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要的那些历史人物值得了解,助力攻下人物评析题!

2021-10-08 23:28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不期而遇,又见面啦。在学习历史时,无论是诸如改革与革命的历史事件,还是种种历史观点,不禁发现后面都有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和历史人物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割裂。从一定意义上,历史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而历史人物是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也是历史的缩影。今天就一起看看高频历史人物,学学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练练历史人物相关题目吧!

贴心小目录

1.古代篇

2.近代篇

3.现代篇

4.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5.评价历史人物新题型

古代篇

孔子

一、背景 :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

②经济上铁犁牛耕,生产力大飞跃。

③政治上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

二、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仁、礼、中庸

①仁:内涵(地位):仁就是爱人,仁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②礼:内涵(地位):礼即周礼。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他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③中庸:内涵(地位):用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的一种调整方法。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才是中庸。达到这种恰当的方法,是“和而不同”。

三、在教育上的思想

①有教无类——>影响: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②教育目标:“成人”

人际关系: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君臣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子”:礼与仁、言与行完美统一,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③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等。

贡献:

①整理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②孔子的思想被整理成《论语》,影响深远,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四、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对中国:

1、政治上: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并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2、教育文化: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二)对世界:

1、对亚洲: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2、对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康熙

一.平生

(一)平定三藩之乱1673-16812

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措施:亲自指挥平叛;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

结果:扫除了南方的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二)平定噶尔丹叛乱1690-1697

措施:三次御驾亲征。

主要战役:乌兰布通战役、昭莫多战役

结果:噶尔丹兵败自杀,平叛取得胜利。

二.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

1.统一台湾1681-1684年

措施:抓住时机,任用施琅为将,收复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结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

2.加强对蒙藏地区管理(民族关系)

①加强与蒙古族、藏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②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③册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而四大活佛直辖于清廷(影响: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④设立木兰围场和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

三、康熙帝缓和民族矛盾的重要举措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①对汉族:祭拜孔庙,亲书“万世师表”;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影响: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②对蒙古族、藏族

a.加强与蒙古族、藏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b.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c.册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而四大活佛直辖于清廷。

影响: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四.设立木兰围场和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

史实:抗击沙俄入侵(1685-1689)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沙俄侵略军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措施:

①亲自东巡,了解敌情。

②制定方略,提出了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

③军事打击: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外交谈判: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内容: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

性质:这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近代篇

睁眼看世界

背景:

①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读书人大多埋首经书,远离社会现实,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林则徐

1、代表作(编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主张:主动了解外国情况。

3、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1、代表作:《海国图志》(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是师夷长技以自强)。

3、影响:“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孙中山

一、人物生平

二、品质:

①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

②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斗争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探索进取精神。

④高风亮节、不恋权位、不谋私利、天下为公。

三、历史作用

①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升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②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③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现代篇

毛泽东

二、品质:

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大革命失败后,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

根据井冈山斗争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新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创立了完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和建立新中国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求实品质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实事求是的品质。

三、对毛泽东的评价历史功绩:毛泽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a、领导党和人民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

b、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党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c、领导党和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e、为中国走向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邓小平

一、生平

二、品质:实践创新精神

关于改革:

a、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由农民自发到中央肯定再到逐步推广。

b、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从1984年开始 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式。

c、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关于开放:

a、先后创办四个经济特区,开放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建立珠江三角洲等5个沿海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一国两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的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三、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理由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坚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路线,所以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四、邓小平在新时期的历史功绩果断地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实现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功地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评价人物(小论文中)

①属性:确定人物身份,历史人物身份的高低(前提条件)一般决定了其作为的大小。

②事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事迹分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逐条叙述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③影响:分析该人物产生的历史影响,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

④结论:全面总结,得出启示。

二、影响人物分析的不同角度

①立场不同: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②时代不同: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

③占有资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

④分析方法不同: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

⑤现实政治的需要。

⑥标新立异等等。

例题模拟

【例题】(2021·河北衡水中学全国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17)(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十一条”与国耻记忆自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发生之后,北京政府、革命党以及社会各界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二十一条”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保存价值。北京政府保存此国耻记忆,既有免责之虑,也有捍卫其统治合法性的功利性诉求;革命党将“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用来证明北京政府的卖国行为,以便进行革命动员;一般新闻出版界则借此刺激民族主义消费,寻求国货消费的合法性。五四运动期间,“二十一条”国耻记忆向卖国贼国耻记忆演变。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凸显的民族危机与国内激烈的派系竞争纠缠在一起。在此语境下,国耻记忆扮演着对普通民众进行救亡启蒙的社会角色。

                  ——据马建标《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一战前后中国国耻记忆的形成与演变》整理

编写一幕发生在五四运动中北京街头的人物关于“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的对话场景。(要求:有人物角色定位,对话连贯,符合逻辑)

【答案分析】

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人物角色定位不准确,观点不够明确,对

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0~3分;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人物角色定位基本准确,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4~6分;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人物角色定位准确,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7~8分。

【解析】

本题要求编写一幕发生在五四运动中北京街头的人物关于“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的对话场景。首先应紧扣设问确定要求编写对话场景的时空、主题和人物角色,由设问可得,时间应该是1919年五四运动中(1919年5月4日至6月底),空间是北京街头,主题是关于“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结合材料中的“北京政府”、“革命党”、“一般新闻出版界”、“国货消费”、“普通民众”等信息以及所学五四运动的参加者相关史实,可得出我们选择对话场景的人物角色定位是比较多的,可以是北京政府的公职人员、革命党人、新闻出版界人士、爱国学生、民族资产阶级、工人、商人和市民等。由材料中的“五四运动期间,‘二十一条’国耻记忆向卖国贼国耻记忆演变”可得,对话中心意思应该围绕不同阶层人物对中国外交失败与国耻、中华民族觉醒的角度来设计,同时需要注意人物的话语要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话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即可。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重要的那些历史人物值得了解,助力攻下人物评析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