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与啾星无关] [非言情作文] 印象中的故乡

2022-02-26 17:05 作者:小米星叻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我一般不发不和啾星无关的文章,但是这一次选择了这篇去年10月写的一篇小作文,也是虚拟的故事,而且!不是言情!是偏亲情的!我本人还是挺……喜欢的,所以还是想发出来给大家看看的hhh写的不好见谅哈)

在北边,只等一支客家船;

在宝岛,搁着海峡望对岸。

——题记

建议配合BGM:周深《若思念便思念》食用

(以下纯属虚构 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

(有一dia催泪[doge]慎看[doge])

我的家乡,好像是在北方。

小时候,爸爸妈妈说着一口普通话,我听的清楚,他们常常提及洛阳。在土楼里肆意的跑着,坐在屋子中间的枯井上看日出日落,看春夏秋冬,有的时候,还常常学大人们嘴里唱的一些普通话歌谣和客家话歌谣。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客家话歌谣,我早就忘了名字,但就记得一句:

“月光,出来了哦~”

那时候,我学会了普通话,也学了一些客家话。可是我总觉得,客家话很古怪。

“为啥叫客家?”我问过爸爸。

“我们是后来的,”爸爸说,“原来的人,管我们叫客。”

“我们原来是哪里的?”我问。

“没了解过,不太知道。”每一次,爸爸的回答,都是这个。

似乎是因为我的疑问吧,爸爸好长时间,都在认真做功课。

……

十八岁那年,我开始,有了乡愁。

乡愁?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学校组织去日月潭,所有同学都很开心。

“日月潭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我眼里有了泪。

在台湾读完大学,我回到福建。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跟我说,我们要出去玩一趟。

我想问他,我们要去哪?他说,保密。

一路上,我问了他很多问题,以及,日月潭是不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父亲的回答,和导游的回答一样。

“你为什么坚持让我去台湾上学?那里离家那么远。”我问。

“那里怎么样?”父亲反问。

“嗯……挺好的。至少,风景挺好的。”我回答,但我没有在那里交到几个朋友。

“都是祖国的山河,当然好。”父亲回答。

“到了。”他指着火车站的牌子。我抬头看了看。

洛阳。

我看着洛阳古城遗留下来的高大的城楼。

“这就是你想给我看的?”我问。

父亲点点头。

“我们是来自中原河洛地区的名宦世家后裔,一步步南下,至明代开始定居岭南。这是族谱上写的。或许,你应该知道衣冠南渡吧,历史学的那么好。”他瞥我一眼。我没有回答。父亲接着说:“之所以带着你这个时候来,是因为马上就要中秋节了。回到真正的‘根’来过中秋节,更有一种韵味吧。”我点点头。“你会说客家话吗?我们一直说的都是普通话。”父亲问。“小时候学了一点。”我回答。“现在年轻一辈的客家话或多或少都不太好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重视客家话了,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很重要的。”年近五十的父亲,第一次以这样惋惜的口吻说话。“我很高兴,因为你会一点客家话。要把客家文化传承下去啊,这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客家话,是古话。”父亲顿了一顿,我没有注意,他已经红了眼眶。“孩子,你觉得父亲会允许你去海峡对岸读书吗?台湾,也是我们祖国的国土啊,也是我们一部分客家人的家啊,孩子,这是我为什么叮嘱你学历史的原因。别忘了那段历史啊!别忘了,你是从哪里飞出去的大鱼,记得要回来看看属于你的土楼。”

我听完,眼里也有了泪。

这是传承吗……

晚上,放完莲花灯和纸船,我挽着父亲,看着月亮。猛然间,脑子里电光一闪,一段曲子从我的脑袋里蹦了出来。我轻声哼着,

“月光,出来了哦~”

……

今年,我26岁。七月,父亲离开了我。但我因为在北京大学读历史系博士没有回去。按照父亲的嘱托,我把他的一部分衣裳和遗物带到了洛阳。

“人有两头根,一头是祖先,一头是自己。”

这是他最后对我说的。

今年中秋,我又来到洛阳,恰巧耳机里,听到了一句熟悉的客家话。

“月光,出来了哦~”

人若思念便思念,终会相见。

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

人,为什么要只有一个故乡呢。

——完——

(因为是作文,相对较短,见谅~)

[与啾星无关] [非言情作文] 印象中的故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