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及应用》(第肆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四)管理思想的演变
西方管理思想的整体图像
(了解系统化管理研究诞生的原因和工业化以后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整体图像)
管理研究需求的产生:
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时间:工业革命
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各项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新兴的工厂制度所提出的管理问题完全不同于以前传统组织所碰到的管理问题
管理思想的演变:
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以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代表了管理走向了专门的研究
管理思想发展过程所围绕的中心议题是:管理者如何有效管理组织,

管理思想之间并不相互排斥,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积累完善的过程。
主要管理流派思想简介
(理解西方主要管理流派如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管理思想、定量 管理思想以及权变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特点)
经验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德鲁克、明茨伯格
基本观点: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素质。要学会管理必须基于管理实践
科学管理思想:
(1) 组成部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韦伯(官僚组织理论)
(2) 基本观点:管理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经验,更重要地是要依据科学的方法来管理活动和组织来提高效率
(3) 思想特点: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效率、主张科学代替经验、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
行为管理思想:
组成部分:梅约(社会人观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麦克 雷戈(X和Y理论)
基本观点: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其劳动生产率受到社会的、心理的和群体的因素的影响
思想特点:在于改变了人们对管理得思考方法,强调了人的作用、需求、动机、相互关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对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的影响
定量管理思想:
组成部分:管理科学(运筹学)、作业管理(运作管理)、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运用(大数据)
基本观点:有效管理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只有致力于定量化,才能真正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思想特点:力求减少决策中的个人艺术成分,把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
权变管理思想:
组成部分:系统理论(巴纳德)、权变理论(卡斯特)、过程理论(孔茨/唐奈)
基本观点:世界上面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每种管理理论与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思想特点:继承以前的各种管理思想基础上,将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至对管理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研究上,以找到各种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具体适用场合
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特点和现代管理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特点:
(1) 经济管理思想:具有注重财富积累、推崇节约和勤俭的特点。
(2) 运筹与决策思想:注重全局和长远考虑,强调策略和谋略。
(3) 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思想:注重人性,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
(4) 关于领导艺术:注重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能力。
(5) 关于管理者的修炼:认为管理者需要通过自身的修炼来提高管理水平。
现代管理思想发展:
我国现代管理思想则是在继承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接收旧的大机器工业和学习苏联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 战争时期:经验管理
(2) 学习苏联时期:基本接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3) 总结经验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初步形成
(4) “十年内乱”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领
(5) 改革开放时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完善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掌握企业再造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创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管理新理论:
(1) 企业再造理论:
理论:“企业已不再适宜根据劳动分工原理去组织工作在3C(顾客、竞争和变化)世界中,以任务为向导安排工作已过时企业应以流程为中心去安排工作。即职能型向流程型转变”
方法:企业再造确实可以取得显著的业绩提升,关键是要以流程为导向,把注意力在整个业务流程,同时要有雄心壮志,致力于进行重大的改革,要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运用
信息技术
(2) 学习型组织:
理论: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要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方法:五项修炼(参考书目)
(3) 核心能力理论:探索企业竞争优势来源
(4) 顾客满意理论:以顾客为导向
(5) 定位理论与蓝海战略:致力于获取独特竞争优势
(6) 基业长青方法:探求企业长盛不衰奥秘
21世纪管理新趋势:
(1) 信息化导致管理规则重构:
信息技术得发展正在彻底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在21世纪最有价值的商品是无形资产
(2) 创意经济引发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就是创意的空间,企业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主动淘汰旧产品与旧知识;知识管理最难处理的是曾经很成功但未明确已过时的知识(直接将过去成功的经验照搬)。
(3) 环境变化促发网络化组织:
未来的组织不再是传统的金字塔形,而是各种适应性网络型组织形式;必然以大量的信息交流为基础,管理也是必然是富有创造力和综合性的、灵活而迅速的;管理者必须突出三项重点职责(定位、能动性和诚实正直);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剧,创新将成为管理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