军事部队。这个特别边疆部队和阿萨姆步枪队连营干部都是由印度陆军派军官挂职,印度海岸警卫队由印度海军军官带兵,所以他们都是准军事部队。

        言归正传,印度陆军对于这个特别边疆部队寄予厚望,希望把这些经过特别训练出来的藏兵投送到敌后,开展特种作战。这当然是阿三的一厢情愿罢了。这支部队在印度作战经验倒是挺丰富,历史上克什米尔反叛运动一有风吹草动,它就被派去镇压。它还参加过对东巴的渗透破坏作战。在英迪拉甘地被刺身亡后,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印度总理卫队。

       目前形势看来,对峙双方人员要在高原严寒中过冬了。这种形势对东土大军显然是有利的。因为那边交通发达,从一开始他们就天天跑运输,运个不停,现在什么都备齐了。而印度陆军一开始是观望等待,等醒悟到增兵后长期对峙需要大量冬储(winter stocking)时,离封冻时间已经不多了。粮食,武器弹药,生活供应全靠两条破路和飞机运到列城,再从后勤基地用骡马挑夫分配转运到高山各阵地的帐篷营地,以前忙半年运上去的东西才勉强够用,现在一下子增加这么多人,肯定不够用,说不定会饿死冻死一批人。到时只能依靠空军的战略运输力量空投补充了。反观东土大军,路网建得好,空运使用得很少。

      但是印度陆军在高海拔哨所的管理使用经验比东土大军强得多,因为印度陆军坚守锡亚琴冰川几十年,经验教训极其丰富。东土大军他们需要从头学起,(They would go through a potentially painful learning curve, with costs in men and material.)。说到这,阿三谋士们笑了,冬天打起雪仗来,印度可能还是有赢的一点希望的哟。







        

阿三谈印度在拉达克的的军事准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